首页 > 正文

人民日报社钟自炜:红土地上汲取精神力量

2019-07-11 16:29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福建宁化县湖村镇巫坊村锣鼓坪的红军长征集结地纪念碑。余杉芳摄

  一个县城,同一主题,前后5天行程满满当当,这样深入细致的采访,在我近8年的工作经历中也不多见。6月,我参加了“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在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探寻红色印记、报道红色故事。

  作为一名85后记者,对我而言,长征的故事存在于历史书上,展现在影视剧中,却从未亲身感受过长征。那段80多年前的峥嵘岁月,于我既熟悉又陌生。

  踏上红色土地,5天时间里我们冒着大雨在闽西山区穿梭,在长征出发地挖掘动人细节,在红军烈士墓前倾听感人故事,在毛泽东旧居感受伟人风采。这样的一次采访,既是一次扎实的新闻报道,更是一次可贵的学习经历,让我在红土地上汲取精神力量。

  采访中,一组对比悬殊的数字让我印象深刻——3.7万、1.4万与76。采访对象介绍,作为中央苏区的核心区,福建三明的3.7万名英雄儿女加入红军队伍,1.4万人从这里踏上了漫漫长征路,而最后到达陕北的只有76人,大部分英雄甚至没能留下姓名。

  是什么力量让他们义无反顾地踏上那段未知的艰辛之路?战争硝烟散去,那些没留下名字的英雄又散落何处?数字带给我震撼,也让我思考。一步步探访,一点点追问,随着采访的深入,答案渐渐浮现。坚定信念、不怕牺牲、敢于胜利,信仰的力量让人无所畏惧。

  凤山村那短短几百米的“红军街”,当年红军就在这枕着木板席地而睡;清流县林畲镇一棵400多年的香樟树,也是宣讲红军政策会议地……“红军医院”“红军夜校”“红军标语”,行走在长征路上,英雄即使没有姓名,却存在于随处可见的红色遗址中。

  “保卫苏区有责任,禾口淮土比参军。禾口扩红一千个,淮土一千多两人。”采访中,一首扩红歌谣《禾口、淮土比扩红》吸引了几乎所有记者进行详细记录。一首山歌道尽了三明苏区始终走在前列的扩红支前运动,生动表达的背后,还有着厚重的红色内涵。

  采访中,当地人告诉我们,三明籍红军大多担任长征中最艰巨的前卫和后卫任务,湘江战役中,为了保证主力部队顺利抢渡,他们浴血奋战、殊死搏斗,5000多人几乎全军牺牲。“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历史书上的寥寥数语,因为贴近而变得鲜活。

  再走长征路,我们是报道者,践行“四力”,贴近基层,讲好长征故事;再走长征路,我们更是学习者,发扬薪火相传的长征精神,照亮新时代的精神航标。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2179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