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经济日报社吉蕾蕾:努力奋斗不负美丽青春

2019-07-11 16:29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图为经济日报记者吉蕾蕾(左)正在采访村民李云铉。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铭记,“五四精神”中“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作为一名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我不忘,积极践行“四力”要求,追求理想、忠诚职业、甘于奉献的初心。我也坚信,奋斗就是幸福,奋斗就是未来。这一点,在我蹲点的几位采访对象身上得到了生动印证。

  今年,我报名参加了“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的两次蹲点采访,一次是在山东寿光,一次是在吉林延边。

  在山东寿光采访时,村民韦孝忠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在当地,他们种大棚都称为“玩大棚”。怎么“玩”?韦孝忠笑嘻嘻地说,30多年了,种大棚已经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对大棚里的各种问题都手到擒来。而且,大棚的收入也高,“你对它尽心,它也不会亏待你”。去年,韦孝忠的3个大棚收入就超过12万元。

  简单的一个“玩”字,不仅体现出了以韦孝忠为代表的寿光人几十年如一日,在不断更新换代的大棚里耕耘、奋斗的身影,也向社会展示出了寿光人在奋斗中收获成果,享受奋斗过程的精神风貌。

  没错,幸福生活都是这样一步一步奋斗出来的。在吉林省延边州安图县红旗村,61岁的朝鲜族村民金顺子对此深信不疑。金顺子回忆说,以前村民的主要收入就是种地,后来,往来长白山旅游的大客车,经常在村口的公路边停车休息,慢慢的饭店多了,再后来村里的朝鲜族民俗旅游也发展了起来。

  勤劳的金顺子,从1988年开始在村里饭店做服务员,每天从凌晨5点一直干到深夜,但每个月300元的工资,让家里生活一下子宽裕起来,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到了90年代末,村里的旅游项目不断完善,从小热爱舞蹈的金顺子加入民俗舞蹈表演队,又能跳舞又有收入,她感到特别幸福满足。然而,2010年7月28日的一场特大洪灾,彻底把红旗村淹没了。

  生活从不会亏待每一个认真努力的人。在各级政府的帮扶下,奋进的红旗村人,夜以继日,重建家园,在当年底就恢复了旅游接待。如今,多才多艺的金顺子,不仅朝鲜族语说得好,汉语也说得溜,被聘请为村里民俗体验馆泡菜制作的讲解员,工资涨到每月2500元。每天笑脸盈盈的金顺子说,只要奋斗不断,幸福就会常伴。

  每一次的蹲点采访,除了让我收获像韦孝忠、金顺子这样鲜活的新闻故事,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中见精神。即使遇到挫折,也要不断奋起,永不气馁。

  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一名新闻舆论工作者,我坚信,奋斗的故事讲到哪里,感动和力量就传播到哪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要做的就是,时刻做好准备,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时代的发展,展现记者的责任与担当,传播奋斗的精神。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217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