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中新社李纯:为“先锋之问”找到答案

2019-08-05 08:52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初见“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主题活动蹲点调研采访线索,作为中新社军事报道跑口记者的我便主动请缨采访火箭军某旅发射三连,原因有三:其一,“神秘”的火箭军部队可谓“自带流量”;其二,经历由“兵”到“军”的升级,中国导弹部队的风貌受到海内外关注;其三,被中央军委授予“导弹发射先锋连”荣誉称号,发射三连的成长历程或能体现中国导弹部队几十年来的发展。

  采访活动开始前,查阅以往报道、询问前辈同行时,“优良传统”一词频频出现。但保持进步的驱动力绝非仅是“回头看”。是什么让三连久为“先锋”?带着这一“先锋之问”,我想写一些既有看点又与别家媒体不太一样的东西。

  连队荣誉室内的一张老照片助我找寻答案。成立之初,官兵们在白纸箱上画出“操作界面”,坐在小板凳上,对着这些纸糊的“模拟器”练习导弹发射操作,身后还有一排等待训练的战友。亲历过那段岁月的军士长回忆说,缺乏技术装备,战士们在操场上用板凳摆出“导弹架”的轮廓,用粉笔画出移动脚步,凭空“比划”各种操作,进行一次次辅以想象力的“无实物练习”。

  从无到有,从零到一,发射三连的组建,其本质就是一次创新。创新是我为“先锋之问”找到的答案。

“急、难、险、恶”等实战条件下,全方位锤炼应对未来战场的技战术能力。发射三连提供

  重型运输车的改造,在增加运力和搭乘人数的同时,也使运输车成为官兵们的“房车”,提高发射阵地的转移速度;快速吊装法将导弹装载的时间减少一半以上;训练前先进行百米跑和俯卧撑,模拟战时紧张带来的身体反应,起到“等效”的目的;连队首推的“一专多能”“全能号手”训练标准,探索如何在减员条件下提高成功发射几率,向创新要战斗力。

  时至今日,三连仍在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与我交谈时,三连现任指导员刘帅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对于诞生在创新中的发射三连而言,创新已是这支先锋连队的传统、习惯。发射三连“愿意创新”。

  刘帅也提到了连队里的老士官。这些理论扎实、技能过硬、经验丰富的“老班长”是连队“能够创新”的基础和保障。

  兵龄24年的二级军士长王光庭对我说,三连的各项创新均从部队基层出发,旨在解决训练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生成、提高战斗力发挥了作用。由此可言,发射三连“需要创新”。

  因习惯而愿意创新、因人才而能够创新、因实际而需要创新,这“三驾马车”组成了“先锋之问”的答案。当创新成为一种传统时,这些想在前、做在前、走在前的人们便是我们的先锋。

  本文内容由中国新闻社提供,转发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2842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