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吴强:镜头存京韵

2019-08-15 09:19 | 来源: 北京日报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7月29日下午,北京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东城东四三条胡同里,两位老人正不紧不慢地边走边看。奇怪的是,走在后面的叔叔手持两把雨伞,一把罩住自己,另一把为前面的阿姨撑着;而走在前面的阿姨只专心地用自己手中的相机去搜寻,清脆的快门声不时在雨中清幽的胡同里响起。

  “我们街坊邻居都知道他们,”家住东四的李大爷笑着说,“那是吴强和她老伴儿,天天在胡同里面转悠、拍照。”

  50年代出生的吴强阿姨,现在是一名专业摄影师。她从1982年开始自学摄影,偌大的北京四九城就是她的摄影根据地,这一拍就是37年。这一路拍到今天,吴阿姨家中的胶片已经满箱满柜,电脑里的电子照片更是数以万计。这些胶片和照片,记录了北京尤其是东城区变化发展的很多瞬间。

  吴强拿着自己2002年拍摄的朝阳门南小街照片重返现场,如今这里的道路早已拓宽,宽敞畅通,街道两旁楼房林立,绿树成荫。

  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初,吴阿姨感慨万千:“我当时在北京双叶毛衣衬衫厂当工人,已经有十来年工龄。但我一直都很渴望走出工厂,改变自己的生活,做一点与众不同的事!”经常读书看报的她被书报上各种照片所吸引,决定自学摄影,于是毅然花费近4个月的工资,购入了自己的第一台海鸥相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198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吴阿姨的一张拍摄香山景区的照片被刊登在了《北京晚报》上,为她打开了一道门,更加坚定了自己走摄影之路的决心。1986年,她考入中国记协新闻学院,接受了正规的新闻摄影教育和训练,并且在1989年正式调入东城区新成立的新闻报道中心,这一干就到了退休。

  “在东城区新闻报道中心工作时,我每天都在区里十几个街道走街串巷,拍摄百姓身边人和平常事儿,就是我的活儿。”吴阿姨说,“但我又不满足只做一些单一枯燥的工作,我就一直在人文纪实摄影方向上努力,想用自己专业的影像记录北京的变化和发展。”

  三十多年来,吴阿姨从北京站、王府井、皇城根的景观变化,拍到普通老百姓的吃穿日用;从胡同街巷的环境改造,拍到大家伙儿的代步、通讯工具;从小孩子的玩具和游戏的不同,拍到大人们化妆和拍照方式的变化……三十多年来,吴阿姨的一头青丝变成了花发,但脚步却一直没有停歇。她镜头中的北京日新月异,照片中的孩子都已长大;她手里的相机换了一台又一台,从胶片相机换了数码单反相机;她看照片的地方从洗印暗室,变成了办公室书房的电脑和打印机;她的作品刊登在了国内外上百家报纸、期刊、书籍上,家里的剪报贴满了几十个本子。

  退休之后,吴阿姨的时间更加地充裕,于是又一次打开自己积攒已久的胶片柜,将那些老胶片拿出来,重新梳理,分门别类,翻拍洗印,整理成一个又一个系统的图片专题。为了记录变化之后的新北京,她每天拿着自己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照片,回到当初的拍摄地点再次拍摄,有时候为了找同一个角度,要登高爬低;遇到私宅或者别人的办公场地,还需要找人反复解释沟通。

  谈到这些困难,吴阿姨说:“做好什么事情都不容易,但当我每次能拍到一张自己满意的照片,危险、疲劳、低声下气求人,这些难事儿就都马上忘了。”

  中国有句老话: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37年的行摄生涯,吴强阿姨为北京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记录。采访的最后,记者问到她的愿望,吴阿姨说:“祖国已经70岁,而我刚拍了她一半的年龄,远远不够。未来我还是要用一颗平常心,一腔摄影梦,用胶片留住古城旧影,用数码再现北京新貌!” (和冠欣)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安雪晴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310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