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行走山河之间——追记宁夏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强“三性”增“四力”标兵吴宏林

2019-08-22 10:49 | 来源: 光明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7月7日,一组连环画在宁夏媒体人的微信朋友圈传阅——11幅素描用简洁的线条、配以简短的文字,勾勒出一名新闻工作者短暂而充满书生意气的人生,也体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初心和坚守。

  6月3日凌晨,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党报编辑室副主任吴宏林坐在电脑前编发稿件已数小时。

  右腿怎么有些麻?怎么又痛起来了?他被同事抬上救护车送往医院。

  医生诊断:他的心脏遇上了大麻烦,突发主动脉夹层A型爆裂,必须立即手术。

  6月4日一早,吴宏林被推出手术室,此后一连7天再也没有醒过来。6月11日凌晨,他的病情急转直下。

  4时30分,这个妻子眼中的“书呆子”,同事嘴里的新闻“斗士”,慈善圈里的热心人,离开了这个他恋恋不舍的世界,年仅49岁。

  6月24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追授吴宏林同志全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强“三性”增“四力”标兵称号。

  夜已深,吴宏林生前用过的办公桌前,摆放着一张2月20日的《宁夏日报》。4版是他编辑的整版的“新春走基层”稿件,通栏标题为:“行走山河之间讲好宁夏故事”。

  贺兰山巅,黄河之滨,行走山河之间永无止境。这,也许是以“文行天下”为微信名的吴宏林,对自己新闻生涯的期许。

  新闻“矿工”

W020190815790411482956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党报编辑室副主任吴宏林(左一)正在编发稿件(郑峥摄)

  2019年4月,宁夏日报报业集团中层干部岗位调整。报社领导找吴宏林谈话,他说:“组织上把我放到哪都成,分给我啥工作都行,我都会全力以赴干好。”

  与吴宏林一同上夜班的一位同事,知道他的难处,私下里建议:“你找找领导,家里两个老人需要你照顾,你不能再上夜班了。你能写会拍,在哪个白班岗位都能干好。”

  “不去不去。”吴宏林很执拗,“分给我啥工作,尽力干好就行,我就是报社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不久,他被任命为党报编辑室副主任。这是他从业28年来的第10个岗位。

  1991年,21岁的吴宏林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宁夏石嘴山矿务局一矿,任宣传干事。作为宣传科分来的第一个大学生,为捕捉最贴近矿工生活的新闻,吴宏林几乎每周都下矿井。

  “宏林爱‘钻’,只要跟业务有关的,他非学会不可。”曾经的老同事魏秀森用一个“钻”字,评价共事多年的好兄弟。

  在石嘴山矿务局,吴宏林和同样热爱写作的一矿供销科女工李凤英相识,两人互生好感。几乎在同一时间,他又迷上了摄影。

  确定恋爱关系没几天,吴宏林突然“失联”了,几次去宿舍找他,都扑了空。李凤英心里有气:搞什么鬼,不想谈就拉倒!

  一周后,吴宏林兴冲冲地敲开李凤英的宿舍门:“我学会冲洗照片了。你看,你看!”

  原来,这7天时间,每到下午快下班时吴宏林就“消失”了,“泡”在暗房学习摄影冲洗技术。

  1996年,吴宏林成为石嘴山矿务局电视台记者,很快就成为当时台里唯一能写、能拍、能编的全能人才。“在紧急当口,他还客串过播音员。”李凤英说。

  1999年9月,经过公开招考,吴宏林进入石嘴山日报社。凭借新闻“矿工”的一股钻劲儿,吴宏林很快脱颖而出。石嘴山日报社当年负责记者日常考核的张芳霞说:“那时,记者每月的见报稿目录要填写在一页10行的登记表上。有些记者的见报稿目录一页表都填不满,而吴宏林的要填三四页。”

  有人说,其实吴宏林的天分并不高,但他有一种矿工的“钻”劲儿和深挖厚采的韧劲,久而久之,练就了强劲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在每一个岗位上都成了尖兵。

  2000年7月24日至8月4日,《石嘴山日报》两周出版的10期报纸中,吴宏林一个人采写刊发了7个头版头条,均为深入一线采写的经济、民生类稿件,创造了纪录。

  由于业务能力突出,吴宏林被任命为采通部负责人。

  2003年9月,吴宏林进入宁夏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华兴时报社,从一名中层干部变成一个“新兵”,被安排在石嘴山市做一名驻站记者。

  《棕熊伤人是一起责任事故,饲养员被拘留》《惠农百余辆出租车围堵试运营公交车》《石市一市民揭开篡改土地档案内幕》……很快,吴宏林的一篇篇报道,如同一颗颗“重磅炸弹”,炸响了宁夏新闻界。不久,吴宏林成为华兴时报社时政部主任。

  2010年底,宁夏日报报业集团整合,吴宏林进入宁夏日报经济新闻部,再次由部门主任成为一名普通的“跑口记者”,把不少“冷口”跑成了“热门”。

  2017年年底,宁夏日报社部分岗位调整,吴宏林又被调到夜班编辑部。夜班编辑是个苦差事,下午4时到岗,熬到凌晨两三点下班很正常,天亮还没下班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几乎所有的夜班编辑都会在白天补觉,吴宏林除了要和大哥一起照顾年逾八旬的父亲和因脑梗瘫痪在床的母亲,还经常东奔西跑找新闻写。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2日,在担任夜班编辑的一年半时间里,吴宏林在宁夏日报刊发新闻稿件114篇,创历年来宁夏日报社编辑写稿之最。

  同事奇怪:“你咋就不累呢?”吴宏林笑答:“不当屠夫了也得磨磨刀,再说干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事儿,不累!”

  书生“斗士”

  瘦瘦高高、戴着一副眼镜的吴宏林,除了采访,很少见他在公共场合高声说话。但一介文弱书生,却是一副侠肝义胆。

  2000年的一天夜里,吴宏林家里的电话铃急促响起,李凤英拿起话筒:“喂?”

  “转告你丈夫吴宏林,让他少管闲事。不然,有你们好看!”

  李凤英还没来得及问清是谁,对方就挂断了电话。

  吴宏林一回家,李凤英就焦急地问他:“你到底把谁惹了?人家把咱们家每个人的信息都摸得清清楚楚!”

  “这事你别管,把你爸妈和女儿照顾好就行。”吴宏林说。

  没办法,李凤英在窗户上加装了防护栏,在防盗门外又装了一道防盗门。

  当年,石嘴山市发生一起征地拆迁纠纷,吴宏林赶到现场采访,发现纠纷源于有人强占土地。吴宏林装作不经意地与强占土地者“聊天”想获得更多情况,引起了对方的怀疑。对方后来找到吴宏林,威胁他交出采访本及照片,不得将此事见报。吴宏林断然拒绝。

  对方不甘心,打探到吴宏林家的电话,多次骚扰,吓唬李凤英,让她劝住“管闲事”的丈夫。

  恐吓者的目的没有达到。吴宏林经多方采访调查,很快在报纸上推出一篇舆论监督报道,引起社会关注。

  吴宏林曾是华兴时报采写舆论监督稿件最多的人。他采写的《不堪承受的死亡之痛——宁夏中大化工公司“11·7”安全事故死亡家属调查》,帮助逝者的家属讨回了公道;《70万公斤伪劣食品拷问宁夏食品安全》,促使宁夏食品安全系统彻查食药企业;《宁夏长城保护坐困危局》,引起有关部门对宁夏古长城的重视,清点保护工作陆续推进;《暴利之下宁夏野生动物危机四伏》,唤起公众对贺兰山野生动物的关注。

  2005年6月24日至2006年10月24日,吴宏林在《华兴时报》刊发了13篇报道,对湖北一代粮王刘文豹在银川的遭遇进行追踪报道。最终,在法院判决和政府协调下,平息了纠纷。

  吴宏林做舆论监督报道,力求站在中立的角度,用事实说话。2014年11月30日,吴宏林在宁夏日报刊发报道《我区多地出现冬季偷牧现象》。此事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采取了积极措施。

  2015年4月,原自治区农牧厅、林业厅联合出台进一步加强全区禁牧封育工作10项新规,严厉打击偷牧行为。

  新规实施后,还有人敢偷牧吗?

  吴宏林跟随原自治区农牧厅、林业厅、公安厅的暗查小组,冒雨进行暗查。

  5月22日,宁夏日报刊发吴宏林的报道《灵武盐池发现多起冒雨偷牧行为》,在宁夏引起很大震动。

  6月11日,宁夏日报又刊发吴宏林的报道《吴忠中卫固原发现多起偷牧行为》:“吴忠市利通区、同心县,中卫市中宁县、沙坡头区和固原市原州区等地仍有不少偷牧行为发生,而且有些地方的偷牧行为相当严重。”

  自治区党委对打击偷牧行为高度重视。那几天,吴宏林每发一篇关于偷牧的报道,次日就有相关责任人受到严肃处理。

  “在采访舆论监督报道的过程中,吴宏林不可避免地触犯了一些个人和团体的既得利益,阻挠采访者有之,冲他动粗者有之。但他始终不为所动,继续执着地深挖事件背后的故事。一个个有深度、有力度的舆论监督报道不时见诸报端,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曾任华兴时报首任总编辑的石嘴山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苏保伟忆起往事,不禁动容。

  了解他的人都说,吴宏林是一个只认“死理”、不知变通的书生,其背后,实质是党报记者的新闻初心和党性坚守。

  如今在宁夏新闻网工作的记者秦文,曾和吴宏林在华兴时报社的同一个部门工作。2010年,秦文预备党员转正。在时任总编辑王健主持的会议上,几乎所有同事都说了她一大堆优点。惟有当时的社会新闻部主任吴宏林尖锐指出:秦文在工作上有浅尝辄止、钻研不够的缺点。

  “说完我心里咯噔了一下,问题说得很准,但当时心里还是挺不喜欢的。”秦文说,“回想起来,越来越敬佩吴老师当年肯说实话。”

  侠骨柔肠

  “爸!”

  今年暑假的一天,高大魁梧的丁高强正在银川市兴庆区新华街爱心售卖点低头整理摊位,忽然听到女儿熟悉又亲切的叫声后,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女儿叫一声爸,叫哭了一个大男人。路人一时不解。

  原来,丁高强在新华街做了10多年公益爱心活动,这是女儿第一次当着众人面叫他,以前看到他都躲得远远的。

  以上文字,是吴宏林2018年12月17日在《宁夏日报》刊发的通讯《侠骨柔肠》中的一个故事。

  吴宏林采写过很多像丁高强这样的活雷锋,他的心和这些活雷锋一次次地强烈共振。而在这些活雷锋眼里,吴宏林也是默默奉献的雷锋。

  忆起昔日挚友吴宏林,长期热心公益的丁高强泣不成声:“2008年,我和‘春蕾奶奶’姜丽娟去盐池县高沙窝镇慰问困难学生,认识了同行采访的吴老师。”

  那次采访之后,吴宏林积极联系热心人士,为高沙窝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寻求资助。丁高强说:“从他身上,我感受到了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从那之后,吴宏林时常参与丁高强组织的公益活动,既是普通志愿者,又是新闻报道者。

  一次,吴宏林给丁高强建议:“你们组织的慈善活动多集中在银川周边,有没有考虑到宁夏南部山区的贫困村庄看一看?”

  两颗热衷公益的心,一拍即合。

  在吴宏林的策划下,丁高强和同伴们组织了一次“以行动成就爱心,让慈善走进生活”的活动,一路沿同心、海原、西吉等地寻找宁南山区贫困儿童、孤儿及残疾孩子进行慰问。吴宏林白天慰问,晚上写稿,“白加黑”的工作强度可想而知。他的报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公益事业中。

  几天前,记者在永宁县望洪镇金星村,见到年过六旬的徐桂兰。

  12年前,徐桂兰之子、27岁的农民郭绪山患了尿毒症,无钱医治,急需救助。吴宏林得到消息,几次登门采访。

  2007年6月4日,吴宏林在《华兴时报》报道了郭绪山的处境,不少热心人询问情况,一时间,善款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

  吴宏林一位远在北京的朋友从互联网上看到了这则新闻,打电话询问郭绪山的情况。听说郭绪山最大的愿望是看天安门,朋友便出资将他接到北京。

  郭绪山回家后,和母亲商量拿什么东西感谢吴宏林。

  正值端午,徐桂兰包了10个粽子,找到报社,吴宏林不在。她又打听到吴宏林的家:“吴记者,我也买不起啥来感谢你。这是我亲手包的粽子,你就尝一尝。”

  吴宏林连忙摆手:“这我不能收……”

  老人听了,站起身,双膝慢慢弯下去……

  吴宏林赶紧伸出双手托住老人双臂:“我收,我收,您可不能这样。”

  最终,吴宏林当着徐桂兰的面吃了一个粽子。他把其余的粽子塞到老人的包里,让她带回去给病重的儿子。

  “这是吴宏林编辑的最后一期杂志。”宁夏慈善总会秘书长王金宝抚着第33期《善行宁夏》杂志封面,面色凝重。

  2009年,宁夏慈善总会计划办一本慈善刊物,王金宝请来长期关注公益事业的吴宏林,希望他能当杂志的编辑。还没说酬劳,吴宏林就一口答应。

  此后10年,吴宏林作为杂志的执行主编,不仅做策划、筹备稿件,还要操心排版、校对、印刷等多个环节。而他一直是杂志的“编外人员”,10年来,从未领过1分钱酬劳。

  “我们是在一次慈善会议上认识的,后来他主动打电话给我,说想来宁养院和我一起去看病人。宁养院的服务对象是贫困癌症患者。有一次,我们一天看了5个病人,他一直跟着。每离开一户,他都是最后一个出门。中间我返回一户去拿东西,看到他偷偷往病人手里塞东西,应该是钱。”宁夏人民医院宁养院原主任李丽梅说,2013年,宁养院的发展遇到瓶颈。吴宏林几次牵线搭桥,为宁养院联系捐助,将羊绒衫、防寒服等救助物资送到患者手中。

  吴宏林生活一向简朴,穿衣服都是几十块钱的“地摊货”。当记者,要经常出入不同场合,李凤英提出给他买件好点的衣服,他却说:“我不在乎那些!”

  “当你读书时,书也在读你。”吴宏林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别人讨论的房子、车子,在他那里自动屏蔽,他爱读书。

  2019年的第一天,吴宏林在朋友圈写道:“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不断寻找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至死无果。而阅读,是一个自我交流与发现的途径,可以让寻找自我的方向更加清晰。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新的寻找。”

  只是,时间竟戛然而止。他的这一年,还没有过半。(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建宏)

责任编辑: 安雪晴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3277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