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新华社令伟家:“补课”“充电” 增强“四力”

2019-08-27 09:07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作为新闻战线上的一员老兵,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夜班编辑们一起,下田野、进车间,访专家、听民声,“补课”“充电”,增强“四力”,开阔了视野,收获了知识,增长了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支持。

  这是一次“补课”之行。作为新华社终审发稿人,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办公室审签稿件,下基层的时间和机会不是很多。中国记协组织的新闻战线增强“四力”夜班编辑内蒙古调研培训活动,让我与日常的工作实现了“物理隔离”,能够沉下心来,进行一次彻底的、全身心的增强“四力”之行。

  增强“四力”,脚力是基础。没有深入一线的采访调研,不掌握一线的生动材料,不知道一线群众的所思所想,靠文件材料,是写不出好新闻的。如果把新闻作品比作一座建筑,脚力就是组织材料、寻找素材的过程。如果没有深入的基层实践,就不可能发现好的建筑材料,也就谈不上建成一座好的大厦。

  这次内蒙调研培训,我们参观了内蒙古日报社的融媒体中心,看到了县级融媒体的实际运行情况;考察调研了伊利集团,了解了我国奶业发展的真实情况;参观了大青山生态治理工程、包头市达茂旗生态旅游、包头钢铁集团热轧钢生产线……

  新闻的本质是“新”,是见人所未见、闻人所未闻、想人所未想。这些源于“脚力”、来自一线的鲜活素材,给我的日常新闻工作补上了“现场”一课:让我对手中待签的稿子的原形,有了更全面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容易从根本上对新闻事件进行把握,从而提高了自己洞察是非、甄别真假的“眼力”和“脑力”。

  编辑记者们参观乌兰夫纪念馆

  这是一次“充电”之行。活动开始,中国记协组织了由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巡视员胡益华作的“解读内蒙古文化的五个视角”专题报告、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马慧吉作的“‘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主题党课;还组织我们参观了内蒙古博物馆、乌兰夫纪念馆,对内蒙古的历史有了深入了解。这些都为我们做好内蒙古报道尤其是深度报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新华社终审发稿人,日常工作主要是审稿签稿,接触到的都是经过记者和编辑“选择”后的二手文字材料。这次调研培训,能让我真切地了解到一线的实际情况,扫清了对一些新闻事实的认识迷雾。

  比如,当前我国经济面临较大压力,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看,蔬菜、水果、猪肉的价格有所上升。但这些数据背后的真实情况是什么?到底对广大群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众有什么影响?通过这次调研,我看到了 “数字”背后的现实。

  调研培训期间,行经之处,到处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到处都是一票难求的场面。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的人流和车流,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我们的经济活力和巨大的消费潜力。

  这种来自一线的亲历亲闻,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面对各种唱衰中国经济的杂音,能够更加信心坚定地唱响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经济主旋律。

  这是一次“光合”之行。植物生长的奥秘,在于将白天的太阳能,经光合作用,转化为生物能贮存于体内。夜班编辑是新闻界的一支特殊群体,他们长期从事夜班工作,“昼伏夜出”,下基层调研、接受培训的机会不多,“光合作用”不足,“白日能量”缺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四力”水平的提升。中国记协组织的这次活动,给夜班编辑“白日能量”,让他们有时间和机会下基层、接地气,使夜班编辑有足够的时间充分接收白天的“太阳能”,从而达到业务水平的相对均衡,这既是对夜班编辑的关怀,也是媒体健康发展的需要。

  增强“四力”是一个系统工程。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者之间互相影响,相辅相成。其中,脚力是眼力、脑力和笔力的基础。只有脚力到了,眼力、脑力、笔力才有可能提高。这就像选矿一样,有了脚力所积累的原材料,才有可能拥有一双慧眼,看出原矿的成色,及时发现含金的新闻,才有可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炼出真金白银。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调研培训是一次“光合”之行,让夜班编辑们能够充分吸收太阳的光芒,补足“白天”的能量,合成更加强劲的“四力”,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3413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