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解放军报扶满:以笔代枪 守好新时代思想舆论阵地

2019-08-29 10:26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在中国记协组织的新闻战线增强“四力”夜班编辑内蒙古调研培训活动中,我们既看到了像伊利、包钢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也看到了像蒙草那样潜心耕耘、致力于生态修复的新型民营企业的闯劲和活力,大家走一路看一路,收获一路。

  乌兰夫同志受中国共产党派遣前往莫斯科求学前赋五言诗明志

  用“脚力”追寻新闻。在乌兰夫纪念馆,我们从珍贵档案中得知,乌兰夫同志74岁高龄时亲自主持起草了我国第一部民族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为内蒙古自治区等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我们亲眼看到,9000多公顷的生态屏障,代表了鄂尔多斯人敢让家园换新颜的“治沙精神”。脚下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乌兰夫的一生,是为民族团结奔走的一生;鄂尔多斯人民治理沙患的成果,是一点一滴奋斗的结果。他们的精神,对于我们新闻工作者也有重要启示。不管传播手段如何发展,记者在现场、在路上的要求永远不会变。军事新闻工作者同样如此,只有永不停步,才能看到时代变迁;脚多往基层迈,才能听到官兵心声,才能写出好新闻。

  用“眼力”开阔视野。在呼和浩特和林格尔新区的东方国信工业互联网平台,海芯华夏企业负责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并不起眼、却能发挥巨大作用的“小喇叭”信息化管理系统。因为它们“看得远”——在大棚蔬菜种植中引入“小喇叭”,通过手机终端可对大棚温湿度进行24小时监控和调节。如果农民广泛使用,可掌握各地蔬菜上市情况,提高供应精准度。好“眼力”可以辨是非、分真假、鉴美丑,好记者拿出“铁杵磨成针”的劲头提高“眼力”、修正偏差,让眼光更犀利,培养“站于桅杆之上”的洞察力,做到见人之所见,亦能见人之所未见;做到任你乱云飞渡、我仍火眼金睛。

  用“脑力”探寻新径。时代在发展,只有学会思考,才能紧跟时代。在呼和浩特和林格尔新区的中国电信云计算信息园,我们真切感受到“脑力”的重要性。能源行业云平台已完成包括首钢、包钢等中国重点钢铁企业及越南、印尼、伊朗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约200多座高炉的数字化及智能化项目,节约大量生产成本。包钢通过技术创新换羽重生、扭亏为盈启示我们,创新理念推动发展。新闻工作必须提升“脑力”,沿着党的创新理论和实践路径多思考、多分析,准确把握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和矛盾变化,才能把准人民群众和社会思潮的“脉搏”。

  用“笔力”吸引受众。我们到同行单位取经。内蒙古日报社有专门向蒙古、俄罗斯发行的期刊杂志。通过一组组镜头、一幅幅图片、一篇篇文章,向国内外讲好中国故事,影响力不断提升。鄂尔多斯东胜区融媒体中心是自治区旗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排头兵。通过开展“一专多能”采编队伍建设,加速推动媒体融合工作由机制融合向能力融合迈进,真正实现新闻工作者“要我融”向“我要融”的全新转变。能不能扩大传播力,发挥引领力,释放影响力,提高公信力,最终要落到“笔力”的强劲上。接“地气”才能聚“人气”,磨炼“笔力”的关键是要让作品直抵人心、让群众喜闻乐见,做到真正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引领人。

  “四力”不是空洞的口号,需要每名新闻工作者去践行。其实,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践行“四力”的榜样。我们单位有一位新闻前辈,他每次去比较危险的边防部队采访,走之前都留一把钥匙在办公室,想着万一回不来了,战友们能帮着整理遗物。有一次,走到一个悬崖边上,他骑着的那匹马一脚踩空,差点连人带马滚落悬崖。解放军报社总编室一位主任编辑坚守夜班岗位十多年,积劳成疾,将45岁的生命芳华永远定格在2016年的五四青年节。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和平年代,军事新闻工作者永远在路上,战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想,只有深入基层,用自己的笔触和镜头记录人民军队阔步前行的铿锵足音,讴歌广大官兵爱国奉献的壮丽风采,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如山重托,才能无愧于强军兴军的伟大事业,才能无愧于变革图强的伟大时代!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346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