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记者大讲堂|陆玉方:做好内容 记者的光荣所在

2019-09-20 16:35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9月18日下午,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主办的第91期“记者大讲堂”在京举行。 黄兰君 摄

  9月18日下午,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举办第91期“记者大讲堂”,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台长陆玉方围绕“践行四力,提高本领”主题,作《做好内容,记者的光荣所在》报告,就基层新闻工作者如何践行“四力”,创作出优秀新闻作品进行探讨。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全国性行业类媒体和北京市新闻单位及所属新媒体单位的部门负责人和编辑记者代表80余人参加。

  陆玉方认为,新闻人的奋斗源于最初的梦想和志向,作为一个基层新闻工作者,增强“四力”就是要不忘新闻职业选择时的初心,不管这个时代怎么变化,做内容都应是不变的初心,做好内容是对“四力”的一种集中体现。“四力”集中反映了党对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作风面貌的高标准、严要求。因为新闻工作从来都不是单纯的业务工作,根本在于提高政治素养,关键在于提升业务本领,紧要在于锐意创新创造,基础还在于锤炼队伍作风。

  陆玉方认为,对新闻工作者而言,“走”是职责实在,要干这份工作就要不断地奔走,脚板底下出新闻。记者应该不是在采访,就是在去采访的路上,即便现在交通工具、信息工具在如此发达,也不能取代亲自到现场。到了现场,才能有新的发现、才会有新的感悟。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到了基层,心里才会有感动。所以“走”既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新闻工作的基本方法。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只有始终扎根于群众,到基层中、到实践中、到实际中,才能采写出生动鲜活的报道。

  陆玉方认为,看得要真就是锻炼眼力,眼力就是发现力,要善于观察发现、善于判断辨别。作为一个好的记者,既要见人之所见,更要见人所未见。有些采访挖不到有价值的新闻,原因之一就是眼力还不够,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没弄明白。如果在这些问题上看不清、犯迷糊,不仅是自己的业务问题,还可能出现把舆论带偏、把节奏带乱的危险,所以看得真不仅是锻炼眼力,还是对新闻工作的重大政治考验。在一些题材的判断面前,或者是在一些现象的分析面前,都需要运用眼光和眼力。苏州广电总台从2010到2018年,9年获得了10个中国新闻奖,从自身开始转变理念,提升眼力,特别是提升判断新闻、抓住素材、深入挖掘的能力是重要原因之一。

  陆玉方认为,“悟”就是领悟的意思,悟得要深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创新创优与融合发展怎样一体化协同发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学深悟透,思想明了,才能有能力去带动别人。这个悟有一个不断思考、不断判断、不断适应趋势的过程。苏州是一个有2500年历史文化的名城,从2013年开始,苏州把文化作为一个新的着力点,花了4年时间拍摄《苏州史记》,也因此使苏州地区出现了万人空巷看节目的场景。另外一部纪录片《锦绣纪》, 在2017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台长陆玉方作《做好内容 记者的光荣所在》报告。 黄兰君 摄

  习近平总书记对主流媒体的要求,更是悟的方向。从2014年开始,苏州广电总台就围绕移动优先,重新重构流程、重新打造组织,从思想、组织、生产、内容、运营、个体六个方面开始转型。花了三年时间,无论是在组织流程,还是运营、思想等方面都实现了转型,而且这个转型,实现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此涨彼涨,把传统媒体、移动媒体都建成了苏州影响力最大的媒体。

  陆玉方认为,媒体记者践行“四力”,说到底,最终还是要靠作品来说话、靠作品来体现。“四力”强不强,笔力过不过硬,最终都要体现在新闻作品上,体现在内容、形式、话语的创新表达上。苏州广电总台作为一个地级市的城市台,其活动范围、活动半径、传播范围按有关规定都是有限的,但是在实践中,要求编辑记者打开思路,不能站在苏州看苏州,而是要站在苏州放眼全国,从策划的每一个起点开始都要体现这种眼力、创造力和表达力。在表达上一定要突破原来的框框和思路,要在每个点上都要体现创新。每年都要搞创新研发大赛,请每一个员工提交创新方案。主流媒体要敢于引导、善于疏导,切实提供更加真实客观的信息内容,牢牢掌握舆论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在媒体变革的大潮中,要进一步顺应趋势,要进一步巩固壮大主流媒体,就要不断加大融媒的力度、加大改革的力度。(培训研究处)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407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