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再走长征路 在脚步中感悟使命

2019-10-30 14:59 |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在这一重要时间节点,中央宣传部组织开展“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先后有1300多名记者追随红军步伐,深入到红军长征沿途进行采访,在1.6万余公里的行程中,记者们迈开脚、俯下身、沉下心,让文字承载思想,让镜头表达价值,推出了众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报道。7天的再走长征路采访,对于笔者来说,是一次重温初心、感悟使命的最佳体验,也是新闻宣传工作者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一次生动实践。

  脚步有多实收获有多丰

  在脚步中收获故事和感动,在见证中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

  当徒步行走在老山界崎岖蜿蜒的山路上,亲自渡过湘江等后,笔者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有了更深的体会,那就是:脚步有多实,收获就有多丰。

  湘江战役是长征中最壮烈的一战,也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作为湘江战役的主战场,此次主题采访活动在广西桂林的采访围绕湘江战役中的人和事做文章。而如何收获更多故事和感动?笔者在“抵达”上下功夫。

  从历史资料出发,凝聚思想力,让真相“抵达”受众。讲好长征故事,离不开叙事的“大时代”、写作的“微表达”、内容的“深逻辑”。不了解湘江战役的来龙去脉,就容易把这段史实写成架空历史的故事,因此,为了更好地让真相进一步“抵达”受众,笔者在采访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阅读学习了众多文献,详细了解湘江战役的始末,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认真思考从哪些方面入手反映红军精神在当代的重要指导意义。

  “抵达”历史现场,增强报道说服力。在桂林市全州县凤凰渡口,曾经发生过惨烈的凤凰嘴战斗。笔者除了通过新闻报道《全州凤凰嘴渡口:血与火见证凤凰涅槃》,展现红军战士血染湘江的烽火往事,还有新的发现。距离凤凰渡口一公里的凤凰镇和平小学是一所红军小学。按照行程安排,采访团记者在这里只是作短暂的参观了解。但笔者沉下心来,与该校老师详细交流后发现,这所学校开设了独具特色的红色教育课程,从老师到学生,每个人都会吟诵朗读红色诗词,红军故事也是朗朗上口。该校还有一位叫刘任飞的任课老师,她出生在湘江战役发生主阵地——兴安县,就读于延安大学,毕业后又来到凤凰镇和平小学当老师。她的生活、求学、工作经历,都与红军长征息息相关,这样一个特别的故事,让笔者十分感动。为此,笔者迅速调整采访内容,确定报道主题,采写出了《凤凰镇和平小学:红色基因植血脉入心灵 长征精神绽放时代光芒》。这两个报道内容,从一个乡村女教师的角度切入,展现出当年红军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也展现了当今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付出的努力,展现了新时代长征路的当代意义。

  “抵达”受众心灵,增强报道感染力。重大采访报道任务给了记者站得高的机会,他们也有了采写出直抵人心作品的机会。两个发生在全州县才湾镇的故事,击中了笔者的心。一个是全州县才湾镇才湾村村民蒋石林一家五代守护红军无名墓,另一个则是关于红一军团第五团政委易荡平的故事。脚山铺战役中,易荡平身受重伤却坚决不当俘虏,他从警卫员的手中夺过手枪,结束了自己年仅26岁的生命。全州县才湾镇南一村委脚山铺村村民王世计埋葬了他并守护他的墓几十年。笔者将两个故事融合成一条长消息,写出了《一句嘱托85年延续 世代守护不负忠魂》,表达了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内在原因,那就是中国的千百万民众成就了长征,成就了共产党。两个普通的桂林农民家庭,为了一句相似的嘱托,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坚守和传承,以时间见证了承诺的分量。

  采写不停歇走好新征程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长征,笔者追随红军将士的脚步,来到湘江战役各个战场进行采访,在跨越万水千山中用情讲好长征故事,用心凝聚长征力量,用力践行长征精神,用功传播长征文化。

  做好长征故事的讲述者。

  对于一名新闻工作者而言,走好新的长征路,就是要做好长征故事的讲述者。“记者再走长征路”的过程中,笔者除了做好传统媒体的采访报道外,还配合新媒体,充分运用时下短视频的传播形态,制作了一批“红视频”,用新手段讲好长征故事。特别是在采访期间,推出“湘江战役红色故事”系列抖音短视频,《祖孙三代保红旗》《米花山蒋石林一家五代守护红军墓》《兴安徐昭英的父亲智斗民团除毒签》等短视频不仅获得了20余万点击量,还收获了广大网友的好评点赞。跨屏互动,多屏无缝衔接,把长征故事讲述得更加立体生动,让长征精神绽放出璀璨的时代之光。

  做好长征力量的传承者。

  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因此,走好新的长征路,就是要做好长征力量的传承者。

  作为湘江战役的主战场,有不少桂林当地人见证了那段历史,通过他们的亲口讲述和亲身经历,笔者感受到了信仰和理想的力量。通过105岁的渡江浮桥的搭建者支义青老人和95岁的凤凰嘴渡口战役的亲历者蒋勇济老人,笔者知道了红军将士能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就在于“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笔者的手机里至今还留着红军街上的石板路、古岭头村的红军标语等照片,这些照片对于新闻采访也许是短暂的,但对于个人来说,却是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动力。如果没有理想和信仰,红军连千里都走不了。

  做好长征精神的践行者。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因此,走好新的长征路,就是要做好长征精神的践行者。

  “记者再走长征路”不仅让受众了解了很多尘封的历史、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更让笔者深刻领悟到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在兴安县界首镇渡口,笔者凝视奔腾的江水,感受到了红军长征过程中生生不息的蓬勃力量,80多年前在这里发生的“血战湘江”历史,仿佛又出现在眼前。红军长征经过的桂北五县,大多数乡镇都偏远贫困,如今在党的领导下,当地群众把百折不挠、艰苦卓绝的长征精神贯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在大家的团结奋斗下,使得家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也是长征精神的最佳践行。

  做好长征文化的传播者。

  长征文化是党、国家和军队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党史文化、政治文化、军事文化的重要一脉,因此,走好新的长征路,就是要做好长征文化的传播者。

  长征文化的传播,不仅要靠专业记者的笔头和镜头,还要靠更广泛的群众传播。在“记者再走长征路”活动中,笔者发现了许许多多平凡的义务讲解员,用镜头记录下了他们传播长征文化、弘扬长征精神的点滴。在龙胜各族自治县乐江镇江口村,年近60岁的韦永平从小听着红军故事长大,多年来,他多方搜集史料,考证史实,下足功夫对长征文化进行整理,如今村里打造长征文化旅游区,让他多年的研究有了用武之地,他主动请缨,担任村里的红色文化义务讲解员一职。像韦永平一样的义务讲解员们,投入到了红色文化的讲解和发展传承中,一代又一代永远铭记长征历史,热爱国家、热爱家乡、热爱历史,走好属于自己的长征路。(黄义武)

责任编辑: 安雪晴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515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