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新华社毛思倩:呐喊、记录、传播——在前排记录盛世华诞

2019-11-13 09:16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摘要:在庆祝大会进行过程中,一个个凝固历史的瞬间已经传播到了全国、全世界,送到每一个人的眼前。这背后,是数百位记者在天安门广场、在长安街沿线、在北京的各个角落、在祖国各地不计辛劳地记录华彩瞬间,是领导和编辑们昼夜不休地坐镇后方调兵遣将,遴选画面。天安门广场上新闻报道的“国家队”在接受大众检阅,背后的“国家队”也同样担负着记录历史、向全国及全世界报道今日中国的重任。

  时针指向10月1日凌晨2点,再次检查了挂在脖子上的证件和藏在背包深处的请柬后,我出了门。我与几个同事的点位在西临时观礼台,属于境内外媒体专区,在天安门西南角靠近礼毕线的位置。大家重装备行进后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准备相机、搭梯子、拉“即拍即传”网线、传输测试照片,准备全方位记录历史的重要瞬间。

  10月1日凌晨2点半,点位位于天安门广场附近的记者出发前合影。刘潇摄

  准备工作完成,抬头看到朝阳缓缓升起,回望身后,无比熟悉的天安门也在晨曦中展现出雄姿。伴随着柔和的光线,军乐团、标兵也陆续就位,引得周围的记者频频按下快门。早晨的薄雾中,在金水桥前的铁架上、军乐团前,大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准备工作。

  太阳越升越高,天安门广场仿佛画卷般展开,明晰地进入我的镜头。观众席上几位观礼的老人集体起立,挥舞着国旗高声唱起“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我的心跳开始加速,伴随手中按下的快门,脑海中浮现出一位女摄影记者的话,“我爱这个职业,因为它能让我们第一时间在最前排看到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

  上午10时整,长安街上的电报大楼传来“东方红”的歌声,巨幅屏幕上的钟摆将时间从1949迎接至2019,70响礼炮的轰鸣回荡在天安门广场,庆祝大会正式开始。

  高涨的情绪转化为专注,我不停变换镜头的角度,记录眼前气势磅礴的画面:空中护旗梯队和直升机编队启幕;仪仗方队高擎党旗、国旗、军旗阔步走来;气势如虹的15个徒步方队整齐如一,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我将最能展现军人英姿勃发的画面挑选出来,第一时间传回后方。

  10月1日,在西临时观礼台拍摄庆祝大会。王晔摄

  而随着100面迎风飘扬的红色战旗的引领,装备方队的出现让周围的快门声更加密集,海内外记者努力端详着新亮相的国之重器。

  10月1日,在西临时观礼台拍摄庆祝大会。陈益宸摄

  而吸引我用快门定格的不仅有伟大成就,还有年轻朝气面孔上那坚定自豪的眼神。在装备方队经过时,从长焦镜头里可以清楚看到,一张张黝黑的面孔分明红了眼眶,他们倔强地仰着头,抿着嘴,肆意让眼里的泪珠淌了下来。那一瞬,我的鼻头也酸酸的,却更加攥紧了手中的相机,生怕遗漏掉眼前的任何一点一滴。天空中,战机呼啸而;广场上,老一辈建设者和新时代的年轻人一齐呼喊“祖国万岁”。前排的荣誉感转化成了使命感,我要将这穿越70年的呐喊记录并传播,“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10月1日,西临时观礼台的观众在庆祝大会前合唱《歌唱祖国》。毛思倩摄

  在庆祝大会进行过程中,一个个凝固历史的瞬间已经传播到了全国、全世界,送到每一个人的眼前。这背后,是数百位记者在天安门广场、在长安街沿线、在北京的各个角落、在祖国各地不计辛劳地记录华彩瞬间,是领导和编辑们昼夜不休地坐镇后方调兵遣将,遴选画面。

  

  10月1日,庆祝大会结束后在西临时观礼台的摄影记者留影。

  10月1日晚,拍摄群众联欢活动。孟永民摄

  天安门广场上新闻报道的“国家队”在接受大众检阅,背后的“国家队”也同样担负着记录历史、向全国及全世界报道今日中国的重任。翻看播发的稿件,这些前辈们、同伴们也如同受阅队伍一样处处让我感动,跟他们并肩奋斗,我自豪且幸福。(新华社广东分社记者毛思倩)

责任编辑: 安雪晴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5493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