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贵州日报》创刊70周年:那一刻,永刻心底

2019-11-27 09:57 | 来源: 贵州日报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号外……号外”

  1949年12月31日,岁暮天寒。老贵阳的街头巷尾,报童们奔跑着、呼喊着抖落一身寒意。

  这天,刚“满月”的《新黔日报》发行首份号外。当年11月28日凌晨,初生的《新黔日报》付印面世,与新中国同岁。尚留有余温的油墨纸张,给贵州新闻行业带来新的温度。1957年1月,年仅“7岁”的她,改名为《贵州日报》,成为贵州省覆盖面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日报。

  “咔嚓”

  1959年1月,凛冽朔风,却吹不散摄影记者王正雄眉眼间的笑意。穿过拥挤的人群,他在列车离开站台前举着一台一次只能拍十二张照片的海鸥牌相机,摁下快门,记录下黔桂铁路开通全线客运这一重要历史时刻。

  “那时,我用相机拍照,每次只敢拍两张。”看着珍贵的老照片,王正雄感慨万分。同月16日,《贵州日报》刊登了一篇关于黔桂铁路开办全线客运的报道文章,头版印入眼帘的,就是一张各族群众代表在车厢窗口向站台上的人群挥手的照片。

  “签在这里”

  1978年初春,春寒料峭。顶云公社石板井大队陶家组生产队的7位村民聚到一起,商量土地分到户的事,大家达成一致意见,对着灰暗煤油灯,签下“合约”,并摁上手印,悄悄实施包产到户,从此迎来陶家组群众生活的“柳暗花明”。

  同年11月11日,《贵州日报》头版配发“编者按”,整版刊登由记者和通讯员蹲点采写题为《“定产到组”姓“社”不姓“资”》《定产到组超产奖励行之有效》的报道。这期报纸引起强烈反响,被很多地方的基层干部群众称为省委“11号文件”。

  “走,继续走”

  1985年3月,春意盎然。记者刘庆鹰、蒙应富访问了黔边30个县、近百个乡、数以千计的干部和群众,采写见报104篇“纪行”稿。

  脚粘泥土,风雨无阻。有时即使感冒了,身体疲乏,他们也没停下采写的步伐。这年的3月6日,《贵州日报》一版开辟《黔边行》专栏,获1985年度贵州新闻奖特等奖,全国性新闻业务刊物《新闻战线》《新闻记者》点题评介。

  “获奖啦”

  1996年5月,初夏蝉鸣。贵州日报大楼里,却弥漫着过年般的欢喜氛围,每个贵报人都将“奖”字挂在嘴边。

  中国记协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会上,《贵州日报》报道优秀山村教师田沛发事迹的通讯《师魂》荣获一等奖,《贵州日报》首次闯开“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大门。

  “哈哈哈”

  2000年1月1日,万像更新。21世纪的第一天,到处都是欢声笑语。

  新千年首日,值得被久久牢记的这天,首份出机的对开16版彩印《贵州日报》、4开64版彩印《贵州都市报》和对开16版彩印《贵州商报》“新千年特刊”被省博物馆鉴定永久收藏。展柜里厚实的叠报,新千年的芳华同特刊鲜亮的色彩,令人难以忘怀。

  “天眼新闻来了”

  2019年3月1日,“天眼新闻”客户端发出第一条推送文章。“天眼新闻”是党报“今贵州”客户端和党刊“当代贵州”客户端强强联合,由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重磅推出的客户端。

  天下事,新闻眼。“天眼新闻”奔着新闻现场而去,朝着读者的方向而来。

 

责任编辑: 安雪晴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5860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