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践行“四力”让质量新闻更具社会影响力

2019-12-04 16:44 | 来源: 中国质量报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在2016年2月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申“四力”的重要性,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四力”要求系统全面、指向明确,意蕴深厚、内涵丰富,涵盖了新闻舆论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政治素质、理论素养、业务能力、工作作风,凝结着党中央对新闻舆论工作者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为新时代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质量领域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根本遵循。

  质量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关系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质量工作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是重要的新闻“发源地”。质量工作的重要性及特点,决定质量新闻工作者必须更加重视培养践行“四力”,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提升业务素质,锐意创新创造,锤炼优良作风,生产更具社会影响力的质量新闻产品,讲述中国质量故事,传播中国质量声音,为建设质量强国,推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质量新闻工作者讲“脚力”,就是要有一种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的心态

  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质量问题不在办公室,民生关切不在键盘上。写好质量新闻,必须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民间,展开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新闻工作者加强调查研究提出要求,强调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某地市场监管部门在某产品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对于此项行动,如果新闻记者只是打个电话,要点材料,也可以写出一篇新闻稿,但这种稿子只会是通稿套路,什么“出动多少执法人员”“抽查多少企业单位”“发现多少问题产品”……“5个W”“1个H”的新闻要素都有,但就是没有现场感,缺乏可读性。而要让读者真正感受到这是一场整顿“行动”,就必须到现场去,亲眼看到执法人员“出动”“抽查”“发现”,把他们的行动用新闻语言呈示出来。所谓“脚板底下出新闻”,说的就是要注重“脚力”,深入基层一线“抓活鱼”,从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发掘素材,从群众生产生活中发现选题,采写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章。

  质量新闻工作者讲“眼力”,就是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辨别

  观察,是观大局、察大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质量新闻工作者增强眼力,关键就是要增强把握质量工作大局大势的能力,做到站得高、看得远。加强产品和服务质量监管,大力推进质量提升行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就是质量工作的大局大势,质量新闻工作者眼睛一定要盯准看清,不能含糊。发现,是保持新闻敏感性,见人所未见及己所未见,并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要反应快捷,能迅速地捕捉到质量领域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最新变化;要判断准确,能从纷繁复杂的质量事件中判断和选择出有传播价值的信息;要应对灵活,采写或报道质量新闻不拘泥固定思维模式和工作思路。辨别,是要有辩证思维,对事物是非曲直有清晰判定。质量事件背后的原因往往很复杂,要综合多种因素考量才能得出正确结论。质量新闻工作者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事情的轻重缓急、利弊得失等方面要拿捏到位。特别是对有争议的、敏感性的问题,要善于倾听各方意见,通过反复比较不断深化认识,进而得出符合新闻真实性的判断。

  质量新闻工作者讲“脑力”,就是要敏于思考、善抓问题、积极创新

  思考,即让脑子动起来、活起来,把事情想深、想透、想清。1939年5月,毛泽东为延安《新中华报》题词,只有两个字——多想。意在鼓励报纸工作人员多动脑、多分析。时间过去了80年,但“多想”二字仍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坚守的法则。对于质量新闻工作者而言,多想尤其重要,因为质量问题纷繁复杂,不多想就可能把握不准确、分析不透彻、理解不全面。抓问题,即强调树立问题意识,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积极推动问题解决。问题意识是质量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问题即新闻价值所在。如果发现不了问题,抓不住问题的关键和本质,就无法回应社会关切,就采写不出高质量的、有社会影响力的新闻。创新,即要有创新意识,用新思维、新手段、新方式来突破固有局限,更出色完成新闻报道任务。新闻之“新”,本身就内含创新之义,新闻工作者能够守正创新也是其职业要求。这就要求质量新闻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摒弃固化的思维和老套的模式,把创新摆在第一位。质量新闻的策划要创新,写法要创新,组合方式要创新,表现形式也要创新,与此相关的激励机制、考评考核机制等都要创新。

  质量新闻工作者讲“笔力”,就是文字要有方向、有品质、有温度

  有方向,就是要贴近读者、贴近人民群众。质量新闻面对的是千千万万的读者,他们爱不爱看、喜不喜欢,是评定新闻作品好坏的根本标准。质量新闻工作者增强笔力,就要从质量工作实际出发,把党和政府的质量政策和主张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进行表述。每一次采访,每一次下笔,都要心中装着读者,要让“对谁写、写什么、怎么写”这些问题指挥走笔行文,真正让新闻报道入耳入脑入心。有品质,就是要让新闻既讲求时度效,又富有艺术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管是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还是突发事件报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都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时度效是统一的有机整体。时就是时机、节奏;度就是力度、分寸;效就是效果、实效。其核心要义是遵从规律、精准传播、因事而为、讲求效果。时度效要求,不仅是新闻工作的方法,也是新闻艺术性的体现。有温度,就是文字有情感,能够感染人。所谓“于理有共识,于情有共鸣”。笔力的温度,归根到底源于质量新闻工作者心中的热度。写作无热情,文章冷冰冰。热情来自哪里?来自对质量新闻工作的热爱,来自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只有心中有热情,下笔才有真情实感,文字才能生活鲜活,文章才能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

  增强“四力”,是质量新闻工作者适应新时代应对新挑战的需要。而“四力”归根到底是一个实践课题,只有多跑、多看、多想、多练,在一次次采访、一篇篇稿件打磨中,“四力”才能得以提升。也只有以更为深厚的“四力”为依托,才能生产出更具引导力、亲和力、公信力的质量新闻产品。(胡立彪)

责任编辑: 安雪晴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605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