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见习记者 陈文慧 姜菡摄
笔尖记录时代,镜头见证巨变。
12月20日上午,由中宣部、中国记协等组织的全国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团来到开封。10名巡讲人围绕不同主题讲述采访故事,交流践行“四力”的感受和体验。
“一带一路”上的动人故事,脱贫攻坚中的鲜活故事,新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在泥土的芳香里,在机器的飞转中,在绿皮火车的车厢里,在远隔重洋的异国他乡……一个又一个或温情或澎湃,或催人奋进或让人泪下的故事直击听众的心灵。
如何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好中国形象?新华通讯社记者武笛讲述了她和同事过去几年在30个国家记录“一带一路”的故事。他们把镜头对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普通民众和有关合作项目,用影像记录“一带一路”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的故事,见证无数人的命运正在被“一带一路”改变。
在肯尼亚,武笛和工作团队跑遍沿线79座桥梁、33个车站、480公里铁路,甚至数出5844根电线杆,记录下中肯建设者如何携手将一个百年的梦想变成现实。
“29岁的学霸张迪捐献遗体的感人事迹,为众人诠释了遗体捐献的意义——生命可以延续,精神可以永存,灵魂可以不朽。”沈阳广播电视台记者张冲以《当我离开 把爱留下》为题的深情讲述,让现场很多听众湿润了眼眶。
“同一天,同一面旗,共同的使命。”河北省邢台市广播电视台记者侯平以《一家人,一面旗》为题,讲述了当地农民张运兴一家人与一面旗的故事。8年间,2900多个清晨,当老张的儿子——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擎旗手张自轩将国旗升起时,老两口也在自家院里升起一面五星红旗,并向迎风飘扬的国旗行注目礼。通过几年的跟踪采访,侯平心中也飘起了一面旗。
当天还有一位特别的巡讲团成员,就是来自我省柘城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李坤龙。毕业于开封大学的他,对开封有着特殊的感情。这次回到开封,李坤龙心情格外激动。被身边人称为“倔驴”的他以《“倔驴”与“倔驴”》为题,用朴实的话语讲述了另一位“倔驴”——返乡创业代表马林的故事。
马林前几年返乡创业,东拼西凑借了20多万元建了个小型养鸡场。为了记录“倔驴”的追梦生活,李坤龙陪他在鸡棚里断断续续待了几个月。纪录片《快乐养鸡哥》播出后,获得了河南新闻奖。马林得到了县里的贷款,鸡场越办越大,还安置了4名贫困群众就业。“倔驴”与“倔驴”,一个是执着追梦的农民,一个是县级融媒体中心最基层的记者。他们在这火红的时代、火热的基层,深情讲述了亿万新型农民最动听的追梦故事。
江西广播电视台记者吴萍讲述了今年夏天和全国1300多名同行一起,参加“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沿着红军长征足迹深入实地采访,用笔和镜头讲述长征故事的经历。
巡讲现场,现场听众通过中国民航报记者张丰蘩的娓娓道来,了解到大兴国际机场建设背后的感人故事。吉林省吉林市广播电视台记者刘凤凯讲述了驻村干部徐世博在老岭村扶贫的故事。扬子晚报记者冯可为现场听众分享了寒门学子梁晓芹的励志创业故事。湖南红网记者张兴莎讲述的是发生在湘西大地绿皮火车上的温暖故事。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的谢凯则带来一个“90后”彝族少年追梦的故事。
这10名优秀记者的讲述,既有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大兴国际机场建设的宏大叙事,也有围绕返乡创业带头人、快时代的绿皮火车、凉山男孩的篮球梦等平民题材的分享。他们或用双脚丈量新时代,或用真情传递正能量,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这些新闻故事有温度、冒热气、触人心,沾满了‘泥土味’和‘烟火气’,让大家感受到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理想的孜孜追求,听后深受鼓舞。”巡讲人自然流畅、感情真挚饱满的讲述,引起听众的强烈共鸣。(全媒体记者 康冀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