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云中进化 智在未来 封面“智媒云”建设纪实

2020-01-11 12:16 | 来源: 封面新闻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柳青

  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当人们还无法想象,这些技术将如何改变获取资讯的方式,或是相互沟通的渠道时,一个云集这些新技术的智媒云平台建设,已在一家互联网科技传媒文化企业展开。

  2020年1月11日,封面传媒在北京重磅发布智媒云3.0版本。

  “今天,‘智媒云’3.0品牌发布,我们提出把‘西部封面’打造成为‘中国封面’”。封面传媒负责人在发布活动上宣布了封面传媒的全新愿景。

  这个愿景基于“智媒云”完成的新一轮迭代——将进一步通过数据驱动、算法重构,为媒体在视频传播、社群营销等领域强力赋能。

  封面传媒负责人表示,封面传媒在国内最早提出打造一流智媒体,这其中包含三个维度:第一是智能媒体,技术驱动,让媒体真正成为人体的延伸;第二是智慧媒体,“事实上,就是用我们的技术,特别是新的技术赋能内容”;第三是智库媒体,也即基于数据+舆情的决策支持平台。

  从2016年开始,封面云每两年一次迭代。到2020年,封面云再次升级,成为面向智媒生态的“智媒云”。

  封面传媒负责人认为,对比封面云1.0与2.0版本,“智媒云”3.0是一朵“科技+传媒云”,它为智媒体而生,以数据和业务双中台为引擎,是基于智媒体的全系统解决方案,由智能技术、智慧内容、智库运营三大矩阵构成。其中, 智能技术主要是基于媒体算法,将主流价值观与算法公式结合,涵盖19个智能产品的矩阵;智慧内容则主要由联通6大业务系统构成,聚合34个产品模块,覆盖280余项功能融媒生产传统解决方案,赋能内容;智库运营以媒体为基础提供全链接支持,通过指数发布,引擎报告等,为政府企业和民众提供智力支持。

  就在一个多月前,封面传媒从2019年中国报业技术年会上,捧回“2019年中国报业技术创新企业”、“中国报业媒体融合、信息化和网络安全项目创新奖”两项大奖。

  封面传媒负责人表示,媒体转型必须实现数据驱动,“我们提出,数据驱动传播力建设,数据驱动收入增长。用户增长就是社会效益增长,就是公信力、影响力的增长,收入增长就是经济效益的增长,要实现两效统一。当然,数据驱动的背后就是智媒体。”

  2016年5月4日,封面新闻APP上线时,就将建设愿景确立为“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泛内容生态平台”。2016年10月,封面新闻率先提出打造“智能+智慧+智库”智媒体,此后一千多个日夜,封面新闻完成技术迭代升级,看似不动声色,实则步履坚定,且征途仍在继续。

  这个过程,包含着一个传统媒体自我革命的勇气,一个创业企业走向未来的雄心,还有一系列艰难也坚定的抉择,以及那些对于光荣和梦想的传承。

  2019年12月20日,封面新闻宣布其APP累计下载量突破3000万,封面新闻传播矩阵用户规模超8000万。这是其跋涉于建设一流智媒体之路的第1148天,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评价:从封面新闻身上,看到了都市类媒体转型的亮光。

    创业者

  “我们走在一起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的愿景究竟是什么?”2016年1月27日,在初创团队的首次谈话上,参会的23位员工被提问。

  这让党韬有点懵,他是技术开发部的第一位员工,也是封面传媒的首位入职员工,这种比较理想化的问题,他此前并没多想。

  “我们今天还没有挣到一分钱,但我们必须谈愿景、谈情怀、谈追求。”在高层们的认知中,封面传媒有着异于其他创业公司的意义。

  2015年10月28日,封面传媒诞生于四川成都红星路二段70号。这里是西部传媒行业的地理标志,承载着《四川日报》60多年的光辉岁月,诞生过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到2016年6月14日,封面新闻获批国家一类新闻信息服务资质,成为全国第二家获此资格的移动新闻客户端。

  “封面新闻的诞生有它的必然性。”党韬记得,在这次谈话会上,封面新闻再次被确定为要给互联网空间提供正能量、年轻态、视频化的信息流。从传媒出发,但不是只做传媒;重视内容,但不是只做内容。要处理好技术、资本和内容的关系。

  于是,这家从传统媒体中走出的创业公司,确定以技术驱动核心,面向全球的人才招募从成立那刻起启动。在岗位设置上,技术类占比近一半,内容从前端设计到Python开发。

  截至2016年4月,封面新闻从收到的8000份简历中,遴选出108人,加上报社选派的25人,组建起133人的团队,其中,技术团队分为数据研究部、技术开发部、产品部和设计部四大部门。截至2019年年底,技术人员比例始终占到全员一半左右,且核心员工基本没有流失。

  一边招募人才,一边开启产品研发。 2016年2月24日,封面新闻已经在APP Store上传1.0版本。技术团队的老员工都记得,此后4个月,APP共迭代6个版本,修复严重BUG有128个,直到产品体验较为成熟后才正式上线。

    进化之路

  当时,摆在技术团队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直接购买服务,从单独的后台生产系统到包含全流程的解决方案,收费都不高,这也是当时大多媒体的做法。

  “但我们选择完全由自己研发。”如今,封面传媒的整个技术团队都庆幸这个选择,尽管看似笨拙,但为随后一系列自主产品的研发打下扎实基础。

  此后3年多,封面新闻小步快跑,快速迭代,APP完成从1.0到5.6版本的进阶,实现下载用户突破3000万。同时,经历内向融合赋能的封面云1.0阶段、外向拓展聚能的封面云2.0阶段。这3年,也是技术巨变中,媒体深度融合整体转型的中场战事。

  2016年3月,Alpha Go击败代表人类出战的李世石,人工智能备受关注。当年10月,封面新闻率先提出建设智媒体的目标,要成为用人工智能技术重构新闻信息生产与传播全流程的媒体。

  ——整个公司都被一种跃跃欲试的兴奋感笼罩,一个全新智能时代正在到来。技术、产品和内容部门的高层们,去国内同行中转了一圈,在大多媒体都是向企业购买技术时,封面坚持打造自己的技术团队和核心技术。

  “凌晨2点有新想法,发到群里,4点还有人回复。”数据研发部门的负责人说。2017年年底,一款名为“封巢”的APP在封面新闻内部开始使用,这改变了所有采编人员一直以来的发稿习惯。在一周后的反馈会上,记者编辑的使用感并不好,集中在这个“移动稿库”发稿慢,流程长。

  于是,如何实现技术与媒体痛点的精准对接,成为摆在这群程序员面前最棘手的问题。

  事实上,这群程序员们觉得自己挺了解内容团队需求的,最初内容管理平台的研发,他们精准抓住一键打水印、一键排版等新媒体发稿需求,这让封面的内容管理平台备受行业关注,被一线编辑形容为“最懂新媒体小编的后台系统。”

  “后来,主管内容的领导召集我们所有技术人员开了一个会,完整展示采编部门工作流程。”也是这次以后,针对“封巢”系统的升级迭代开始加快,从发稿流程到考核体系,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贯穿到“策采编审发考”全流程。

    实践之探

  媒体转型融合终究是人的思想转型。这次之后,技术团队总能发现一些传统习惯的改造空间,而一个小小的创意,常常会孵化成一整个项目。

  2017年11月16日,在智创未来2017 C+移动媒体大会上,机器人“小封”成为封面新闻的240号员工。青川地震时,它的报道8秒成稿1300字。到2019年,它每月写稿超过6000篇,在“小封写诗”成为品牌栏目后,出版诗集《万物都相爱》。更进一步,这项兼有语音识别、意图识别的人工智能技术,为封面新闻在人机互动方面积累有效经验,更为下一步深度探索奠定基础。

  ——而小封的雏形,是最初技术人员有感于商场打折信息发布太散,且相关资讯整理太琐碎,于是尝试做的一个资讯聚合类小软件,可以自动搜集打折资讯,并整理成稿。

  2019年12月12日,2019中国融媒体发展论坛上,“小封机器人”被组委会授予2019年度中国融媒体创新产品奖。同年4月,在《互联网周刊》发布的“2019中国人工智能分类榜”上,小封机器人顺利登上“人工智能写作平台”排行榜前十,是唯一来自省级媒体集团的机器写作工具。

  在《互联网周刊》发布的“2019中国人工智能分类榜”上,小封机器人顺利登上“人工智能写作平台”排行榜前十

  渐渐地,技术团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各个内容部门的会议。

  受每年高考后报道策划的启发,2017年开始,一款帮助填报志愿的软件上线,利用教育大数据、神经网络算法等技术为高考志愿填报提供智能化服务;感受到国庆黄金周旅游资讯的火爆后,“机器人携手大熊猫邀你美丽四川行”大型活动上线,用户上传自己照片,由机器人打分拼颜值,上传景区照片,由机器人生成诗歌展示美景。

  似乎,每个部门都能成为灵感来源,甚至,有程序员在感知到现在相亲活动的火热后,一个“AI 人工智能相亲会”落地。这个利用人工智能、用户画像和推荐算法、夫妻脸匹配、可视化大屏等技术的改良相亲会,深受年轻人的喜欢。

  到今年,封面新闻拥有7大类的21个产品,形成“智能+”产品生态,AI+场景已经应用到西博会、四川品牌大会、C21论坛、田园诗会、名医评选等越来越多的大型活动当中。

  对此,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文学与新闻学院学术院长曹顺庆评价,“封面新闻完成了单一媒体形态上升到高级媒体形态的全过程。”

  智媒云3.0版本,以数据和业务双中台为引擎,是基于智媒体的全系统解决方案,由智能技术、智慧内容、智库运营三大矩阵构成。

    自我革命与智媒云

  整个2018年,封面的技术团队都弥漫着自我革命的气息。这一年,内向融合赋能的封面云1.0阶段,迭代到外向拓展聚能的封面云2.0阶段,实现技术输出。

  “水到渠成”,这是封面技术团队最大的感受。事实上,在封面新闻更为长远的技术布局中,从最初的APP的上线开始,包含封巢智媒体和小封机器人的开发在内,所有人工智能技术的探索,都是基于封面云开展。

  “人们总是高估一项技术的短期效益,却低估它的长期效益。”一位研发人员感叹,从最初基于人工智能与内容新技术研究成果的封面云1.0,到基于智媒体初步探索研发的采编业务多线程协作的封面云2.0,每一次的迭代,都是在扎实研发和实践基础上的顺势而为。

  从2016年开始,封面云每两年一次的迭代,到2020年,封面云的再次升级,成为面向智媒生态的智媒云。

  到2019年,这是智媒云厚积薄发的一年。

  4月29日,由光明日报社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共同建设的“互联网+”智媒技术创新中心,与封面传媒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共建的“智媒技术云平台”,这是基于“5G+大数据+人工智能”,打造的国内领先的新一代智媒体产品云平台。

  10月28日,在第四届C+智媒体大会上,封面传媒携手四川联通打造的全国首个多领域智媒云解决方案——“沃·封面”2.0版本上线。这是首个专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定制的解决方案品牌“沃·封面”的迭代版本。

  对此,业界评价,从封巢智媒体系统到智媒云一体化解决方案,封面技术完成从内向赋能到外向拓展的全新进阶,其核心表现在于技术输出以智媒云平台的构建为目标,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转变。

  有市场的肯定,也有来自技术领域的认可。

  2019年8月31日,北京,华为生态伙伴精英赛2019决赛赛场,这是目前中国ICT(信息通讯技术)界规模最大的竞赛,也是封面传媒第一次携融媒技术自主研发的成果,参加科学技术领域的综合性赛事。

  在华为云解决方案优选赛中,被问及智媒云能否在现实中落地时,参与比赛的封面团队松了一口气,这个智媒云一体化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米易、洪雅和阆中等多个县级融媒体中心以及“四川云”省级融媒体中心云平台的建设中。

  更为长远来看,随着5G时代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未来还将通过与周边智能系统的持续对接打通,进一步拓展互联网综合信息业务能力,成为社会治理、城市管理智能体系中,面向C端的主要传播平台和交互平台。

  最终,封面智媒云一体化解决方案在AI(人工智能)、SaaS(软件即服务)、IoT(物联网)的赛道角逐中获得出类拔萃奖。

  ——这也是本次比赛中唯一一家互联网科技传媒文化企业。

  强调企业文化建设,封面传媒办公区的咖啡厅

    为智媒体而生

  2020年1月11日,智媒云3.0版本将发布。此次迭代,将进一步通过数据驱动、算法重构,为媒体在视频传播、社群营销等领域强力赋能。

  这是一朵科技+传媒云,它为智媒体而生,以数据和业务双中台为引擎,是基于智媒体的全系统解决方案,由智能技术、智慧内容、智库运营三大矩阵构成。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智媒云都将是封面传媒进一步推进智媒体变革的核心动力系统。目前为止,智媒云的使用已经扩大到融媒体建设、各地都市报、党报和电视系统的融合转型中。

  另一方面,将科技作为封面新闻的标签下,对于未来趋势的探讨从未停止。

  眼下,封面新闻已建设四大实验室,包括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同成立人工智能和未来媒体实验室,致力于媒体智能化革命;与中译语通合作成立CGI媒体应用实验室,致力于在商业垂直领域做好大数据媒体榜单应用;与百度、中国人民大学共同发起区块链媒体实验室,致力于媒体区块链共识机制的达成、区块链技术在媒体行业的应用研究;与中国移动视频产业研究院共同设立5G智媒体视频实验室,研究5G视频的标准规范应用。

  同时,在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支持下,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牵头,封面传媒参与建设“出版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实验室”。

  创业路长,让智媒体产生效能是所有转型媒体必须迈过的坎儿。于封面传媒而言,这个曾在一分利润没有,先谈情怀理想的企业,实现营收持续高速增长。2018年收入同比增长81%,2019年同比增长近70%。与此同时,封面新闻2018年的纯广告收入占比47%,2019年占比35%,纯广告占比不断减少。这意味着封面新闻正在摆脱对纯广告的依赖,收入结构得到有效调整,更代表着其对技术模块进行商业化改造的成功。

  许多人还记得,封面传媒在成立之初提出的建设愿景,“中国不需要增加一个简单意义上的互联网公司,需要更多传统媒体成功转型为新型主流媒体的互联网媒体公司,要兼具媒体人的理想情怀,以及现代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基因和制度安排。”

  初心未改,未来已至,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智媒体,这是行业发展趋势,也是封面传媒跋涉中的征途。

责任编辑: 张爽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6962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