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战“疫”实录:90后记者的逆风绽放

2020-02-20 20:30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编者按:在战“疫”报道一线,有这样一群90后记者,带着同事的期待、家人的牵挂,在豪情满满的出征现场,在充满风险的医院病房,在紧张繁忙的建筑工地,在防控前沿的居民社区……用手中的笔、镜头和话筒,记录现场、捕捉感动、传递力量。对他们来说,这既是考验和挑战,更是磨砺和锤炼。在这次大考中,他们感受最勇敢的担当,收获最渴望的成长,也遇见最想成为的自己。今天,让我们透过6位90后战“疫”记者的一线手记,分享他们在大战中的感动,品读他们在大考中的成长。

  光明日报社记者卢璐:

  我会继续留下来

  这一趟逆风而行,是媒体的责任,也是我作为一名90后年轻记者的光荣。第一次走进工地采访,我为自己能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这些英雄的人民而感到骄傲。我会继续留下来,静待这座城市生机勃勃

  这个春节,因为疫情,我没有回家;大年初五,还是因为疫情,我回到了这个我生活、学习了10年的地方——武汉。

  出发前,我没有丝毫犹豫。我想,这一趟逆风而行,是媒体的责任,也是我作为一名90后年轻记者的光荣。

  当接站车辆从武汉站驶出开往中南路的时候,我才恍然惊觉,这个原本顾盼雄飞的九省通衢之地,是真的失去了喧嚣的色彩。夜色里,仿佛只剩下空旷的街巷和沉寂的屋宇。

  但这场寂静背后,还有一群人,在向险而行,支撑着整座城市的万家灯火。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者们,便是其中的一群。

  2月1日,我们来到还在建设中的雷神山医院,满场都是穿着工作服埋头赶工的人。午饭时,他们三三两两蹲坐在路边,草草扒拉几口饭菜;到了晚上,累到不行了就在食堂的地上裹着衣服睡一觉;有些人甚至主动从外地赶来,不计较收入,只为做一份贡献。

2月1日,雷神山医院施工现场,建筑工人就地解决午饭。光明日报社记者 卢璐 摄

  见到贾瑞华的时候,他正在医护区检查室内安装设施。作为中建三局雷神山医护区的项目总工,从大年初一接到通知一直到大年初八,他一刻也没有停歇。为了保障现场施工的有序进行,我直接在医护区吊着各种电线的走廊里架起相机采访了他。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工地采访,带上红色安全帽的那一刻,我为自己能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这些英雄的人民而感到骄傲。

2月1日,光明日报社记者卢璐(右)在雷神山医院建设现场采访贾瑞华。光明日报社记者 晋浩天 摄

  贾瑞华说,疫情虽然来了,但一切都会过去,生活还要继续。朴实的语言,却充满了力量。脱下安全帽,他们是父亲,是丈夫,是儿子;戴上安全帽,他们是为生命跑赢时间的英雄。

  采访结束时,我提出给贾瑞华留一张照片。一个加油的手势背后,是对雷神山医院早日建成投用的期待,也是对早日打赢这场战“疫”的信心与决心。

贾瑞华一个加油的手势背后,是对早日打赢这场战“疫”的信心与决心。光明日报社记者 卢璐 摄

  每个时代都有战士负重前行,他们亦是血肉之躯。力量在这里汇聚,希望也在这里萌生。

  我想,我会继续留下来,静待这座城市生机勃勃。

  中国青年报社记者王嘉兴:

  留下“历史的一份底稿”

  如果不是来到武汉,就无法走近吕小红这样的最美逆行者,无法了解一个真实的武汉。我将继续肩负使命,为留下“历史的一份底稿”,勇敢逆行、探寻真相,深入防疫一线,用手中的笔,书写平凡中的坚韧和担当。

  到武汉以后,最让我难忘的经历,就是采访武汉市第五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吕小红。

  吕主任告诉我,接受我的采访,是因为之前我写的几篇关于第五医院的稿子里,反映了病人大量涌入、医院物资短缺的真实情况。

  1月23日,武汉市第五医院门诊部挤满了人,连站的地方都没有。医生一个班8小时,下班后排队的病人拽着医生不让走。大年初一,各地的捐助物资已经源源不断到达武汉,但第五医院医生却告诉我,他们至今没有防护面罩,没有N95口罩。这些情况,我当时都写进了稿件中。

  见到吕主任是在她的家中。因为连续近一个月的高强度工作,她的声音沙哑,可她坚持要把自己了解的情况通过媒体告诉公众。她说,自己参与过非典、禽流感、甲流等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深知疫情信息透明、公开的重要性。

  我去采访时,吕主任把这些日子经历的委屈、困难一一倾诉。作为科室主任,她要稳定军心,感觉心里受不了时,只能跑出去偷偷哭,回到诊室又要安抚其他医护人员。为了提振士气,她还许诺疫情结束后,自费请全科室同事境外游。

  我陪着吕主任一起流泪。这些天,她的儿子一个人在外面住,几乎没吃到过热乎的饭菜。她流着泪对我说:“我在家里烧菜给我的医生吃,可是没有人给我的儿子烧菜吃,你说我能不心痛吗?”在她的科室,几乎所有人都与亲人分离,整个人扑在医院里。

2月6日,中国青年报社记者王嘉兴(右二)在新华医院采访广东中医院支援武汉的医生。

  武汉的运转,离不开医生、护士以及警察、环卫、水电工人等所有一线工作人员坚守岗位、勇毅担当。作为一名记者,来到武汉,就是到了新闻现场,就是坚守我们的岗位。

  如果不是来到武汉,就无法走近吕小红这样的最美逆行者,无法了解一个真实的武汉。我将继续肩负使命,为留下“历史的一份底稿”,勇敢逆行、探寻真相,深入防疫一线,用手中的笔,书写平凡中的坚韧和担当。

  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陈博:

  跟随北京医疗队驰援

  作为一名90后记者,疫情面前,我们有责任在现场,用自己的镜头和话筒记录“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情义,传递“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力量

  “这里的医护人员为了节省防护服都舍不得上洗手间,为了照顾更多的病人连饭都来不及吃……这批物资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啊!”听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后勤处处长朱震宇这样说,当时手持话筒的我心中一阵酸楚。

  武汉的医务人员在严峻的疫情面前没有退缩,即便在物资不足、人员紧缺的情况下,也没有放弃。

  作为一名90后记者,我们有责任在现场,用自己的镜头和话筒记录这份坚守。

  1月28日,我跟随北京医疗队抵达武汉协和医院西院,为了能及时接收物资和完成清点,武汉方面的人员自当天凌晨就在这里等待。

  朱震宇说,这是他们医院接到的最大一宗物资。医疗队的到来,让他们很踏实。

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陈博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住院楼病区污染区外拍摄。

  来自北京的医疗队没有时间休息,到武汉后的第二天就完成了病房改造,开始接收感染新冠肺炎患者。正是因为他们这些冒险逆行的白衣天使们不辞辛苦地在一线战斗,把患者装在心里,疫情才得到控制,患者才能得到有效救治。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各地的医疗团队都奔赴武汉和这里的医护人员们一起并肩作战。全国人民心系武汉,各方物资源源不断地驰援一线。这样的场景,让我这个90后内心充满感动和力量,也为自己能在现场记录这场景而感到骄傲。

  这份感动和力量也让我坚信: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我们定能战胜这场疫情!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新安晚报社记者叶晓:

  960人的出征

  在父母眼里,我们90后或许也是一群孩子,也有背后的牵挂,也有心中的不舍。但紧随忘我工作的医务工作人员身后,用镜头和文字记录那些动人的瞬间,是我们肩上的责任,更是职业生涯中难得的历练

  在抗“疫”报道的日子里,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时时感动着我、激励着我,也给予我成长的力量。

  “秋儿,能不能每天发一到两个短信或视频给我们,报个平安,再忙也要坚持,你看好不好?”这是安徽一位年过八旬的老父亲写给女儿的留言。

  他的女儿马红秋正是千万个“逆行者”之一,作为国家卫健委选派的专家,她在大年初一踏上了前往武汉的列车。在武汉20多天的时间里,父亲每天攥着手机,等待着她的消息。

  截至目前,安徽派出五批共计960名医务工作者前往武汉支援,马红秋也是其中之一,虽然今年已经55岁了,但她也是父母眼中的“宝贝”。面对疫情,他们义无反顾奔赴战场,有的剪去了长发,有的穿上了从未穿过的尿不湿……

2月1日,安徽省合肥市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出院,新安晚报社记者叶晓(左一)在定点医院进行采访。

  960个人出征,带走了960个家庭的牵挂。2月13日中午,安徽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征现场,他们的行李箱里,有9岁女儿深夜为妈妈画的画,有婆婆塞进的暖宝宝,有爱人装好的菊花茶,有同事省出来的医用口罩,装满了家人和同事们的思念和牵挂。

2月13日,安徽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征仪式现场,采访一结束,新安晚报社记者叶晓立刻席地而坐赶发稿件。

  在网上,有一句话,格外打动人心——那些白衣天使,其实也只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和前辈们并肩,与死神抢人罢了。

  对记者来说,这何尝不是一个“战场”呢?在父母眼里,我们90后或许也是一群孩子,也有背后的牵挂,也有心中的不舍。但紧随忘我工作的医务工作人员身后,用镜头和文字记录那些动人的瞬间,是我们肩上的责任,更是职业生涯中难得的历练。

  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刘雪锋:

  那位主动请缨的女列车长

  每一场灾难的背后,都涌动着梦想和力量!虽然是一名90后,自己的职业经历似乎还称不上“铁肩担道义”;但是我觉得能投身到这场人民战“疫”的宣传报道中,能认真努力地做好每一篇报道,就无愧于心

  大年初一,单位的工作群里通知大家赶回郑州,随时待命。疫情确实比大家想象的严重,我和家人这个春节都没有回老家,初三就到了单位值班。当时并不知道需要注意怎样防护,只从家里拿了一个防雾霾N95口罩。

  1月27日中午,我接到通知,要去采访一位主动请缨前往武汉支援的女列车长。由于当时这名列车长还没有调到武汉的列车上,我们就随她坐了另外一列执勤的高铁,一路拍摄到了平顶山市。车上人很多,这名列车长很细心,准备了洗手液和口罩,给乘客做示范,普及防疫知识,我们都一一用镜头记录了下来。

1月27日,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刘雪锋(中)在郑州开往平顶山的G6693次列车上采访列车长张慧。

  期间,我问她这个时候在这个岗位工作,会不会害怕,因为当时一些人是在火车上被感染的。她的态度非常坚毅,回答也非常干脆。她说,自己的爷爷是一名党员,父亲是一名党员,自己也是一名党员,这个危难时刻,党员不冲在前面,还能让谁冲上来呢?

  列车长的这番话让我倍受鼓舞。我们年龄相仿,我也是一名党员,尽管不能像医护人员一样,直面病人和生死,但是能坚持到疫情一线去采访,能认真制作和传递每一条新闻信息,也算是为抗击疫情做的点滴贡献吧。

  《列车长的请愿书》是我在抗击疫情采访中推出的第一个报道。此后,我和很多同事都放弃了休息,放弃了和家人团聚,克服心里的恐惧,坚持到医院、到企业、到社区、到收费站采访。

 

 1月27日,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刘雪锋(右)在郑州东站拍摄“战狼”党员突击队志愿者服务疫情紧急物资运输的事迹。图为刘雪锋正在采访队员王珂。

  每一场灾难的背后,都涌动着梦想和力量!虽然是一名90后,自己的职业经历似乎还称不上“铁肩担道义”;但是我觉得能投身到这场人民战“疫”的宣传报道中,能认真努力地做好每一篇报道,就无愧于心。

  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王丹:

  在发热门诊发回报道

  “好样的,希望你们能给我们带来更多前方的消息”,一句普通的读者留言,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信任和期待。这份信任和期待很宝贵,也绝不能辜负

  作为一名记者,我必须第一时间到抗“疫”现场记录并传递出真实的声音。

  1月22日,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升级,湖北卫视《湖北新闻》栏目及时推出25分钟特别报道《直面疫情 万众一心》。面对疫情,市民多少都有点不安,出现哪些症状要警惕,能不能治得好,是怎么治的?网上的各种传言是不是真的?大家关心的问题必须得到权威解答。

  当天上午,带着这些问题,我和同事彭瀚来到武汉市发热门诊医疗机构之一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邀请武汉市联合医疗救治专家组专家夏剑,介绍新冠肺炎的防护知识。当我们得知,中南医院使用移动心肺仪技术成功救治了一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时,我们又马上联系采访主治医生和患者,了解救治情况。毕竟这是湖北省第一例,这个信息会给大家增添信心。

  经过门诊大厅时,许多人在排队测量体温。平时因为采访需要我常来中南医院,而这种情景,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我和同事戴着口罩,心里多少有点害怕,处在这样的环境里,多留一分钟就会多一分危险。但我们还是决定在这里完成报道,通过镜头告诉大家发热门诊三级预检是如何进行的,出现哪些症状、去过哪些地方要格外留意,如果发烧要如何处理,等等。因为这些信息必须以最快速度传递给更多的人。

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王丹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发热门诊报道。

  根据医生的介绍,我意识到,面对这次疫情做好防护非常重要,但大街上依然有很多人没有戴口罩。回到单位,我和同事编发新闻《全省首例!武大中南医院用移动心肺仪技术成功救治一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并在湖北公共•新闻频道《长江新闻》直播访谈对话中,呼吁大家“带上口罩,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没想到,带着口罩做示范引导的截图,第二天登上了微博热搜头条,受到全国网民的关注,网友们点赞说这个示范科普有效果,尤其很多家里不愿意戴口罩的老人,看到电视后也开始自觉戴上了口罩。

  当看到有人留言说“好样的,希望你们能给我们带来更多前方的消息”时,心里很感动。这份信任和期待很宝贵,也绝不能辜负。

 

  ▼ 往期精彩回顾 ▼

  战“疫”实录:最让记者泪目的那些瞬间

  记者手记:元宵节,我们依然在战斗

  感动!离“新冠病毒”最近的媒体人

  本文内容分别由光明日报社、中国青年报社、北京广播电视台、新安晚报社、河南广播电视台、湖北广播电视台提供,转发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 张爽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8028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