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重报集团9名青年记者火线入党

2020-03-23 09:23 |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历经一线生死考验 归来信念坚毅如铁

重报集团9名青年记者火线入党

  2月28日,重庆日报党委举行首次视频连线入党宣誓仪式,在武汉战“疫”一线的《重庆日报》记者谢智强通过视频连线方式高举右手,面对党旗宣誓。齐岚森 摄

  2月28日,重庆日报党委举行首次视频连线入党宣誓仪式,身在武汉一线的《重庆日报》记者谢智强通过视频连线方式高举右手,面对党旗许下庄严的入党誓言。

  连日来,重报集团奋战在抗疫采访前沿阵地的9名青年记者火线入党,被党组织吸纳为中共预备党员,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信仰和责任担当。

  这9名中共预备党员分别是:《重庆日报》摄影部记者谢智强、《重庆日报》经济新闻中心记者陈钧和杨骏、《重庆日报》区县部记者陈维灯、华龙网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黄宇、上游新闻影视中心摄影记者张锦旗、上游新闻重庆频道记者张皓、上游新闻影视中心记者邹飞、上游新闻重庆频道记者郭发祥。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中一些人的故事。

  《重庆日报》摄影部记者谢智强:“在一线,要像战士一样战斗”

  “从除夕夜算起,疫情期间,40多天,我甚至不知道每一天过的是星期几。从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隔离病房,再到武汉沌口方舱医院病区。一路走来,有时候觉得像梦一样,让我有些记忆模糊。”

  对于谢智强来说,这段深入一线报道的时光,像是一场战斗。

  前往武汉的那天,父亲对谢智强说:“当年老山战役我上过战场,今天你也要上战场,一门双战士,我们谢家自豪得很!”听完这番话,谢智强的眼泪含在眼眶里,不敢让它掉出来……

  “事实上,这是一场每个中国人都参与了的战斗,我只是走到了战斗的核心区。”谢智强说。

  2月13日,谢智强随重庆市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开始了他用相机镜头记录医疗队驰援武汉的工作。在反复学习穿脱防护服之后,他独自进入了隔离病房进行拍摄。

  “我真的有些担心自己,但我必须要进去。”谢智强坦言,在一线,支撑他的就是作为记者的职责,“镜头在前,危险在前,我亦在前。”

  他的战斗,在每一个新闻现场。而其中滋味,都在他的镜头里……正如他所言:“我从重庆到了武汉,我不知道这里会发生什么,但我知道这里一定是故事开始的地方。”

  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重庆日报社全媒体推出大型策划《前线医护人员吐心声:疫情结束后,我最想……》,谢智强又一次扛起摄像机,记录下160名医护人员的心声。视频打动无数网友,该专题在抖音的播放总量超2000万。

  “从抗击疫情开始,重庆市积极响应,市民主动配合,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团结。这段时间,我也看到太多一线的党员,冲锋在前,无所畏惧。”成为党员,是谢智强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2月28日,谢智强终于如愿以偿。在向党旗宣誓的神圣时刻,谢智强告诫自己:要对得起预备党员、党员这几个字。落实好“四力”,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奉献给新闻事业,就是对党的忠诚与责任担当。

  上游新闻影视中心记者邹飞:“疫情考验着各行各业的党员”

  作为一线记者,时刻不能怠慢。当领导征求邹飞是否愿意进入医院抗疫一线采访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因为他明白,“只有在第一线,才有真正鲜活的新闻”。

  一切从未知开始。接到指令的那一刻,邹飞对新冠病毒还不够了解,更不知道能深入医院到哪个程度、能拍摄怎样的画面。出发前,他只知道要多带些口罩和感冒药。

  第一个关于疫情的采访从1月26日重庆第一批赴孝感医疗队出征开始。紧接着1月29日,重庆市委宣传部成立5个特别报道组,在当天进行防疫知识培训,3天后正式驻扎重庆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采访。2月25日,邹飞被调往重庆市疫情重灾区万州进行采访。

  邹飞在采访中见证了一个个平凡英雄的事迹:“万州区三峡中心医院重症病房副主任黄霞医生,在病人最多的时候,为了不浪费隔离服,最长持续30个小时不出隔离病房……他们是在常人难以忍受的环境中,从死神手中抢人。”

  “这次疫情无不考验着各行各业的党员们,他们坚守岗位、任劳任怨、不惧危险,作出了表率。”邹飞说,党员冲锋在前,勇挑重担的事迹一直激励着他,“我越来越觉得入党的必要性,越来越觉得这个集体闪耀着光芒。”于是,赴前线一周后,他正式向报社领导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战争年代,党组织火线发展党员是常有的事情,因为战火中的生死考验最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忠诚勇敢、不怕牺牲;和平时期,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同样是生死考验,是检验一个人入党动机、意志品质、担当作为的试金石。

  2月26日,上游新闻影视中心党支部经过表决,邹飞成为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他说:“我当时心情无比激动,眼前闪现着电影中党员宣誓的画面……”

  上游新闻重庆频道记者张皓:“以文字的力量为党助力”

  “可能需要你去黔江那边的医院驻地采访一个星期,你怎么看?”

  2月9日晚上,张皓收到了集团派来的任务。

  “一开始说心里不怕,也是不完全准确的,但骨子里偏偏还是渴望着能够经历这样一次逆行,或许是当了记者的小情怀,和所有年轻人一样,25岁的我总想要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一些印记。”张皓想。

  于是,2月10日早上8点,张皓瞒着家里人,担任起此次报道组的小组长,和另外两名记者一起,踏上了黔江之行。

  “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这种信念也渐渐在张皓心中扎根。

  同日清晨,与张皓同样来到黔江定点救治中心的,还有第二批当地医疗队。护士长黎蓉在当天早早起了床,陪伴她一起的,还有丈夫邓小祥。

  其实,早在前几天,黎蓉就已经悄悄报名前往新冠肺炎集中救治病区,接到通知后黎蓉问女儿和爱人,“如果我要去一线,你们怎么想?”

  “我不希望你去,但是你又怎能不去?”21岁的女儿对黎蓉说,“其实我知道你一直都想进入病区献上一份力,所以,我支持你。”

  张皓还从黎蓉口中得知,她的丈夫那天陪伴她出了家门,一路无言,在踏上统一前往救治病区的车前,一向话语不多的丈夫对黎蓉说:“不要有顾虑,花开之时,我来接你。”

  张皓怎能不懂其中滋味。听到这里,他突然生发感慨:“或许有时候后退有原因,但前进,从不需要理由。我们在不同的空间,却在同样的时间做了同样的决定,只因我们记得心中那份职责。”

  惦记着这份职责,张皓从1月24日至今一直坚守在战“疫”一线,截至2月27日,共刊发与疫情相关稿件116篇。

  张皓说:“一个真正的新闻记者,心中应当认清,我们要以文字的力量为党助力,以真切的情感服务人民,让大家心连心绑在一起,共同进步。”

  《重庆日报》经济新闻中心记者杨骏:“让英雄们工作在聚光灯下”

  “2020年2月10日,我30岁。

  “所谓三十而立,到了这一年龄,应该是人格、学识、事业自立的时候。另一方面,30岁,也是我告别‘年轻’的时候。

  “也许是意义特殊,对于这一天,我想过很多种画面,唯独没想过,会在疫情暴发时,来到湖北武汉一线。”

  在杨骏的朋友圈中,有一篇特别的记者手记,记录着他赴一线采访的经历。

  “大年三十晚,陆军军医的逆行者们刷爆了朋友圈,本报首席记者陈维灯在单位群里说,若要派记者随队,让他去。我看到这话,接了一句:带上我,我给你当实习生。”

  杨骏说:“有不少朋友问过我,为何要去一线?我内心想法很简单,到前方去,去见证,去历练。”

  “就跟医护人员救死扶伤一样,采访报道就是我的任务和职责,都是分内之事。”杨骏的性格很直率。

  他坦言,其实前方的环境很压抑,也很容易让人焦虑。但在微信群里和大家聊天时,朋友的一句话让杨骏倍感自豪:“这次防疫,算是一次国家大事,你在有生之年,能够参与这么一件事,也算值得回忆了。我们记者,最大的使命,不就是用自己的力量,让那些医护人员在聚光灯下工作,让大家都知道他们的价值吗?从当下的情况来看,我们的使命做到了。”

  在湖北一共驻扎43天,杨骏前后完成新闻作品50多件。作为聚光灯后的新闻战士,他光荣地完成了任务,也在向党组织靠拢的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杨骏谦逊地说:“其实我一开始没有想过要火线入党。我觉得自己和党员还有点距离,毕竟是年轻记者,还需要锤炼。但我一直很爱党,在这个问题上,我有很清醒的认识,以后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辱使命。”(见习记者 陈妙然)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9065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