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张报纸的80年记录

2020-03-25 14:35 | 来源: 陕西日报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新闻是历史的底稿,报纸是时代的记录,《陕西日报》是独特而珍贵的“陕西记录”。时间有形,23300期报纸累积的岁月、塑造的空间,呈现了跨越八秩的陕西进程与世纪更替;时间有色,一如我们翻开家庭相册,从黑白到彩色,在打开之时、在回望之际,都让我们重温初心,心潮澎湃。

  从《边区群众报》到《群众日报》再到《陕西日报》,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从改革开放到西部大开发,从新世纪到新时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代又一代陕报人走在三秦大地,站在新闻现场,记录陕西故事,用党和人民交到手中的时代之笔,耕耘新闻田地,展现时代精神,履行时代使命。

  从转战陕北到解放西安

  1940年3月25日,《陕西日报》的前身《边区群众报》在延安创刊。这份面向陕甘宁边区普通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报纸,坚持大众化办报理念,说群众的话,写群众的事,反映群众的心声。创刊不久就深受群众喜爱,关于报纸的一首谜语这样流传:“有个好朋友,没脚就会走;七天来一次,来了不停口;说东又说西,肚里样样有;交上这朋友,走在人前头。”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中,《边区群众报》的编辑、记者扎根基层,采写报道了大量可亲可感的平民劳动英雄,像王得科“热心帮助难民”,赵占魁“要多造机器”,吴满有“咱不求个人富足,是要大家都富足”,黄立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等,塑造了一批“边区明星”,为提高边区群众的政治觉悟和生产热情发挥了典型引领作用。1943年春,记者田方作为调研组一员,参加了时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习仲勋在郝家桥为期一个月的蹲点调研,相继采写了关于调研情况和该村模范党员、劳动英雄刘玉厚的报道。(图①)

  转战陕北期间,《边区群众报》在炮火硝烟中坚持出版。当时报社人员兵分两路,一部分在前线随军采访报道,一部分在后方克服困难编报印报。为适应形势变化,1948年1月报纸更名为《群众日报》,担负起主要面向领导干部提供重要时事讯息的任务。1948年2月6日《群众日报》刊登的记者汤洛的新闻特写《毛主席万岁》,通过一条5字标语“毛主席万岁”在延安的书写和流传,生动反映了延安被国民党军占领期间,人民群众与敌军周旋斗争、衷心拥护毛主席和共产党的情形,以小见大,影响巨大,成为新闻史上的名篇。1948年4月22日延安收复后,《群众日报》相继刊发了《革命圣地重归人民 我军光复延安》《延安在狂欢》等特别报道,饱蘸情感,满含喜悦。(图②)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千年古都开启了人民城市的新纪元,《群众日报》记录了这一改天换地的时刻。同时,群众日报社先遣组人员进入西安后,于5月27日在西安出版了《群众日报》“西安版第一号”,翻开了这张报纸的新篇章。随后,关于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召开、新中国成立,以及西北军政委员会、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在《群众日报》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报道。(图③、图④)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大潮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全面铺开。1954年10月16日《群众日报》更名为《陕西日报》后,新闻宣传热情跟进,面向全省深入展开。

  1956年7月13日,“一五”时期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宝成铁路全线贯通,《陕西日报》给予突出报道,次日头版刊登了消息《跨水劈山非等闲 路接西北和西南 宝成铁路全线修通》和通讯《蜀道从此不再难》,并配发了社论《幸福之路——祝贺宝成铁路全线修通》:“历史将记载下:我国历代最难通行的地区从此将交通方便,往来无阻。这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一次光辉的胜利。”《陕西日报》从工程破土动工即开始持续报道,开设了“宝成铁路通讯”栏目,推出了现场速写、美术专版等多种形式报道,展现了共和国建设者的无畏品格与奉献精神。对于兰新铁路等重大建设项目,同样给予了重点宣传报道,除了本报编辑记者外,众多艺术大家如石鲁、赵望云、方济众等,也都在报纸上留下了反映现实图景、颇具时代气质的大作。(图⑤)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国、全省涌现出一大批感人至深、影响至今的时代楷模,西北国棉一厂纺纱女工赵梦桃就是经过《陕西日报》报道推向全国广为人知的先进典型。从1952年到1962年,《陕西日报》持续关注赵梦桃的先进事迹,1962年8月4日,《陕西日报》头版头条刊发记者车轰采写的《赵梦桃敢说老实话甘当老实人》,配发社论《荣誉属于老实人——赵梦桃的高尚风格给我们的启示》,影响巨大。1963年春夏两季,《陕西日报》对赵梦桃的宣传报道持续掀起高潮,把年轻的“党的好女儿赵梦桃”的个人品质凝结成了宝贵的时代精神财富。(图⑥)

  人民作家柳青、农民诗人王老九等都与《陕西日报》有着不解之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本报就陆续刊发有关柳青的报道和柳青撰写的文章,其中1962年12月22日《陕西日报》刊发了柳青以书信形式所投稿件《耕畜饲养管理三字经》,不但在陕西而且在全国农村产生巨大示范效应。王老九的快板诗处女作就发表在《群众日报》上,后来报社不仅把王老九请来面对面修改、编辑诗歌,还对其事迹进行了持续关注和报道,推出了《王老九和他的快板诗》《你的诗给我们增加了力量》等报道,让王老九连同他的农民诗广为流传。王老九前后编出了300多首快板诗赞美社会主义农村的新景象,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称赞他的诗“代表了人民的而主要是农民的心愿”。(图⑦)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陕西日报》经历了一段非常时期,“文革”期间被迫休刊一年零两个月。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也迎来了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春天。12月24日,《陕西日报》头版以“文革”后少有的套红形式全文刊发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特别是在二版配发长篇本报评论员文章《来一个思想大解放》,在重要历史节点上发出了自己应有的声音。(图⑧)

  改革开放初期,《陕西日报》农村改革报道先声夺人。编辑、记者以政治自觉和新闻敏感,更以求实精神和担当勇气,推出了一批关于“包产到户”“个体经营”题材的“重磅炸弹”式的报道,彰显开创性和思想性。记者原野深入实际采写了3000多字的调查报告,反映当时人称“二道贩子”的大荔农民苏学智从乡村收购活鸡、再用大卡车运到西安市场贩卖、带动身边人增收致富的事情。总编辑张光将标题定为《有益的事业》,在1984年5月8日《陕西日报》刊发,并为其配发短评《由“二道贩子”所想到的……》,较早地作了农村商品生产领域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辩。报道在全省引发强烈反响,极大鼓舞了普通群众搞活市场、发展经济的热情。(图⑨)

  在这一时期,《陕西日报》科教文化方面的报道同样精彩纷呈。关于李殿荣、赵洪璋、罗健夫等科技工作者的报道,契合了“科教兴国”“科教兴陕”的时代命题;关于秦兵马俑等考古发掘和展览交流的报道,契合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关于大学生张华舍身勇救老农等报道,则引发了人们对新时期价值追求广泛而深入的思考。作家陈忠实与《陕西日报》的两次合作,成为新时期文化名家与本报共同耕作文化园地的缩影。1979年6月3日,《陕西日报》副刊首发陈忠实的短篇小说《信任》,获得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90年11月8日,《陕西日报》刊发“本报特约记者”陈忠实与记者田长山合作的长篇通讯《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得1990—1991年度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陈忠实后来在回忆写作生涯时说:“有幸获得三项国家文学奖,而其中两项的作品,都是在《陕西日报》发表的,而且是编辑热诚邀约促成的创作。”(图⑩)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激荡的经济大潮连同跨世纪的无限憧憬,都在《陕西日报》的字里行间展露无遗。《陕西日报》紧盯改革开放新阶段实际问题,精心组织采写了一批重头稿件,如“改革潮头览市场”系列报道、“陕北能源热”系列报道、“咸阳秦都留印村发展市场经济”系列报道、“苹果:陕西的骄傲”系列报道等,开启了《陕西日报》宣传报道的新范式。关于重大展会活动如西洽会、农高会、四城会等的报道,成为当时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节点记录,也是《陕西日报》自身在宣传报道探索创新方面的生动体现。其中,1990年3月25日,《陕西日报》在特刊中首次使用了彩色印刷;1999年9月12日,《陕西日报》首次对新闻版使用了彩色印刷。《陕西日报》相继创办的《周末版》《经济特刊》《社会大视角》等一批周刊和专刊,屡屡引发读者争读盛况。(图11)

  世纪之交,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的欢欣鼓舞,神舟飞天、克隆羊诞生的奔走相告,高速公路、民办教育的骄傲自豪,邹延龄、赵伯璧、王思明以及抗洪英雄的震撼人心,都有报纸上的精彩篇章。

  从跨越新世纪到迈进新时代

  “西部大开发”的强音,在世纪之交,从西安发出。1999年7月6日,《陕西日报》陆续推出西部大开发系列评论《迎接跨世纪的西部大开发》等,率先发出了西部大开发舆论宣传之声,更以极具现实性、前瞻性和思想性的论述,奠定了西部大开发的舆论基调。随后一个时期,《陕西日报》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主题报道,如《希望你们走到全国西部大开发前列》《天时 地利 人和》等稿件,“发展旅游产业 建设旅游名省”“深化科技改革 加快科技产业化”等系列述评,掀起了新世纪的舆论新高潮。(图12)

  “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激发三秦儿女建设美丽家园的力量。《陕西日报》策划采写的特别报道“退耕还林种草,八年后怎么办”及重点稿件《绿了千山万壑 富了千家万户》等,成为这项工程的生动写照,而对牛玉琴、石光银等的报道,更成为时代精神的注脚。(图13)

  新世纪前十年里,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相继震撼世界,非典疫情、渭河洪灾、汶川震灾突如其来,西安欧亚论坛、世园会等成功举办筹办,《陕西日报》上,编辑、记者与万千民众一起,感受着我们国家和时代共同经历的欢笑与悲伤,也一起奋斗和成长。非典中,无论是记者深入到疫区病房贴近医患采访,还是评论《一手抓抗击非典,一手抓经济发展》“见人之所未见”;震灾中,无论是以“灾情就是命令、生命就是使命”为报道动员令,还是报道组驻扎在震区一线帐篷里不分昼夜采访写稿,新闻工作者完成的不只是报道,更是来自党和人民给出的另一种考卷。(图14、图15、图16)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日报》新闻宣传积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既做好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主题报道,又做好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元首“家乡外交”等节点报道,还做好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打赢脱贫攻坚战、“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报道,扎实履行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使命职责。近几年,策划推出的“新发展理念的陕西实践”系列报道、“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探寻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青春足印”系列报道等,在业内独树一帜;关于“追赶超越”与“五个扎实”,“长安号”与自贸试验区等的周年性报道,屡屡高擎省内舆论旗帜。(图17、图18、图19、图20)

  脱贫攻坚,陕西在行动。从“扶贫扶志扶智”到“陕西脱贫故事”再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陕西日报》接连发出重点报道,从《四十一万贫困群众吃上“扶贫套餐”》到《革命老区延安一举甩掉贫困帽子》再到《281个签名挽留第一书记》等,记录脱贫攻坚部署举措和进展成效,反映了向贫困宣战的感人事迹和必胜信心。(图21)

  众多光辉的名字,在新时代的《陕西日报》上闪耀:贠恩凤、汪勇、国测一大队、西迁群体、张富清……在关于贠恩凤的稿件之一《一辈子为人民歌唱》中,记者深情诗赞:“你朴素得像泥土,坚韧得像老树,用你七色的声音,雕塑着信仰与精神之火,你让良知和汗水,滋润着土地,让优雅的花,捧出丰腴硕果……”在专程赴湖北来凤采访张富清后推出的“七一特稿”《生死鉴忠诚 白首证初心》中,记者笔下畅言:“从陕西到湖北,从部队到地方,变迁的是时空,不变的是初心。老英雄张富清60余载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图22)

  《陕西日报》是新时代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几年来,在全国艺术节、全运会的举办筹办中,在“一带一路”建设、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中,在一项项重大活动和任务中,不仅有呈现给读者的报纸上的宣传报道,更有读者看不见的报纸背后所付出的智慧汗水。自2018年4月以来启动的陕西日报社“全媒体行动”调研采访行,足迹遍布全省各市的大部分县区基层,以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具体行动,履行着加快融合发展、打造党报传媒旗舰的新使命。(图23、图24、图25)

  时间之河奔流不息,80年,留在一张报纸上的记录何止以上这些。昨天的新闻已经成为历史,而对当下新发生的一切,我们也决不缺席。2020年开年,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陕西日报》编辑、记者持续战斗在一线,以融合报道形式,多维度全景记录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那些难忘而感人的镜头……(图26)

  (赵岩 张念贻 张鑫 资料整理 李宛嵘)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915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