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如何把握舆论引导“时、度、效”的有机统一?

2020-04-08 14:12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时、度、效”的有机统一?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舆论引导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这一精辟论述揭示了新闻传播的内在规律,对新形势下舆论引导工作作出了新概括、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对时度效进行全面辩证的理解和把握,既要准确把握各自核心要义,又要充分认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科学指导舆论引导实践。

  第一,“时、度、效”内涵丰富。

  “时”,就是时机、节奏。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报道,没有时效就没有新闻。无论是新闻传播还是舆论引导,把握好“时”至关重要。“时”,既可以是时间,也可以是时机。“时间”,主要指的是面对热点舆情应何时抢占“第一落点”;“时机”,主要指如何把握好具有时间性的客观条件和特殊机会。在推出特定的舆论引导时,时机成熟是引导有效的重要前提。节奏的把握也至关重要,什么问题立即报道,什么问题看看后续发展再报道,以什么名义、什么方式报道,都要掂量好,做到谋定而后动。

  “时”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含义,就是“时势”。它主要指的是舆论引导要有审时度势、总揽全局的把控能力,即“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舆论引导的大势观念,是政治家办报在新形势下的新表述、新要求,识大势是把握好时、度、效的前提和基础。对“时”的理解也不能以偏概全。“先入为主”固然可贵,但一味求快也不可取。并非所有的新闻报道只能在第一时间发布,有些时过境迁的素材,因为社会关注度和契合度高,经过创新策划报道后,仍具备很高的新闻价值。

  “度”,就是力度、分寸。把握好“度”,至少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合理把握报道数量。对某类题材报道量的多寡,对各类题材报道量的分配,大抵都属于“度”的范畴,尤其是对一些敏感问题、热点问题,报道的频率过高,就可能导致“失度”。二是对尺度的把握恰如其分,对程度的把握恰到好处。对不该褒的褒了、对不该贬的贬了,既不合乎事实又不能令人信服,这是另一种“失度”。评价高得离谱,批评好走极端,这是又一种“失度”。适度,是保证新闻全面真实、准确客观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一项把握报道平衡的艺术。适时适度的舆论引导,可以起到平衡矛盾、消除冲突的“制衡器”和“减压阀”的作用。反之,舆论引导失度,可能导致公众思想混乱,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受损。三是避免过犹不及。“过”,就会超过临界点,发生质变或走向反面;“不及”,就会使报道欠火候、不到位,甚至导致功亏一篑。四是使该热的热起来,使不该热的冷下去。对那些有利于传播正能量的题材,如凡人善举,应促其成为持续热点的舆论;对那些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不甚吻合的题材,如千万富豪相亲会,应适度降温,乃至冷处理。

  “效”,就是效果、实效。新闻舆论工作最终要看效果,这个效果就是群众口碑好、社会共识强。在舆论引导实践中,“效”主要体现在传播对象——受众身上。只有受众相信、认同、理解、接受了舆论引导的内容,舆论引导才是有效的。这就要求舆论引导一方面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尊重新闻传播的受众和舆论引导的目标对象,以平等姿态回应民众关切,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另一方面,改进舆论引导方式,讲究传播艺术,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使舆论引导取得实效。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在多元舆论的冲击下,还应更多关注“效”的持续性、广泛性,做好党的主张的扩音器、社情民意的显示器、杂音噪声的过滤器、险滩暗礁的预警器、社会舆论的稳定器。

  第二,“时、度、效”相互联系、有机统一。

  “时、度、效”是一个有机的概念体系。在舆论引导实践中,三者分别指向时机选择、分寸拿捏和效果实现,分别涉及时间维度、方法维度和影响维度。时间维度上,存在一个何时作为更为合宜的问题;方法维度上,存在一个如何作为更为可取的问题;影响维度上,存在一个怎样才能深入人心且产生最大正向效应的问题。三者统一于舆论引导的全过程,统一于舆论引导的总要求,统一于对舆论引导的规律性把握中。

  对“时”和“度”的把握,直接影响舆论引导的效果。“效”是“时”和“度”要实现的目标,是两者的归宿。没有恰当的“时”和合理的“度”,舆论引导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因此,为了实现好“效”,就要把握好“时、度、效”三者的关系。

  “时”与“度”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在舆论引导的时候,考虑时机的同时,也要考虑引导时的力度和分寸。舆论引导每深入一步,也都有一个寻找最佳时机的问题。“时”把握好了,就有利于促进对分寸的把握。恰当的“时”,会对“度”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不恰当的“时”,无论怎样把握“度”,都会因为时间、时机上的偏差,难以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甚至走向反面。

  “时”与“效”直接相关。速度赢得先机,时效决定成效。同样的宣传内容在不同的时机推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有的问题需要及时引导,报道却拖拖拉拉,这就可能引发各种猜测和议论;有的事件刚刚发生,后续发展还有待观察,媒体却着眼于自身利益一味抢首发,就可能给问题的解决或事件的处置造成被动。只有选准适当的报道时机,才能有效利用新闻资源,充分表达权威意见,也才能有效回应公众对新闻事件的重大关切。

  “度”与“效”紧密联系。“合度”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可望产生正面的引导效果;存在这样那样“失度”现象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不可能产生正面的良好的引导效果。“效”的前瞻和反馈,反过来会影响“时”和“度”。取得最佳传播效果和舆论引导效果,不仅是把握好“时”和“度”的目标和归宿,也是舆论引导的出发点。“效”虽然是舆论引导的结果性要素,但在准确把握“时”和“度”的同时,必须一开始就有把握好“效”的强烈意识,将“效”的要求贯穿始终。

  第三,以“时、度、效”要求促进舆论引导。

  “时、度、效”内涵丰富、肌理交错,只有将三者综合起来考量并付诸实施,同时达到合时、适度、有效,才是科学的舆论引导。

  舆论引导要“合时”,就是要做到全时性、即时性,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零时差、零距离;就是要在坚持真实准确的前提下,力争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发布,多花力气把“鲜菱笋”“活鱼虾”奉献给读者;就是要做到关键时刻不失语、重大问题不缺位,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主导权,不让权威发布落在社会舆论后面,不让非主流媒体甚至境外媒体抢了风头;就是要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就突发事件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有针对性地回应社会关切,先声夺人、赢得主动;就是要增加发声的频率和幅度,及时发出正面声音,最大限度挤压负面信息的空间,防止发生“沉默的螺旋效应”;就是要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原则性、系统性和预见性,在众声喧哗中正确把握时势、快速把握时效、准确把握时机,进而按照“度”的规范有效引导舆论。

  舆论引导要“适度”,就是要注意不把点上的问题说成是面上的问题,不把个别问题说成是整体问题,不把局部问题说成是全局问题;就是不能为取悦受众而“失向”、因盲目介入而“失准”、为吸引眼球而“失真”、为过分渲染而“失范”、为刻意迎合而“失态”;就是要恰如其分掌控舆论引导的密度和尺度,既不把大事说小,也不把小事说大;就是要认真研究,掌握好火候,明确什么问题适宜在什么范围内报道,什么问题强化报道、什么问题淡化报道;就是要区别不同情况、不同内容,合理运用媒体和宣传方式,有的需要各类媒体和各种方式一起上,有的更适宜传统媒体发声定调,有的则适宜网上来网上去,都要视情况而定;就是要紧紧围绕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正面引导、深度引导,讲清楚原因、背景,也讲清楚党和政府正在作出的努力,讲清楚解决问题的制度安排和措施办法,引导读者多看主流、多看本质、多看光明面。

  舆论引导要“有效”,就是要抓住涉及治国理政的战略问题、广大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国内外发生的热点问题,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不断提高工作实效;就是要讲求艺术、改进方法,注意联系实际阐释理论、围绕关切解读政策、针对问题解疑释惑,增强说服力、亲和力、感染力;就是对一些重大敏感问题,掌握好介入点,防止形成炒作;就是在重大舆论斗争中,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又讲究策略、有理有利有节,争取最佳效果;就是要确保舆论引导的通畅性和有效性,既能把党和政府的声音准确无误传达给广大受众,又能把人民心声及时反映给党和政府;就是要坚持全局视野、百姓视角,在大局和民生的结合点上彰显舆论引导之效;就是要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在百姓兴奋点、关注点上彰显舆论引导之效;就是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传播方式,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在改革创新中彰显舆论引导之效。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9571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