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什么是新闻舆论和舆论导向?

2020-04-08 14:12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新闻舆论”是通过新闻手段反映公众意见而形成的舆论,而“舆论导向”则是指对于社会舆论加以引导,使之向着预期的方向流动。

  “舆论”一词原意是“公众的意见”(注1),“是由组成公众的个人观点的集合构成的。它不包括一群特定的人群所持有的所有观点,而只是那些关于特定公众的问题或情况的观点。”(注2)我国多数学者将“舆论”视为公众的“共同意见”。

  舆论向来被看作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力量。梁启超在《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一文中开宗明义地写道:“凡欲为国民有所尽力者,苟反抗于舆论,必不足以成事。”(注3)意思就是说,愿为国为民尽力谋事者,不顺应舆论就不足以成功。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对待舆论的认识,不只是简单地顺应和适应,更要知其特性,善加利用。毛泽东同志指出:“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总是要伴随一场大喊大叫的,这就是宣传新制度的优越性,批判旧制度的落后性。”(注4)这种破旧立新的舆论宣传,当然必须是大张旗鼓的,因为舆论具有高度的社会性,舆论形成后,可以形成一定的舆论氛围,具有精神制约的效力,从而发挥较大的社会影响。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舆论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注5)。同时,舆论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为舆论的主体(公众)在表达意见时,往往缺少完整性、系统性和深刻性,这一特性就给舆论引导带来极大的可塑空间。

  对于新闻舆论而言,引发的主体性媒介是新闻媒体,客体是新闻事态。因此,单纯的新闻热点不是新闻舆论,只是引发新闻舆论的事实因素。既然新闻舆论的本质是“舆论”,也就意味着媒体传播的要么是多家媒体议程设置的共同话题,要么是对业已形成的社会舆论的反映,经过媒体报道进一步扩大。

  与一般舆论相比,新闻舆论具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必须依托新闻媒体,因此是有组织的舆论;二是比较权威,经过新闻媒体形成的舆论要比民间舆论更能引起普遍关注;三是有正向和负向之分,并非所有的新闻舆论都能引起正面效应,违背事实和社会心理的新闻舆论会引起负面效应。

  至于“舆论引导”,是指政党、团体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设置议程,构建框架,提供主流意见,以引导人们趋向其倡导的意识形态,使社会舆论按照预期的方向流动。“舆论引导”的主体是大众传播媒介或者舆论领袖(又称“意见领袖”)等,而“新闻舆论导向”的主体主要是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各种新闻媒体。

  新闻舆论导向之所以重要,关键在于可以使用引导或疏导的方式,消弭或者化解公众的意见分歧,最终形成社会共识,而不至于因为方法手段的生硬粗暴,导致不同意见的激化甚至对抗。在我国历史上,早在数千年前,就已产生类似于后世舆论引导的经典案例。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在“不毁乡校”的一则典型事例中,否决大夫融蔑阻绝民众非议的建议,不因为属于公众舆论的“庶民之议”而毁乡校。他认为,对于人民议政的言论,就像防止河流决口一样。“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注6)这说明他懂得民心和舆论可合理疏导而不可简单地硬性控制,以免壅塞为患。

  马克思认为:“当报刊是匿名的时候,它是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的工具;它是国家中的第三种权力。”(注7)马克思还比喻“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注8)。马克思、恩格斯在《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召股启事》一文中说道:“只有编辑部能够以后一期跟着一期间隔时间更短地出版,这个企业才会完全达到自己的目的——经常而深刻地影响舆论,而在经济方面也才会有很大的希望。”(注9)

  任何在经济上占有决定地位的政治集团,为了阶级的利益,必然争夺舆论的控制权和利用媒体引导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注10)在《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马克思甚至提出根据现实的斗争需要“制造舆论”的必要性,即组织对革命有利的舆论:“‘自由报刊’是社会舆论的产物,同样,它也制造社会舆论”(注11)。

  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舆论导向具有极端的重要性,是党对新闻舆论工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直接体现。舆论导向正确,有利于人们形成共识、同心同德,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舆论导向错误,会造成人心涣散、离心离德,破坏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甚至造成社会动荡,危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宣传一旦出了问题,舆论工具一旦不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不按照党和人民的意志、利益进行舆论导向,就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损失。”(注12)历史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特别是进入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格局发生很大变化,舆论热点频出,各种杂音噪音不断。面对众声喧哗,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始终牢牢坚守主流舆论阵地,做到所有工作都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舆论导向正确,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注释:

  1.转引自姜红《舆论如何是可能的?——读李普曼〈公众舆论〉笔记》,《新闻记者》2006 年第 2 期

  2.〔美〕D.B. 杜鲁门:《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38 页

  3.夏晓红:《梁启超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64 页

  4.《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229 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85 页

  6.《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7 卷,人民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117 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7 卷,人民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117 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7 卷,人民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600 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7 卷,人民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3 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78 页

  12.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307 页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957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