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战“疫”新闻人:不同的岗位,同样的坚守

2020-04-10 10:21 | 来源: 人民网-传媒频道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陈远丁

  深度调查部陈远丁:记者不仅是报道者,也是参与者、推动者

  年过45岁的陈远丁,顾不上再有数月就要高考的女儿,1月29日主动请缨奔赴武汉一线。这位湖北汉子说,“因为我是党员,必须去;因为是记者,更应该去。”他争分夺秒进行战“疫”报道,几乎每日都发布稿件,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深入武汉协和医院、中南医院、火神山医院、社区等高危地方,采访到一线医护、社区工作者、网约车司机、隔离酒店老板、环卫工人等多种不同身份的人,从不同维度呈现了武汉战“疫”实况。已过“不惑”之年的他,说起疫情平复后的愿望,很简单,就是“跑步”。

  Q1:为什么会去湖北(武汉)采访?

  陈远丁:因为我是党员,必须去;因为是记者,更应该去,我还后悔当时对疫情形势的判断有点大意,未能第一时间报名;因为是湖北人,我想去。离家二十多年,从未为家乡做点什么。

  Q2:“逆行”采访,家里人支持、理解吗?

  陈远丁:家人很支持、理解。家人早已习惯了我这个新闻人经常加班、值班、出差等节奏,爱人常开玩笑说我是“云配偶”。孩子今年高考,学文科,传媒也是她将来的志愿方向之一,她更理解。

  Q3:坚守采访了多长时间?都去了湖北哪些地方?外出需要的防护装备怎么解决的?

  陈远丁:前后历时58天,从1月29日到3月27日,全部都在武汉。刚到武汉的时候,曾尝试去黄冈等地方,都找好了志愿者的车,但后来武汉疫情全部暴露,比外界想象的严重得多,所以重心就集中在武汉。

  防护装备,这得特别感谢人民日报社大家庭的温暖。出发前,我都没买到口罩,是报社发给我的,到了武汉之后,人民网湖北分公司提供了大力支持,报社各个单位从四面八方运过来各种防护物资。2月8日,最急需的医用N95到了之后,大家就可以去“红区”采访了,此后医用N95、医用防护服就不再短缺,大家可以特别放心地去采访。

  Q4:钟南山说,“武汉是一个英雄的城市,肯定能过关。”您对武汉这座城市和武汉百姓的切身感受是什么?

  陈远丁:首先,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武汉人性格耿直但也火辣,码头文化浸润已久,讲究行侠仗义。但政府发出号召后,2个多月做到不出门,这绝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隐忍、克制。而且,很多90后来当民间志愿者,是这些了不起的志愿者们,撑起了武汉的天空,维持了这个城市的基本运转,没让这个城市垮掉。

  其次,武汉人民非常可爱、朴实。你只要拿到了他们的手机号码,也就知道了他们的微信,这跟北上广不一样。武汉人对媒体保持最大的热情与善意,对记者格外好,毫无戒备。无论你有没有官方的陪同,只要你是记者,他们就敞开心扉,滔滔不绝。武汉绝对是一个新闻富矿,只要你用心去采访。普通老百姓不拒绝采访,还很欢迎,甚至主动邀请你采访一下他们。

  第三,武汉在过去十几年,城市建设的变化非常大,以至于我完全不认识了。武汉的高楼鳞次栉比,长江大桥雄伟壮丽,武汉的三甲医院数十家,大楼格外气派。但是武汉在追逐高速发展的同时,丢掉了很多。

  Q5:采访的诸多人和事中,让您印象最深或者最感动的是什么?

  陈远丁:太多太多。就举一个没发表过的例子。一个小伙子,汉川人,“封城”之前从外地回到武汉。“封城”之后,他被迫滞留,但他首先想到的是去做志愿者。他自己有私家车,就加入车队志愿联盟,每天运送医护人员上下班、运送支援物资。2天要加一次油,甚至最后每天要加一次油。因为积蓄不多,他的钱很快见底,开不起车了,他就去红会当志愿者。后来没钱住酒店后,还睡过武昌火车站地下停车场。

  他说,做志愿者有瘾。当他去工地打工拿到工钱后,转身就去了街道的隔离点做志愿者,帮街道做消杀等等。几乎新闻中的热点,他都赶上了。我俩认识后,他天天跟我讲所见所闻,从没听到他有抱怨。他心态特别好,遇到困难后,想各种办法去解决。

  他才25岁,是我在武汉本地的网络论坛中发掘出来的。他讲了不少,但不想我写他,因为怕家人担心,他一直对家里说他在武汉挺好的。我打心底佩服他,如果换了我,我很难做到。

  Q6:采访中,遇到同行,会不会互相打气?

  陈远丁:很惭愧,没有过。特别是穿着防护服的时候,除了工作,不会想别的任何事,也没心思。

  Q7:身处疫情中心,会害怕吗?有没有哪一刻觉得特别担心呢?

  陈远丁:到武汉后最开始的两个礼拜,是我最害怕的阶段。好比在战场上,你拿着枪,匍匐前进,一会听到有人倒下了,一会听到弹药没了,但你就是不知道敌人在哪儿。只能感知敌人,但它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

  Q8:这次一线采访,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得到了哪些收获与成长?

  陈远丁:更多的是反思。遗憾很多。

  遗憾之一,我去晚了。如果我第一时间报名,跟着崔东、王欲然在“封城”之前就到武汉,我相信比现在的我做得更好。

  遗憾之二,我没能盯住一个重点。自己的报道没重点,比如盯住某一个医院,或跟住方舱医院这一个点。我写了很多的人物稿,什么领域都有,面都有了,但缺一个突出的点。

  遗憾之三,我不是学医出身。建议部门和公司将来招录新人,多吸纳比如医学出身的人。未来公共卫生、应急防疫、生物安全是国家发展的重点,需要专业人才。

  遗憾之四,我拍照太“渣”。其实,我与搭档金雨蒙走了不少地方,但拍的照片拿不出手。痛定思痛,一定要补课。

  收获与成长也有不少。

  收获之一,讲好故事。类似甘如意的故事,用心采,很重要。此前采访她的媒体也有不少,但她不善于言辞。我一上来就问她,骑自行车300公里膝盖疼怎么办,从而打开了她的心扉。因为我是长跑爱好者,也骑车,对长距离运动后的身体反应非常了解。她很意外,但一下就接受了我,并同意第二天我们去面对面采访。

  收获之二,快速出稿。以前出稿很拖沓,现在拖延症有有所缓解。现在采访的时候,自动学会脑子里快速搭框架,希望未来做得更好。

  收获之三,抗压能力。虽然很害怕,但自己积极调整过来了。同时也意识到,抗压能力与自身战斗力有关。如果平时不能打,那关键时刻也打不了硬仗。所以,我今后要做到平时也善于打仗。

  收获之四,学习能力。我是文字记者,但前方要求拍Vlog,对我挑战还是很大。一个2分多钟的视频,最初要2、3个小时才拍摄完成。很快就较为熟练,继而每次出去都录一些素材,有备无患。

  收获之五,更懂感恩。一边采访一边庆幸自己有一个强大的单位做后盾,也感恩家人身体都健康,这样才毫无后顾之忧地在前方工作。更加敬畏生命,更加珍惜工作、家庭、朋友。

  Q9:疫情平复之后,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陈远丁:跑步。

  Q10:经过此次战疫报道,如何评价自己的职业?

  陈远丁:第一,首先感谢人民日报社、人民网各位领导的信任,信任是员工愿意拼命的最大动力。特别感谢人民网各位领导信任我、支持我,接受我的请缨,同意我去前方。这次能去武汉一线,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幸,同时也是一份责任。

  第二,我将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当武汉打响“应收尽收”的战役,人民日报社发起问题清单的行动,通过网络征集、上报、反馈患者收治情况。我们在前方一边采访,一边协助这项工作。如今,微信里很多患者或患者家属还非常感激我们。在历史的紧要关头,人民日报社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身为记者,我们不仅是一名报道者,而且也是参与者、推动者。

  第三,好好总结反思,力求快速成长。自己在此次疫情报道中,也暴露出诸多不足,要好好反思。记者这个职业,如果不终身学习,很快就吃干榨净,没老本了,形势逼迫我们要快速学习,快速成长。同时,在大风大浪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信念坚定信心。记者,是一个良心职业,怎么写、写到什么份上、多一分少一分的拿捏,很多时候非常考验我们的初心。我要做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对得起自己的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9632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