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我们在火线》分享大会讲述晶报人的抗疫故事:3记者接力十几小时记录新冠肺炎患者手术

2020-04-20 10:21 | 来源: 深圳新闻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罗秋芳

  王子键

  彭健

  姜梦诗

  4月15日,《我们在火线》晶报阳光战疫优秀作品汇报分享大会在深圳报业会堂举行,8位晶报人讲述了疫情期间部分现象级产品背后的故事。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陈寅,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晶报总编辑胡洪侠,深圳市委宣传部新闻处处长赵东等出席。分享会由晶报传媒总经理、晶报常务副总编辑冯景主持。

  抗疫72天晶报APP刊发上万篇稿件

  冯景介绍说,2020年是晶报全面可视化生产的元年。晶报党委认真学习分析了5G之下全媒体产业链,制定了初步的方向和目标,调整了阵型,准备大干一场,“完全没有想到新冠病毒却主动‘撞’到了我们的枪口上,而我们也没有丝毫犹豫和迷茫,大年初二就非常快速吹响了号角,‘士兵们’也火速归位,‘战斗’打响。”

  在集团党组的统一指挥下,晶报党委迅速成立“晶报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专班”,决策部署“阳光战疫”,中层以上管理团队取消休假,晶报记者、编辑迅速集结,奔赴一线。从1月20日至3月31日,抗疫72天,晶报APP共刊发稿件10000余篇,涌现出一大批系列化、品牌化、矩阵化的优秀原创深度报道及可视化作品,APP平台活跃度迭创新高。

  如何展现主流媒体的使命与担当?如何在纷纭的信息中脱颖而出?如何让新闻作品更加深入人心?“重创意”“重策划”“重团队合作”,以可视化为抓手,晶报推出了大量优质的战疫内容,视频、长图、H5、手绘、动漫、MV等形式的融媒体作品及品牌栏目百花争艳,并显现出品牌化、批量化、商业化的生产态势。

  优质原创+运营推广=爆款!疫情期间,在运营的推广助力之下,晶报优质原创内容爆款频出,阅读量(播放量)上亿的原创作品有2件,过千万的原创作品有3件,百万+的原创作品32件,10万+的原创作品180件。

  重磅策划《火线1》上线首日微信阅读突破10万,上线3天腾讯单平台阅读量破亿,最终阅读量超过2亿。短视频新闻《意大利留学生28小时辗转回国一路不吃不喝戴口罩》全网阅读量突破3.6亿,均成为战疫报道的现象级作品。

  优质报道百花争艳打造晶报抗疫矩阵

  从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二)开始,晶报推出的“战疫快评”对准“战疫”这个城墙口发起猛攻,每天少则两三篇,多则六七篇,每一篇都聚焦抗疫阻击战中最牵动人心的议题,成稿后迅速全网发布,率先打出了晶报战疫报道的声势和威风。

  《晶报说》是致力于产品影像化、观点可视化的视频产品,也是带动晶报转型的头部产品。战疫期间,《晶报说》聚焦防疫抗疫,推出了一系列视频作品,受到深圳市民和各级党政部门的广泛好评,并实现了“两个效益”。

  《晶视频》以视频中心为中台,记者编辑联动生产,每天产量10余篇,高产时可达20余篇,及时、准确报道当天热点新闻,获腾讯视频、新浪微博、今日头条等头部资讯平台青睐。

  品牌栏目《晶数据》,以示意图形式结合文字分析,透析疫情数据背后的规律,甫一亮相便受到读者好评。

  战疫期间,晶报的年轻员工创意无限,开发出多款自带人设标签的品牌视频栏目:《一只带货郎》,新派90后“二人转”,以活泼清新的风格关注疫情动态,科普防疫知识,带货复工复产政策;《有人问晶》关注民生热点,以科普视频方式第一时间答疑解惑;《防疫动动动》,用动漫方式普及防疫知识,通俗易懂好传播;《好奇实验室》,以晶报记者体验的方式,解开疫情谜之现象……

  同时,晶报传统强项写出新高度。疫情初期,湖北疫情进展备受全国关注,晶报返乡探亲员工写下现场感十足的“武汉日记”,记录疫情之下真实的武汉。湖北医疗资源告急,深圳派出援鄂医疗队,晶报随即推出系列报道“连线武汉”,记录深圳援鄂医疗队感人故事。重磅策划“深度深圳”以观察者视角,深入报道疫情之下的深圳人和深圳故事。疫情大幅好转后,晶报派出特别报道组复盘深圳抗疫经验,4月3日起,陆续推出“深圳抗疫十问”系列深度报道,抗疫“深圳速度”和“深圳经验”受到广泛好评。

  此外,晶报一系列助力战疫的特别专栏也受到了各界好评。《非常深圳·图片日记深圳好老板》系列,以图片日记和H5等多媒体形式彰显深圳好老板的家国情怀,全系列共推出12篇。战疫主题的《晶长图》推出30多篇。其中,晶报勾特漫画研究所原创的科普漫画《看完这张图,这辈子都不想吃金针菇了》阅读量破百万,并登上央视“开讲啦”官方微信。晶报参与制作的精品长图和动漫作品《安心宝典》,多次被深圳市委组织部点赞。

  “做好准备迎接更多拥抱”

  “这80多分钟,正好凝聚了我们大家从2020年的春天拼到现在的80多天,我相信经过刚才这一个多小时激动人心的分享,我们会形成共同的记忆,我们会进一步达成共识。”在分享会接近尾声的时候,胡洪侠感慨总结道。这一场汇报分享会,不仅是为了向市委宣传部、深圳报业集团党组汇报这80多天来晶报300多员工的付出和奉献,也是为了让晶报各位同事互相观摩,互相学习,互相取经,然后达成共识,继续向前,更是为了通过这80分钟的分享,让大家发现一种变化,然后做好准备,迎接更多的更大的不可知的变化。

  胡洪侠分享了他在台下聆听各位同事汇报时的联想。他说,以前的晶报分享会,大家会人手一份报纸,就报道中的经典之作热烈讨论如何抓住机会突破限制获得新闻,如何制作更多版面标题图片……“沧海桑田,我们今天分享到现在为止,在座的各位没有一个人手里拿着一份晶报,为什么?真的是变化了。”胡洪侠表示,晶报党委就是希望通过这场分享会,让晶报人意识到晶报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且马上要开始新的变化,还要面对将要到来的更多变化。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他称,“我们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为我们不拒绝变化,晶报一定会有明天,就因为我们晶报各位同事一定会拥抱变化。”

  赵东用“主动”、“融合”、“创新”三个关键词总结了晶报在抗疫期间产生多个现象级产品的原因。他表示,“主动”是指主流媒体要提前预判舆情。晶报的《火线》系列就体现出了传统媒体主动设计议题,主动回应关切,主动提供解决方案的优势。而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深圳报业集团敢于打破出圈、敢于突破固有的模式,长图、MV等多样化内容产品已经不能称之为“跨界”。各区委宣传部的视频产品,很多都得到了晶报的支持。“晶报叫做阳光媒体,确实让人眼前一亮。”赵东称道。

  分享会后,陈寅表示,这次战疫宣传报道,在深圳报业集团发展史上可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这当中,晶报团队展现出了应有的担当,表现出很强的战斗力、凝聚力、爆发力。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陈寅也希望晶报继续保持这种昂扬向上、青春迸发的工作斗志和精神状态,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做强做大新媒体事业。

  讲述

  听他们说说晶报阳光战疫优秀作品背后那些事

  晶报全媒体运营中心执行总监罗秋芳:

  因为爆款,特别有成就感

  从1月20日我们就自动打开了云办公模式,晶报的精品内容要搬到各大平台,至少有一万次的统计,我可能把运营中心的小伙伴都“虐”惨了。虽然他们要么累瘫了要么累趴了,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因为什么?因为爆款,我们都特别有成就感。

  《火线》是一个让我泪流满面的产品,因为我是一个曾经跑了13年医疗线的记者。

  在画面中,我看到了我的同事成江、王子键与金羽泽,他们彻夜奋战在负压病房里面,见证一线。其实在2009年抗击甲流的时候我跟成江也进入过这个战场。如今,因为岗位变化,我走上一线,但我能做的,就是把《火线》推广出去。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最终《火线》冲上了2亿,我想我应该能够弥补无法上前线这个遗憾。

  晶报王子键视频工作室主编王子键:

  3个人接力熬下十几个小时拍摄

  《火线》其实最难的,是如何去做前期的沟通,跟院方也好,或者跟同事,要不停沟通、打磨,去突破所有我们能够突破的地方。

  拍摄也有拍摄的难处,我们除了一些正常的新冠肺炎轻症或者重症患者的画面拍摄以外,我们还参与到了一场新冠肺炎患者的手术记录中。当时,我的同事成江和金羽泽先到达现场,我在外面待命,等到晚上11点半,我特别焦虑、特别着急,我一边希望他们两个在里面拍东西一切顺利,同时我也期望自己在现场。后来,我们3个人接力把这十几个小时熬下来,这些素材都在《火线》系列产品中使用到。

  在素材拍摄出来后,我们就抓紧时间剪辑,不断推倒重来,最后它呈现的效果是经过我们很多人不停地去磨合的结果,每一次都是不停地往前进一点,所以这个做法对于我们今后的工作也有很好的学习借鉴意义。

  晶报全媒体评论中心总监彭健:

  晶报的评论是晶报转型的先锋

  在这次的战疫过程当中我最大体会,是管理的扁平高效。我记得在大年初二的时候我们就拉了一个群,晶报总编辑胡洪侠、常务副总编冯景、编委侯晓清都加入这个群。那个时候最早7点多这个群就开始讨论,最晚到晚上1点多。我们做的是快评,有多快?新闻出来以后一个小时之内我们的评论就已经出来了,最后变成30至40分钟。也就是说很多人看到我们的评论以后才发现原来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情,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在很多人眼中评论的转型是传统媒体转型最困难的部分。但是我们现在看到,评论也可以很好地转型,而且晶报的评论是晶报转型的先锋。通过这次战疫给了我们很多信心,我想未来有更多的可能性,让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晶报视觉视频中心视频编辑部主编姜梦诗:

  今天你上热搜了吗?

  《意大利留学生28小时辗转回国一路不吃不喝戴口罩》其实是一个特例,是一个意外。为什么这么说?有这么一个留学生,在意大利封国前夜回国,刚刚好我认识她。刚刚好我又是一个好奇心非常强的人,我就找她聊天,刚好我跟她聊天的内容让我觉得可以做条新闻。刚刚好在我们把这条片子剪出来发布的那一天,有两个留学生闹事上了热搜。说明它真的是一个偶然,但是我要想说的是,怎么样把这个偶然变成必然。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留学生都是热门的话题,我们要做的是“蹭”热搜。低级的“蹭”热搜,无非也就是看今天的热搜榜上有哪些内容,我做一条,我蹭到了。还有一种高级的“蹭”热搜,最近的热门话题之下,你作为一个敏感的传媒人,你留意到哪些值得传播的热点了吗?以留学生为例,我们可以做留学生的方方面面,比如防疫包、隔离生活等等。

  我希望作为传媒人的同事,平时可以互相提醒互相督促,每日三省吾身:今天你上热搜了吗?

  晶报全媒体内容聚合中心总监王彪:

  在主动转型的过程中拥有学习的快乐

  两个多月的时间,我们的数据制作团队,推出了90多篇“晶数据”。但事实上,团队中没有一个是专职做数据,因为“晶数据”完全是一个新事物,好多同事都是在值完班,甚至是深夜、凌晨选题在制作数据新闻。到现在,我的同事们还是自己在买网课,自己在不断地学习。

  为什么我们愿意去做这个?因为我们基于这样的判断——读数时代已经到来。看一下现在数据新闻的媒体交口,财新、澎湃、新京报都在打造数据新闻的品牌。数据新闻我们做的确实是初级阶段,它的方向是可视化交互视频化,我们也在尝试。在主动转型的过程中,能够有学习的快乐。

  政务新媒体中心设计总监周洁:

  成长型学习性思维是面对未来的方向

  我所在的晶报新媒体中心设计部,在抗疫期间做了差不多一百多部新闻可视化的内容,同时也完成了大概62.4万的收费增值项目,在勾特工作室出品的手绘长图中,50万+的作品有13个,100万+的作品有5个。

  勤奋到底有没有用?我觉得是有用的,经过20年的时间,我从一个菜鸟的传统媒体人,到今天走上舞台跟大家分享,除了勤奋,心中有光,还有热血的加持。我们还需要什么?需要把握正确的趋势,从我们传统的单向线性思维转型为多维度的成长型学习性思维,这才是面对未来的方向。

  晶报新闻服务中心健康新闻部记者罗丹:

  致敬所有奋斗在火线上的记者

  我是跑医疗线的记者,今年的新冠疫情发生之后,我们整个医疗线记者都上到了最前线,我也因为陆续去医院采访,“成就”了一篇爆款报道《传闻中“去三院采访后发烧”的晶报记者,昨天去了发热门诊……》。

  其实,作为记者,我们经常写别人,很少写自己,但因为发热门诊对大家来说是一个比较神秘的地方,这篇稿子以第一人称叙事的记者体验的报道方式,的确更能够抓住人。

  我觉得我的这份经历、这个爆款都是有很多偶然的机会,相较于冲到真正的火线上拍摄的同事,我只是靠近了前线,我要致敬所有奋斗在火线上的医护人员和记者。

  晶报采访中心记者陈雯莉:

  奔跑在一线的晶报记者都是“追梦少年”

  疫情期间,晶报采访中心推出了一系列视频产品,包括原创短视频《明天,我想见你》。我们通过线上线下联系,采访了近百位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听他们真实讲述在疫情期间的心声。这是一个超乎预期的数字,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愿意接受采访,这给主创团队提振了不小的信心,但同时也给大家带来挑战——如何筛选、取舍近百个都很珍贵的视频,把故事讲好。因为每个声音都舍不得丢弃,我们团队出现过意见分歧,也产生过时间制作上的焦虑,但在片子出炉那一刻,大家都像是等来孩子出生一般的感动。

  晶报采访中心在疫情期间生产了许多新媒体作品,但遗憾的是并非每件作品都能幸运被更多受众发现。但大家并没有被现实打败,最初的“非常新闻”梦想还在。因为不管入职多久,年龄多长,或者经历了什么,晶报人仍然每天怀揣梦想,心生疑惑,会做反思但同时勇敢尝试。我希望大家能够记住的是,每一个奔跑在新闻采写第一线的晶报记者,都是一如既往的“追梦少年”。(记者林菲 赖犁)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9916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