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崇农立言 初心如炬——《农民日报》创刊40周年记与思

2020-04-29 09:52 |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农民日报》40岁了!

  40年前诞生时,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刚刚提出“小康”的概念。40年间,《农民日报》始终与农村改革同步,与中国农民同心,与大国“三农”同行。到今年,将与亿万农民一道迈进全面小康社会。

  这40年,之于萦绕千年的小康梦,恰如人类历史上的奇观,百川归海,万仞朝宗。40年来,疾速驰行的大国“三农”和小康进程历经了怎样的奋斗和发展,《农民日报》就有着怎样的命运与共和血脉相连。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农民日报》是从哪里来的,是秉持什么样的信念走来,无论将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都不能忘记“我是谁”及“为了谁”。在创刊40周年之际,深情回望是为了更好地笃定前行。

  为农而生:中国“三农”地位有多特殊,它就有多特别

  1980年4月6日,《中国农民报》创刊。1985年1月1日更名为《农民日报》,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报名。

  重温创刊前后那段历史,依然让人心潮澎湃。1978年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一个改变新中国发展进程的时代开启了。几乎与此同时,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巨大政治风险按下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1979年年初,几位长期从事党的新闻事业的老干部,开始筹划为8亿农民办一张“一个鸡蛋就能换”的报纸,“战争期间在山沟里吃过农民的小米,为农民办报,也是一种报答”。

  筹备期,没有办公地点,到处租借、频繁搬家,以老报人家里为“联络站”,工作人员来回奔波;1979年11月15日第一次试样刊出后,报社几十人背着试样分赴各地征求读者意见;初创期,条件艰苦,席地而坐办公会客,每天一元工资,上班自带干粮,几乎双目失明的老报人冯诗云让人搀扶着在走廊里给大家讲如何办报……所有人都不觉苦不觉累。

  创办农民日报,是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中国农民报》要出版的消息传出后,农民来信说:“终于要出版第一张全国性的农民报,这是党对8亿农民的关怀。”不少农民直接寄钱给报社,要求订报。《农民日报》的创办,也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得到了有关部委的大力指导和帮助。1982—1984年连续3年主题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都由《中国农民报》首发。万里同志指示,一定要把报纸办好。杜润生同志说:“这个报是其他报纸代替不了的,是无可替代的。”

  “无可替代”,这是何其的光荣和神圣!农村改革孕育、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亿万农民热切期盼,这是怎样的重托和使命!作为唯一一份中央级、全国性面向“三农”的报纸,中国“三农”地位有多特殊,它就有多特别。有人说,“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问题,农业、农村、农民这3个问题,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既相对独立,又紧密关联。而《农民日报》既服务着人口规模巨大的群体——农民,又服务着分量巨重的第一产业——农业,还服务着面积巨广的区域——农村,放眼世界报业之林,都极具特性。

  创刊迄今,40年来,几代农报人筚路蓝缕、殚精竭虑,以笔为犁、以报为田,奉献着痴情热血和青春才智,直至青丝变成白发。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赞誉勉励,“替农民说话,帮农民致富”“党的宣传喉舌、农民的知心朋友”“党联系人民的纽带、农村改革开放的指南”“把《农民日报》办成农民喜闻乐见的报纸,真正做到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

  为农而来:矢志做“最爱农民”“最重农业”“最懂农村”的媒体

  在农民日报社的主楼入口和会议室里,红色的“崇农立言 惟仁求真”8字社训高悬,无声宣誓着《农民日报》的办报箴言,也高度浓缩着农报人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矢志成为“最爱农民”“最重农业”“最懂农村”的媒体,是《农民日报》一以贯之的基本追求,做到了是本分,做不到是失职。

  “你们不替农民说话,谁替农民说话!”老一辈革命家的话语一直鞭策着农报人。有这样一幕,定格下《农民日报》40年始终如一“有我在”的行动姿态。1992年元月的寒冬,3位年轻记者钻进一辆满载蒜薹的“大解放”,傍黑儿由山东苍山启程进京。这一路,县县有关,处处设卡,各种税费名目繁多,“不在这儿卖也得交”。反映农产品流通领域乱象的报道《八百公里跟车记》刊发后,在全国引发强烈反响,国务院办公厅召开座谈会听取运销户意见,多部委联合发文,撤除鲜活农产品流通中的关卡,直接催生了让亿万农民受益至今的绿色通道政策。该报道也荣获了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历史不会忘记,40年来,《农民日报》为改革鼓与呼、替农民说话的担当。改革初期“一肥难求”,农民极为不满,记者调查采写《化肥追踪记》,促使“条子肥”歪风得到整治;上世纪90年代,刊发一系列调查和评论,呼吁减轻农民负担;最早推出建议尽快制定《代表法》报道,呼吁保障农民参政议政权利;发起“同命不同价”讨论,为农村居民争取平等人身权利;大声疾呼废止暂住证,让农民工享有自由迁徙权利;为农民工讨薪,推动积分落户,维护农民工权益等,在每一个涉及农村改革的重大时刻,在每一次攸关农民权益的关键节点,《农民日报》从未懈怠。

  历史不会忘记,40年来,《农民日报》帮农民致富、促农民增收的作为。被评为中央媒体名专栏的《农村致富文摘》,悉心洞察农民需求,志做农民的科技顾问和致富参谋,帮助农民弄清政策“许不许”、市场“要不要”、技术“会不会”。群众说,“农民有了农民报,勤劳致富有门道”。一位现役军人,一年时间从《农民日报》上收集信息50多条,帮助乡亲们发展生产,使不少农民成了万元户。一位农村读者来信说:村里开大会,会前念了则“文摘”,场内掌声一片,再念一则,又是掌声阵阵,念报人索性从头到尾全部念完,会场里掌声不断。40年间,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

  历史不会忘记,40年来,《农民日报》对于农业稳固、粮食安全重要意义的深入思考和阐释。上世纪80年代,刊登《万张欠条 带来五难》的读者来信,直斥打白条的严重危害,呼吁保护农民种粮卖粮积极性;上世纪90年代,“卖粮难”及忽视农业苗头出现时,刊发《东西南北中,抓粮不放松》等连续报道,及时发出预警;新世纪以来,一系列强农重农惠农政策出台,粮食连年丰收增产背景下,整版推出编辑部文章《创造粮食“七连增”奇迹的伟大实践》,高屋建瓴总结中国特色粮食安全发展的经验启示;撰写重大典型报道《中国粮食稳定发展道路的中原实践》,揭示粮食稳定发展规律……从做好强农惠农政策诠释,到积极传播先进农业科技,从撰写评论理性分析,到深入总结典型经验,在正确引导舆论上,《农民日报》始终响鼓重敲、守土尽责。

  历史不会忘记,40年来,《农民日报》对于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所投入的笔墨和心力。从在全国首次提出“粮食深加工转化”思路,到最早提出“农业产业化经营”概念,从最先创办《乡镇企业》专刊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到最早关注“菜篮子工程”,从《农业与科学》被评为受欢迎栏目,到聚焦一大批“三农”战线先进典型……40年来,《农民日报》紧扣农业产业化、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脉搏,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一系列农业变革,礼赞先锋模范,讴歌生动实践,领风气之先,立农业前沿。

  历史不会忘记,40年来,《农民日报》为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怎样的摇旗呐喊、擂鼓助力。农报人深知,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之于中国,永远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农民日报》从“三农”中国梦、强美富,到七论乡村振兴、九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等系列评论员文章,在学懂弄通做实中,一直在深入阐释。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场上,《农民日报》一直在协同奋战;在夯实乡村治理根基上,《农民日报》一直在全力推动。

  为农而变:变的是载体和形式,不变的是宗旨和情怀

  四十载风雨兼程,四十载岁月峥嵘。

  作为中国“三农”进程的记录者、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农民日报》在书写大国“三农”波澜壮阔的现代化进程之时,也将自己深深印刻进了历史的辙痕之中。在面对“三农”与媒体大变局和大变革的同时,《农民日报》也在与时俱进发生着变化。

  从一叶小舟,到成为屹立于报业之林的一艘大船;从一张活字印刷的四开铅排小报,成长为融报、刊、网和多个移动客户端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媒体;从一支笔、两只脚便可走遍天南海北、写尽“三农”故事,到必须有摄影、摄像、新媒体操作等多项技能傍身,才不失为合格的全媒体记者;从逐渐探索出“三重报道”(重要言论、重大经验、重大典型)模式,到形成以老带新、专家型编辑记者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变的是外在的形态和载体,是不断发展壮大的《农民日报》各项事业,是不断增强提升的服务“三农”的本领和手段,永远不变的却是办报宗旨和方针,是《农民日报》的优良传统,是农报人的“三农”情怀。

  始终重视发挥评论的旗帜和灵魂作用。上世纪80年代,首都各大报关于农村题材的评论中,《农民日报》评论以时效快、内容新、针对性强著称。有关媒体领导和同行多次评价《农民日报》说:“你们的评论真快,不愧是农村问题的权威,有的我们刚刚抓过来,你们已经见报了。”40年间,《农民日报》高度重视以观点引导舆论、以思想凝聚共识,通过评论让“三农”的声音更加响亮。评论屡获中央领导同志、中宣部等领导表扬肯定,屡屡捧回新闻界最高奖项,获得读者赞誉无数,近年来已成为“三农”思想舆论界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和品牌名片。

  始终重视群众工作,依靠群众办报的方针一直没变。《试样的话》写道,“本着党性和群众性一致的原则,吸引广大农民读者共同办好这份报纸”。创刊一年后,每天收到来稿来信达700多件,报纸开设《读者来信》专版,内辟《好坏对比》《刹歪风》《问题征答》等专栏,受到群众的信赖,也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对读者来信、来稿中涉及的问题,暂时不宜公开报道,就编发《农村情况》(内部参考)、《群众来信摘编》,分送中央党政领导机关及各省市领导参考,起到了下情上传的作用,这项工作延续至今。此外,不同时期,《农民日报》都开展过全国性读者抽样问卷调查,如今每年还会举办读报用报座谈会。

  始终重视为服务“三农”的人服务,最终服务“三农”、推动“三农”发展。《农民日报》毫无疑问要服务农民,但是面对数以亿计的服务对象,指望把报纸送到全国所有农民手中,是不现实的。创刊之初,杜润生同志就针对办报对象指示,“以农民为对象,具体地讲,还是通过干部与在乡青年”“要让农民的干部、专业户、企业家、管理者看了有所裨益”。近10年来,《农民日报》将读者对象精准概括为“服务于为农民服务的人”,通过促进他们把农业农村工作做得更好,来让农民受益。

  不变的还有成为“最爱”“最重”“最懂”的努力追求,与农民交朋友、坐在农家炕头拉家常、端起大碗喝茶的与“三农”的水乳交融、心手相牵,为“三农”发声代言的“有我在”行动姿态……《农民日报》和农报人,为农而来,为农而存在,为农而不懈奋斗,为农而赓续前行,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一定如此。(李炜 白锋哲)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017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