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带着感情写农民——广播消息《农民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唱主角》创作谈

2020-05-18 10:42 | 来源: 新闻战线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新闻要写得生动活泼,离不开思想内容的真实准确、素材的精准选择和写作的技巧精妙等诸多因素,语言应用也很重要。群众是“语言大师” ,那些来自实践、源于生活、用群众语言写出来的新闻作品,往往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 贾蒙国 崔铁宁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邢台广播电视台广播消息《农民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唱主角——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外记者见面会》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邢台广播电视台实现了参评中国新闻奖以来零的突破。

  有人这样评价:打破了一个现象——基层记者站到了中国新闻奖的最高领奖台;颠覆了一个观念——国家重大新闻事件,基层记者照样可以参与;揭示了一个道理——地方媒体和央媒竞技同样可以拔得头筹。这评价实在有点高。能获得如此奖项,我们的体会是——带着感情写农民。

  千里赴会,全在“眼力”

  广播消息《农民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唱主角——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外记者见面会》之所以能出自地方记者之手,关键在于记者“挤进”了见面会,而“挤进”会场取决于记者的眼力。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农事最辛劳,农民最辛苦。记者所在的河北省邢台市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市,邢台农民就是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棉海粮仓”。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邢台市700多万农民和全国农民一样,用辛勤的汗水和默默的耕耘,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农民儿子的记者感到,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进程中,不能没有亿万农民的梦想构筑。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才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当得知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时候,记者和农民朋友们一样高兴。“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耳边响起。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使之成为鲜明的文化符号和时代标记,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彰显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基础地位,激励我们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感召我们全面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努力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

  作者从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口中了解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农业农村部将举办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外记者见面会,参加的主角不是以往各部门的政府官员,而是包括杨双牛在内的4位来自不同地区的基层农业工作者。新闻发布官员“跑龙套”,“社员”当主角,这一变化不是一般的工作作风变化,它反映的是党和国家对农民的尊崇,是时代之变。

  看到其中的新闻价值,记者就有了参加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外记者见面会的欲望,随即联系受邀出席见面会的当地基层农业工作者进行相关采访并赴京参会。见面会上,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湖南种粮大户董敏芳。又围绕“中国农民丰收节”及见面会相关话题与两位基层农业工作者做了深入交流,完成了该作品,并于2018年9月21日19时35分在邢台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邢广新闻》栏目播出,时长2分51秒。

  “眼力”来自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问题。如果不是对农民、农业、农村爱之深,不是对党和国家关于“三农”政策精神理解的那么透,别说这条新闻发生在远隔400多公里的首都北京,就是在我们眼皮底下也会视而不见。

  “角”中选“角”,彰显“脑力”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新闻作品应关注现实。4位农民,站在国务院新闻发布厅的舞台上,在即将迎来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时,向世界分享党和政府对农民、农业、农村的关怀和丰收的喜悦心情。他们见证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亲切关怀和对农民主体地位的高度认可。

  体现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与农民务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离不开新闻对情、景、人、事、物的生动描绘。

  “单是主题好,是没有用的,还是要技术。”鲁迅先生这里所指的“技术”,是作品如何体现主题的方法。在“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唱主角的4位农民,谁能作为着重体现的“主角”?

  在见面会现场,河北省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岗底这个太行深山区村庄是一个把荒山打造成绿水青山由穷变富的典型,人均收入由过去不足80元,变为今天的4.3万元。接着,他晒起村民的生活质量来:“老百姓做饭取暖烧燃气,家家都有小轿车。过去讲‘30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现在岗底人是‘30亩果园一栋楼、老婆孩子热炕头’。”

  内蒙古自治区阿荣旗旗委书记栾天猛面对中外记者,晒起了2018年的丰收,阿荣旗的粮食产量预计达到42亿斤,是1998年以来最高的收成;“甜菜王”单棵重8斤,像小洗脸盆一样大;“大豆王”单株90多个豆荚,一亩的产量是420斤;“牛王”是当地的肉牛品种,一头重达900公斤。

  江西国平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国平表示,当地大闸蟹产值一年比一年高,当地的贫困户也过上了好日子。尤其让他高兴的是,丰收节当天,正好是当地大闸蟹开捕第一天,预计产量达2700吨,比上年增加了1100吨。黄国平说:“我们从2015年开始和农民合作,每一年都增产,每一年都增收,最多的一年一户可以挣70多万元钱,一亩水田一般情况下纯挣5000元钱,目前共带动了5000多户农民。”

  湖南省种粮大户董敏芳讲述了先进的农机设备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粮食种植场景一去不返……她说:“合作社种植的是最传统的产品——水稻。已经做到人不下田、谷不落地。从育秧开始,全程是机械化的流水线,既可以降低人工成本,也可以防止因天气影响造成禾苗的冻伤、冻坏。产中飞机施肥或者撒种,产后粮食的晾晒、烘干都是机械,不用因天气原因为晾晒粮食发愁。田间的全监控管理和放水系统既可以节水,也可以实现水肥一体化。”

  见面会的主角尽管只有4个,但丰富的内容却让作者一时无从下手:每一名基层农业工作者的讲述都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有限的篇幅中放弃谁都不舍。

  最终,只能在“角”中找“角”,用以一当十的“技术”,以详述杨双牛的讲述增厚度,以略述湖南省种粮大户董敏芳拓深度,以概述4个农业工作者见面内容展宽度。新闻从众人的喜悦之情开始,着重介绍党和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科技兴农带给农村和农民的变化,展现农民朋友对中国农业发展成就的骄傲与自豪。

  有评论说,作品详略得当、主次分明、主题突出、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深刻地反映出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所体现的极具时代意义的主题。这就是“角”中找“角”的成功所在。

  新闻“美味”,来自“脚力”

  古典名著《红楼梦》描写了上百个人物,单凭几句话,你就可以猜到此人的性格身份,靠的是什么? 是独具个性的语言。

  文学作品很讲究语言,新闻作品的语言同样需要认真推敲。好的新闻素材,如果不用生动流畅的语言描述,而是干巴巴地实录下来,传播效果可想而知。

  把新闻写得生动活泼,固然取决于思想内容素材选择和写作技巧等诸多因素,应用好群众语言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群众语言具有朴实、生动、形象等特点,生活气息浓,又真切感人。新闻界前辈穆青同志曾语重心长地说: “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样,立即透出美味来。”

  “十里听见果农笑,百里闻得苹果香。”这句话是杨双牛在接受录音采访时说的。一句打油诗,不仅将内丘县岗底村的丰收场景刻画得淋漓尽致,也充分反映出当地农民迎接丰收时的喜悦之情。

  “尤其是我们老年人,都感觉,哎呀现在是真好啊。又给发这、又给发那,又给治病,又给发钱。”杨双牛的这句话,生动、有力地展现出新时代农民的新生活以及他们享受福利保障而产生的幸福感、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说,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不会说话是表象,本质是严重疏离群众,或目中无人,对群众缺乏感情。提高讲好群众语言的能力,就要培养对群众的情感。有同行赞赏我们这篇获奖新闻群众语言运用得活,其实字面上的语言只是现象,我们之所以能用上点“味精”,是做了功课的。

  为了更好地报道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我有意识地到农村、农民中去了解农民庆丰收的习俗,了解形容丰收的话语,读懂农民对国家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看法、想法、说法,明白农民晒丰收的形式等等。这不是应景式举动,而是一种惯例。每当国家出台一项政策、市里搞一项大的活动前,我们都会到群众中走访一番,不仅学到了群众的语言,还了解了群众所思、所盼、所愿,制作出来的新闻很有针对性。

  得知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拟定参加“中国农民丰收节”新闻发布会,我们即深入到岗底村进行蹲点调研。进果园、访农户、话丰收,我们发现,农民形容农村变化的话语有点不太好懂。比如,岗底村民形容农民日子过得滋润时说:“三十亩果园一栋楼,老婆孩子热炕头。”乍一听,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才明白,原来他们套用的是上世纪30年代形容地主富农过日子滋润的一句话——“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还有说到国家对农民的好时,农民挂在嘴上的话是“又给发这,又给发那”。刚开始一听不知道“这”和“那”指的是什么,请教才知道有两层意思:一是村里发的米、面、油、衣服、棉被等;二是指给的东西很多。懂得农民这句话,当杨双牛在现场说“又给发这,又给发那”时,我们毫不犹豫地录制剪辑引用了。如果不懂这句话的内涵,这句生动形象的语言“味精”,记者是万万不敢“撒”到新闻里的。

  群众是“语言大师”。那些来自实践、源于生活、使用群众语言写出来的新闻作品,鲜活生动,更加受到广大读者、观众和听众的喜爱。采写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就要用好群众语言、让群众唱主角。

  (作者贾蒙国系邢台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崔铁宁系该台新闻中心记者)

责任编辑: 赵丹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0655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