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解析
报纸版面圆桌研讨
嘉 宾
郑波
经济日报副总编辑、本届中国新闻奖评委
许向东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本届中国新闻奖评委
徐蓓蓓
解放日报副总编辑
张永才
重庆日报总编辑、本届中国新闻奖评委
田驰
中国日报版面设计中心设计副总监
肖利亚
经济观察报传媒视觉中心总经理、艺术总监
主持人语
姜锦铭
《新华每日电讯》副刊部副主任
如果说报纸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那么版面设计就必须要吸引人的注意力,我们到报刊亭(虽然已经所剩不多,看电子版也一样)一看,就知道版面设计有多重要。当然,版面设计从来也不是仅仅为了简单好看,它和内容一起融合构成了每一种报纸独特的“面孔”,甚至,当我们提起一种报纸,它独特的形象就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具体到每个版面的设计,要考虑到和报纸长期形成的风格相一致,当然也要和具体的内容相关联。尤其是,排版软件等新技术的应用也给版面设计带来革新。
各家报纸都有自己不同的理念和设计“秘笈”,荣幸请到几家在版面设计方面有特色的媒体,以及学界专家,大家来探讨这一问题。
主持人:好版面的评价标准有哪些?
郑 波:好版面的评价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一个好的头条,选题必须是读者关心的热点话题、社会的痛点问题、上下都关心的难点问题。二是至少要有两个叫得响的栏目,其中一个是言论拦目,换言之,版面上必须要有一篇楷体字,言论或议论热点,或针砭时弊,或回应关切,亮出报社编辑部的声音和观点;三是要有一张好的新闻图片或图表,新闻图片要有时效性和画面冲击力;四是整个版面信息量要大,各类稿件至少10篇以上,文字可多可少,但一定是新闻性极强的内容;五是版面上所有稿件的标题一定要精致,好标题可吸引“眼球“,引导读者有兴趣看正文。
徐蓓蓓:对于怎样的新闻版面才是“好”版面,业界判断见仁见智。而且随着媒体生态环境的变化发展,也不断有新的判断标准加入。但真正的好版面确实必须具备与众不同的气质。具体到党报的范畴,好的新闻版面首先要承载重要的、有思想性的、优质的新闻内容,特别是在重大新闻事件和重要时政新闻的报道中,党报版面更应该做到“宏大叙事”“先声夺人”。其次,优质内容需要优质的表达,需要精准的标题提炼、提要制作,需要对文字内容的再创作,需要对图片选择和裁剪的独具慧眼,需要对图示的大胆创意和精心梳理,需要对字体、色块和线条的合理配置、和谐运用。再次,则是版面审美上要赏心悦目,在视觉上既给人以深刻印象,又节制有度,不喧宾夺主。总之,需要编辑创造性地调动各种视觉设计手段,将新闻内容中的亮点最大化、最优化地呈现于读者眼前。
田 驰:过去对版面的直观评价一般以视觉上是否好看来衡量,所以有段时间出现了极力追求视觉冲击力的情况,导致版面呈现与美术生硬结合,使版面设计走向了极端。近几年,各家媒体逐渐回归理性,更加全面地认识到:版面制作应该遵循新闻的原则和规律,设计是为新闻内容服务的,要使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但不能喧宾夺主;要始终将新闻放在第一位,达到“新闻设计”的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除了版面的新闻语言和艺术语言,要重视版面的政治语言,将“四个意识”贯彻到版面呈现中,结合稿件内容,从图文结合,图图结合等多方面反复推敲,不断打磨。所以,对中央媒体来说,突出政治性、强调新闻性、体现艺术性的版面就是好版面。
肖利亚:独特的风格、丰富的内涵、视觉冲击力、有趣、大胆、简洁,这些都是评价一个好版面设计的标准。版面设计还应该符合两条规律。一是简单易懂;二是形式和内容统一。设计是解决问题的,版面设计解决的就是内容如何通过最合适、最简洁的形式呈现出来的问题,设计本身就有沟通力,是提升读者注意力最快速的方法。
张永才: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好版面最重要的是有好内容。首先要看版内稿件是否具备新闻性、重要性;其次,是否吸引“眼球”,能否让人眼前一亮,总体布局生动而和谐。新闻内容与版面设计是否有机融合,版面设计布局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阅读习惯;其三,还要看是否“耐看”,布局条理是否清晰,包括设计的小细节能让读者看下去,而不是看一眼稀奇。
版式设计对内容呈现体现三大进阶:第一,版面设计布局清晰,有助于信息表达,合理引导读者的阅读主次,重点内容的视觉引导推荐,版面美观;第二,善于利用版式设计的辅助元素(图标、图表、交互)对版面内容的核心信息做可视化体现,增强版面的可读性;第三,结合新闻内容做有信息的设计性创新表达,用视觉的感受引导情绪,唤起读者持续阅读的兴趣。
许向东:作为内容的承载平台,能够实现内容和形式、新闻与艺术的协调统一,体现媒体属性和定位,文图搭配得当,版式设计新颖独特,具有冲击力和视觉美感。
主持人:这次获奖版面共有6个,通版占了4个,在宏大主题的宣传报道上,通版是不是具有先天的优势?
徐蓓蓓:在某个重大时刻选择通版更加彰显报社编辑部的判断和立场。但比起“通还是不通”来说,更关键的地方在于怎么通,大要有大的样子,并不是说版面打通了,尺度大了,就天然具有强势,就自然是个“好”版面。通版考验的是编辑对新闻内容的整合和掌控能力,做到内容准确、信息丰富、编排到位,新闻容量足够大、干货足够多。如果简单粗糙、不守规矩可能会造成版面空洞、大而无当,甚至会犯政治差错。越大的版面,越是纤毫毕现,越是要求注重细节、精雕细琢。而且,更大尺度的版面,对整个报纸采写编辑的流程也是挑战,需要的是更周全的内容策划、采写拍摄和对报纸版面更精细的设计水准。
田 驰:通版最大优势就是拥有较大的展示面积和设计空间,可以使报道的主题内容得以更充分的展示,跨版标题和照片从视觉上都更宏大,更有气势。但这也对版面编辑和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以足够丰富的内容和足够精彩的照片和足够精致的设计元素为前提,不能盲目跟风、贪大求全,尤其不要为了通版而辟出通版,否则会给读者版面空洞无物的感受。
肖利亚:从艺术性上来说,通版做起来会更具整体感、更大气、更引人注目一些。但个人拙见,报纸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悦”读,通版设计在阅读上,会给读者造成一定的不方便,尤其是大报。所以《经济观察报》很少做通版,2019年初改版也是将报纸越改越瘦,也是为了方便读者阅读。
张永才:通版通常用于报道重大事件。通版的优势在于可以将要刊登的材料放在更大的版面空间来安排,在宏大主题的宣传报道上,通版具备一些先天优势。一是在视觉上,通版面积大,有气势,吸引力和曝光力强于单版的效果;二是在意识上,常规版面都是单版,一旦采用通版也就在暗示读者——这一新闻的重要性、特殊性或者显著性;三是在排版上,常规版面是竖版,在版面设计的空间上一直沿用竖矩形,换做通版横矩形后有了新闻内容的新布局方式,容易做出对比和差异化。
当然,这种优势也是相对的。打破常规的通版,往往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两年在部分党报遇到重大报道时经常采用。但频繁使用会逐渐产生视觉疲劳、审美疲劳。比如从几年前报纸包装兴起的“3D”制图,到这两年流行的扁平化制图、2.5D制图,等等,就很说明问题。当大家都用通版时,只要选择、编排、美化结合好了,说不定做单版更抢眼。
主持人:一般来说,合影照很难做出好版面,但这次一等奖的版面却是反其道而行之,这个版面设计有何独到之处?
郑 波:独到之处有两个:一是拿出一、四版做通版,这在国内党报编辑工作中很罕见,是极其大胆的创新探索;二是这张大照片反映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为中国改革开放做出贡献的中外人士的合影,透露出的信息是中国的发展是中国人民干出来的、用智慧和汗水奋斗出来的,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中国融入世界,吸引外资、吸收一切先进技术和产品发展来的。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因为照片上大多数都是读者耳熟能详的杰出人物,用大照片使读者看得清楚,易于辨认,也有利于大力度宣传杰出人物的风貌。
徐蓓蓓:通常来说,合影照片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仪式感、纪录感强,但表现力不足。按照新闻照片的选择标准,确实很难落入编辑的“法眼”。在党报的版面实践中,除了重要的外事活动报道,也比较少用领导大合影的照片。但反过来说,“文无常法”。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百名改革先锋和十名国际友人与领导人的合影,体现的是“中国人民是这40年人间奇迹的创造者”的深意,同时也体现了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传递的是满满的主旋律和正能量,值得我们做大、做通。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才有了这个获奖版面的整体设想和构思。当晚整个通版的排兵布局,标题、提要制作,领导人图片采用、报眼处理,均围绕这张大合影展开;所有的新闻要素组合和版面语言的调度,都服务于这张大合影,达到了大气磅礴、不落窠臼的效果。
田 驰:在日常新闻实践中,合影照往往因画面不够生动,很难引起读者兴趣,通常不会成为版面设计师的首选。此次获得一等奖的版面,题材意义重大,充分利用跨版优势,将改革开放40周年中的改革先锋和国际友人进行充分展示,这是呈现形式和图片运用的创新。此外,该版面在刊发大合影的同时,还注重了总书记接见单张照片的使用,形成呼应。同时,有效利用矢量插图、字体变形等多种元素丰富版面,色彩统一,整体感强。
肖利亚:将合影照片做通栏的做法很大胆,另外版面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文字大小的对比、图片大小的对比、颜色的对比等,突出了重点。
张永才:其实,合影照有更多的细节信息,只是在无法放大时不能展现出来而已。而当遇上好的合影照时,就该通版显“身手”了。
这次获一等奖的版面就因为合影照而加分,首先是敢选用这张合影,许多报纸没有用这张合影,这是编辑的胆识。其版面也还有很多独到之处:第一,通版合影照放大,细节信息更多,可看性也更多,出乎读者意料;第二,通版采用合影照使版面整体性和气势更强,吸睛度高;第三,其他小图和文字色彩以及“40”这个小元素的设计上都很用心,颜色全部细致地处理为暖色调,统一在红橙黄中,版面色彩统一,布局主次分明,整体中有细节。
许向东:利用通版优势,把司空见惯的合影照进行通栏处理,使版面看起来恢弘大气,极具视觉冲击力;整个版面以红色为主色调,突出了对改革先锋和国际友人所表达的崇敬之意,既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成就,也激励鼓舞了劳动人民的士气。
主持人:在现在新媒体融媒体的传播环境下,报纸的版面是不是优势不再,甚至要被淘汰?在传达信息和设计美感方面需要如何探索突破?
郑 波: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纸质媒体还是有生命力的。一是有相当部分读者还习惯于读报看书,虽然新媒体、移动媒体方兴未艾,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冲击传统媒体,但对年龄稍长的读者来说,接受和使用新媒体是有过程的,长期养成的看报读书的习惯要改变也是有过程的,要经过长期的心理适应过程。报纸的易阅读、可携带,不受时空影响以及文字的连惯性都易被年龄稍大一些的人群接受。关键是纸质媒体版面设计和策划一定要与时俱进,创新求变。一是选题内容一定要有新闻性、信息量要大,版面上体裁要丰富,至少有二三篇可读性极强的稿件;二是版式一定鲜亮活泼,富有时代感,尽量做彩色版,多用照片图表数据;三是每个版面上一定要有一篇代表编辑部思想的、观点鲜明的言论,发出报纸独家声音。四是强化为读者服务的理念,可以搞一些贴近性活动,增强读者的黏合度。
徐蓓蓓:在媒体融合大趋势已经形成的当下,被称作“传统媒体”的报纸只要做出新意,更深更宽,还有存在下去的价值。办一张留得下来的精品党报,体现主流声音和主流价值,是《解放日报》在新时代提出的新目标。文章的起笔立意,还是应该落在“守正创新”上。守正,就是坚守党报的定位,保持思想的锐度和思考的高度,保持定力,不盲目跟风。创新,则是海纳百川,善于学习,主动对接融入新的传播环境、新的媒体发展趋势。具体到报纸版面上,守正是坚持报纸的品格和版面的格调,呈现优质的内容和表达,创新则是不断对标更好更优,不断更新编辑的“武器库”“工具箱”,培养锻炼一支专业化的编辑和版面设计团队,寻求优质内容表达的“更优解”。
田 驰:对设计师来说,媒体无论新旧。在传达信息和设计美感方面,两者都是相通的。报纸在传播速度和传播覆盖上确实不具备优势,但报纸在深度报道和阅读方式方面仍然存在自身特点,特别是报纸在重大新闻事件的呈现上,头版设计作为一份报纸的“脸面”,旗帜鲜明地体现导向作用。例如,在党的十九大开幕的报道中,我社记者拍摄了习近平总书记稳步走向主席台前方讲台的瞬间,生动展现了总书记沉着坚定、睿智自信的领袖风采。我们在版面设计上打破栏宽束缚,保证充足的版面空间,通栏头条以“迈进新时代”为标题,报道与十九大报告内容对标,形式与内容充分配合,使习近平总书记的形象得到更充分的展示。这样的版面是具有收藏价值的。我坚信新闻视觉是有力量的,始终把锐意创新、精益求精作为工作信条,力争将新闻版面打造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肖利亚:每一种媒介都有它的特点和独特性,人类对纸张本能的喜欢和亲近感不会让所有的书籍报纸都被淘汰,只有做得更好更精致,追求卓越才有机会在大浪淘沙中存活下来。
张永才:新媒体融媒体环境下,报纸作为“信息纸”的功能有所削弱,但是其“态度纸”“思想纸”“设计纸”“体验纸”的功能在强化。个人认为,媒体融合不是取代,而是互通互融、扬长避短,党报在新媒体时代的核心优势依然存在。其一,党报作为“态度纸”的功能无可替代,发什么、怎么发是一种态度,信息权威发布公信力不容置疑;其二,纸质阅读的独特感受依然被认可;其三,报纸版面语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是无声的,却是有力量的,是其他任何媒体都不具备的,以至于很多读者在通过其他新媒体快捷地接收新闻信息后,还会找报纸感受版面语言交代的“味道”、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关于寻求突破问题,个人认为有这么几方面:一是吸纳并综合运用新媒体被读者喜爱的特点,报纸突出“态度纸”功能、“信息核心化”提示,区分出快速信息、深度解读的区域,引导读者第一时间快速获取稿件核心信息点;二是突出视觉引导,多图、多图表、多合理留白设计,尽量让版面轻松;三是突出重点,重点报道重点处理,拉出与普通版面差距;四是增强媒体融合互动,打通报版读者和新媒体读者的互通渠道,相互引流读者阅读。
许向东:融媒体时代并不是报纸马上就消失了,现在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报纸,为了营造阅读体验,还是离不开版面的。版面的优势除了视觉方面的,还有就是版面所蕴含的无声的语言(版面语言),在传达信息和版面的设计上,需要借鉴互联网思维,尊重读者在PC端和移动端的阅读习惯和偏好,同时还要考虑受众定位和功能定位等因素。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报纸版面一等奖
2018年12月19日
《解放日报》1、4版
【作者体会】
倪佳 《解放日报》首席编辑
一个好的呈现形式,本身也可以成为好的内容的一部分
2018年12月19日,《解放日报》头版以少见的通版形式呈现了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大会传递的重要信息,通版、大图、合影、标题、提要、整体设计,这些重要元素均在版面上进行了精心体现。
在新华社播发的图片中,经过一番取舍,解放日报还是选择了总书记同受表彰人员及亲属代表合影图,以近16栏通版处理,配合“致敬!100名改革先锋10名国际友人”的图片标题设计,恰恰更能展现出,中国人民是这40年人间奇迹的创造者,也同时体现了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一致统一。
标题制作跳出了“大会召开”简单的事件描述,以习近平总书记富有感情的一句话呈现:40年奋斗感天动地气壮山河 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可能。聚焦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40年实践充分证明”“40年迎来三大飞跃”“40年创造人间奇迹”“40年咬定青山不放松”以四个“40年”精选的提要,梳理了4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成就和主人公。另一侧的提要中精选了40年宝贵经验的9个“必须坚持”和9个“启示”。
虽然整个跨版未发一字消息正文,但通过标题和提要的摘选,配合年份数字云形成的“40”,中国各大城市的地标建筑、“改革开放”四个字的点题版式设计,把整个庆祝大会的精气神都原原本本地呈现与传递。
专家点评
陈剑 《中国青年报》视觉中心融媒主编
程璨 《中国青年报》美术编辑
“什么样的版面既好看又好读”或许是报纸编辑除编辑文章外,最关注的问题。纵观此次中国新闻奖报纸版面类获奖作品,都是大题材、大背景下的可视化呈现。每个版面都有其独特的编排思路,准确的信息表达和丰富的可视化元素,使富有设计感的版面和高质量的报道完美融合。
《解放日报》关于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通版,不走寻常路,用一张看似平常的集体合影照做了异乎寻常的通栏处理,照片中每一个人影像都清晰可见,合影的庄重大方,让版面显得宏伟、大气。文字、照片、图形色调统一和谐,主次分明。照片下方的图形,流线型设计给人以速度感,体现出中国速度。正下方的数字“40”巧妙的将年份与数字结合,同时将一些重要年份放大,有主次感。运用线条、比例、色彩与文字编排,确保版面中的每个元素都有其特色。
如何搭配好文字、引言字形、图片、图表、插画甚至留白等,是新闻可视化过程中的必要手段。随着报道越来越长且复杂,合理可读的版式设计更加不可或缺。有的报纸在版面上刊登二维码,与网络新闻端的报道专题紧密互动;有的报纸版面上的图表,和移动端的长图一脉相承。随着融媒改革不断推进,类似报网互动会越来越多,形式会越来越丰富。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报纸版面二等奖
2018年8月17日
《浙江日报》4-5版
【作者体会】
汪 旻 浙江日报全媒体编辑中心要闻编辑部编辑
吴雄伟 浙江日报全媒体编辑中心设计研发室副主任兼要闻编辑部主任助理
一个好版面的诞生
好版面需要新闻性。版面制作当天,正是2018年中宣部组织的重大系列报道“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活动结束浙江的采访、系列报道正式收官之时。浙江日报全媒体编辑中心策划在前,大胆以跨版的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回顾长江经济带12个集中采访点的风采,编辑思想突出,选材编辑精当,版式大气又不失精巧,令人耳目一新。
好版面需要艺术性。主题采访活动历时近一个月,怎样把12个集中采访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一个版面上?我们采用线描淡彩,并对长江进行强化处理,12个细致刻画的地标建筑在长江两岸依次排列,山脉依据中国地形特点从左至右逐渐稀疏,并和地标建筑虚实相生,构成了一幅现代水彩画。同时,将漫画、图片、文字充分结合,提升了版面的视觉冲击力。
好版面需要独特性。主题采访活动在浙江收官,舟山是其中重要一站。这里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桥头堡,让长江实现了“向海”的梦想。因此,我们对舟山重点着墨,并在版面下方配发繁忙的宁波舟山港长图渲染。
好版面需要创新性。我们充分发挥融媒体思想,文字编辑主动与数字编辑沟通,在版面上采用二维码引流,将浙江新闻客户端的报道专题进行呈现,让读者在纸媒上也能感受新媒体的视觉冲击。
大江流日夜,匠心工未央。近10个小时,十几篇稿子的编辑、整合,上百张图片的挑选、制作,几十次版式的大调微调,2018年8月17日凌晨,这个版面终于精彩出炉。
专家点评
张超
《新华每日电讯》总编室副主任
从获奖作品中,我们看到对今后办报实践的三点启示:
首先,报纸正在从单一功能的新闻报道纸,逐渐进化为复合功能的信息展示纸。报纸从过去的单一的“公布”功能,进化出了新的“信息集成展示”功能。必须承认,报纸在信息传播的时效上存在天然短板,但能够集中优势编辑力量,在特定版面空间内,完成对初级信息“原料”的二次、三次乃至多次“深加工”,也正是报纸在新环境下的求生之道。
其次,随着信息展示功能的确立,报纸版面的策划编排已经从一项工艺流程,逐渐成长为一项“艺术创作”。艺术性和精品化成为版面评价的重要标准。从历年中国新闻奖获奖报纸版面中不难发现,版面作品正在成为一件极具艺术欣赏价值的平面创作。
第三,如果说,报纸通过“信息集成”和“艺术化展示”重新激活了自己的潜力,那么,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大浪潮下,报纸如何打通“沟通其他媒介的渠道”,实现从“传统平面媒介”向“融合矩阵成员”的晋级,这是每一个报人都应当思考的问题。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报纸版面三等奖
2018年5月15日《成都商报》要闻3版
【作者体会】
挡风玻璃碎了,新闻不能“碎”
吴钦
成都商报责任编辑
“川航事件”发生后,《成都商报》第一时间在新媒体发布消息,随后全国各地、各类新媒体的信息铺天盖地。作为第二天见报的报纸,如何在版面上做出深度和新意,让已经了解信息的读者看到不一样的报道?在经过深入思考和讨论后,我们有了三个思路——
一是变新闻碎片化为新闻整体化。新闻出来后,从事件的关联性和结果的稀缺性推断,这是一个“史诗级”的新闻。这个视角决定了整体报道形态:还原史诗级的画面、展开史诗级的故事、追问史诗级的原因。用宏大的叙事结构,给予读者在手机上不一样的阅读感受。
二是深耕版面,从“人无我有”到“人有我精”——这也是《成都商报》多年来的优良传统。我们通过整理记者稿件细节制作了飞行路线图、飞机使用时间表,让读者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一目了然。我们的封面主图选取客机放下轮子的一瞬间,配图则展现了英雄机组群像,那么多人的命运被那么少的人刹那间决定,这是一幅堪称史诗级的画面。我们从稿件中提炼出“三个数字”:7700代码、32000英尺、13秒。7700代码,是通讯中断后飞机和地面惟一的联系代码;32000英尺,是一旦供氧中断必死无疑的高度;13秒,是指飞行员必须在这个时间里迅速反应过来,恢复供氧并操纵飞机快速下降,只要慢一点,飞行员就完了,飞机也就完了。这三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上百名乘客的生死。用三个数字,从三个方面,印证了这次“史诗级备降”之难。
三是在欢呼中保持冷静,用历史眼光来审视新闻核心。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和事故先例,对风挡玻璃作出科普,详细介绍了风挡玻璃结构、破裂后果以及乘客如何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