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解析 电视消息、直播圆桌研讨

2020-05-18 12:45 | 来源: 中国记者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解析

  电视消息、直播圆桌研讨

  主持人

  刘兆权

  新华社江苏分社常务副总编、江苏省记协副主席

  嘉 宾

  杨文珺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本届中国新闻奖评委

  金梦玉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副校长

  侍雄洲

  二更(短视频)内容平台合伙人、二更教育总经理

  张晓明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副总监

  马宝军

  新华社CNC短视频中心主任、手机电视台台长

  主持人:请简要评价这一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类参评作品整体情况。电视消息类作品评选标准是什么?请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样的消息能够获奖?好消息最终比拼的是什么?未获奖的作品存在哪些典型问题?面对热点及宏大主题,面对媒体同行的同题采访、同场竞技,怎样能把电视消息做好、做出新意?另外,请结合您的研究、思考和工作实际,对中国新闻奖的评奖机制提出意见和建议。

  杨文珺:本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共收到37件电视消息类参评作品,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涵盖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脱贫攻坚、生态保护、民族团结、深化改革、作风建设等内容都有好作品涌现,由于评奖指标有限,评委们只能优中选优,最终有14件电视消息类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这些获奖作品政治站位高,时代精神强,导向正确,制作精良,媒体特点突出,在新闻实践中可以起到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关于电视消息类作品评选标准,中国新闻奖评奖办法中有明确表述:消息类作品要求新闻性强、时效性强,语言文字简明扼要,表述准确,逻辑清晰,有完整的新闻要素。在这个单项标准之上还有一个总标准,重点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落实“四向四做”,践行“四力”要求。在具体评选工作中,我们在严格执行上述标准同时,会重点关注一些思想精深,制作精良,社会反响好的作品。思想精深是政治标准,制作精良是专业标准,社会反响好是群众标准,这与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标准是一致的。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题材是全国各级媒体宣传报道的重点,也是中国新闻奖评选会上同台竞争的热点。这类成就性报道做了多年,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各种表现形式推陈出新,怎样才能把报道做出新意?济南广播电视台的编辑记者是下了功夫的,该台的电视消息《“棉花姑娘”们收获新喜悦》虽仍是以老照片说事,但说得巧,说出了新意,以“棉花姑娘”群体生活变迁的小视角,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农村发展成就的大主题。

  湖北广播电视台的《问政现场:书记递上小纸条》是一条不可多得的好消息,节目展现了仙桃市委书记在问政现场敢于直面问题,严厉制止面对问题避重就轻,讲空话、讲大话的干部。2分39秒的消息,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叙事清楚,当地党委政府狠抓作风建设的决心和力度跃然眼前。天津海河传媒中心的《张榜之后》是一篇涉及体制机制改革的报道,这条消息选取了天津滨海新区区域整合、干部人事调整、薪酬制度改革中干部聘任张榜时刻,展现深化改革的举措和影响。节目政治敏锐性高、新闻性强、细节抓得好、制作规范,获评委一致好评。吉林广播电视台的《珲春:“稀客”访农家 小豹成“网红”》、青海广播电视台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惊现70余只野生白唇鹿渡江奇观》两条消息均反映了生态环境向好,野生珍稀动物增多的现象,均为非专业人员拍摄,画面质量不错,清晰生动,经专业采编人员再加工,增加了节目的可视性,也增加了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脱贫攻坚题材消息较弱。2018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年,理应有更多扶贫题材的好消息涌现出来,但从参评作品来看,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几乎没有。也许系列报道、专题节目更能展现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好典型、好事例,然而,作为新闻报道主力军的消息,还是应该加强。

  二是素材取舍的问题。部分参评作品冗长、旁枝末叶太多,冲淡了主题。本次参评作品中有一条消息在推荐意见表中写道“对这一事件,进行全案策划和全程跟踪,力求最完整记录、最完整呈现事件原貌和新闻背后的故事”。果真,该节目不加取舍,可要可不要的素材都堆进去,显得冗长、散乱。新闻报道应该通过对事实的选择以烘托主题,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涵,那些对突出主题无用的素材应坚决舍弃。

  三是错别字和语句错误的问题。参评作品虽经层层筛选,仍存在错别字和语句错误的问题。中国新闻奖竞争激烈,许多好作品都因获奖指标有限,不能跻身获奖行列,有差错的作品就很难有获奖机会了。

  主持人:中国新闻奖对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有哪些导向?

  金梦玉:每年一度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都是从当代中国新闻实践中发掘出来的新闻精品,是对背后的中国新闻工作者不凡的奋进故事的再传扬。作为新闻教育工作者,我更看重其中的“育人价值”,看重其中对于新闻专业人才的导向价值。

  其一是实践精神导向价值。常言道,伟大的事业和伟大的成就,造就优秀的作品。获奖作品回答了中国新闻“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不是抽象、概念化地,而是具象、动态化地讲述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本届获奖作品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策划制作的短视频《臊子书记》,用心用情讲好扶贫故事;电视专题片《爱之信使》讲述了盘锦市邮政分公司双台子投递部的投递员张东洋在投递路上八年如一日,悉心帮扶照料几位孤寡老人的感人故事。获奖作品用好镜头留下好故事。它们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质量资源,为理论建设与思想建设打底稿,涂底色。

  其二是理论逻辑导向价值。央视获特别奖作品《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一次全景式深入解读全面深化改革,真切解答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推动力量,其思想理论深度成为获得最高等级奖的硬核。电视消息《问政现场:书记递上小纸条》,借市委书记之“威”严厉批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电视评论《何日“凤还巢”?》用凤岐茶社的遭遇,聚焦山东营商环境,批评山东部分政府工作人员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政策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等严重问题。这些直面“中国问题”,理性探讨解决的“新闻方案”,呈现出电视新闻人“故事叙事思维”与“问题解决意识”的统一,使得学术界正在探讨的“建设性新闻”命题,不再是理念性的设想,而是行进态的实践,提供了中国建设性新闻的精彩文本。

  其三是业务精品导向价值。获奖作品,不仅把握好了新闻“快”“准”“效”的要求,而且平衡好了新闻的“精”“深”“美”的关系。电视消息《中东沙漠种植中国海水稻获成功》精准地描绘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农业全产业链走出国门,共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景深。创作者追踪到中东荒漠,脱水严重,电解质失衡,“小腿两次出现抽筋”,素材和成片比超100:1。

  主持人:在自媒体时代如何在视频作品中展现时代发展的主题,传播正能量?本次中国新闻奖开通了自荐作品的报名渠道,为市场化媒体和自媒体作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展示平台,中国新闻奖评奖机制的改革创新对市场化媒体和自媒体的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

  侍雄洲:“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互联网是自媒体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设施,所有从业者心里都有一杆秤,十八大以来网络空间的天朗气清、生态良好,洁净了整个市场。讲述当下社会正在发生的历史,大时代语境下的微视角,切入普通的平凡人“小颗粒”生活,呈现出时代的质感;精彩故事不外以小见大、以事说人、以情动人三条,沉下心来做这些事,不仅需要钱和人,最关键是从业环境与从业生态——少些杂音的干扰,少些恶意的搅局,坚持输出贴近生活、贴近用户的优质内容,输出者本身先要活得容易些。

  比如,为祖国70华诞特别策划的“时代更美好”,二更历时四年之久,用纪录片专题的形式,以平视的视角和心态去拍摄许许多多生活在天南海北的平凡人物生活,多元展现中国人的美好生活。每个故事都浸润于某种人类共通的生活情感。

  从去年设置短视频奖项,到本次开通自荐作品的报名渠道,标志着中国新闻奖对网端产品的重视,达到新高度。讲述大时代下身边小人物的故事,时代之美、美不胜收,中国好故事讲也讲不完,当代视距暂且只能看见5G和区块链概念中的短视频爆发——影像,业已成为记录历史、记录文明的主流载体,已经有人敢于畅想龙的传人们在下一个千年里点击、浏览、播放今天这段华夏史时的无比傲娇,如同今人面对《史记》《古文观止》《清明上河图》的无限沉醉。欣逢这个时代,中国新闻奖为市场化媒体和自媒体作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展示平台,在参评过程中,对市场化媒体和自媒体而言,无疑形成了一个更明确更清晰的价值导向——“什么样的新闻作品是受众眼中的好作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之于全行业的良性发展,善莫大焉。”

  接着的步伐,不妨再快一些。譬如,多给民营与社会机构的新闻性、社会观察类短视频作品一些参评的机会?初评的机制设计,是否能把各地记协、广电协会和专业新闻院校充分利用起来?网络热播数据是否应是评价要素?网络直播、数据新闻是否能专设奖项?

  主持人:消息这一报道体裁对新闻性和时效性的要求非常高。在人人都是传播者、“万物皆媒”的新媒体时代,电视消息面临巨大挑战,您怎么看这一问题?在现代化传播手段挑战下,电视消息如何实现创新突破?

  张晓明:现在的电视消息在报道角度方面,更加突出了“贴地飞行、内容引领”,网络时代是全员媒体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效媒体,在获取新闻素材、传播新闻影像方面,电视台已经不具备原先的绝对优势。而要在信息海洋中脱颖而出,赢取用户关注,一方面电视记者要贴地飞行,真正抓取受众身边的好现场好故事;另一方面,电视记者要能展现专业功力,既有敏锐的新闻触觉,也要有优秀的提炼能力,能做到见微知著,守正创新,从而以真正优质的内容引领舆论,占据高点。

  在表现形式及展现手法上,最大转变就是进一步强化了融合传播,强调了语言图像的“网感”。在获奖作品中,“棉花姑娘”“政府组团服务”“潮生活”等新鲜活泼的用词比比皆是,绝大多数获奖作品都率先或同步在客户端等新媒体渠道推出,并收获良好点击率。四川电视台的《驾驶舱玻璃高空脱落 川航客机安全备降成都》在电视报道之前,便已经在新闻客户端开启持续7小时的视频直播。在播出该电视消息的同时,移动视频直播仍在继续,并在电视新闻中予以宣推。通过大小屏协同发力、联动报道,超3000万观众网友观看直播、关注消息、为川航英雄机组点赞,产生巨大社会影响。

  “万物皆媒”的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渠道更多,范围更广,电视消息失去了原先的渠道优势,如果不突出移动优先、融合传播,甚至可能在渠道方面处于严重劣势。因此,在现代化传播手段挑战下,电视消息与其它视频信息提供者站在了同一起跑线,在视频信息采制传播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手法上,丝毫不能落后。而在传播及时度、内容丰富度、观点的深刻度这三个维度上,要努力发挥专业优势,努力实现创新突破。以获奖作品《“棉花姑娘”们收获新喜悦》为例,正是因为济南台自身在媒资上的优势,多年积淀的“旧闻”,丰富了当下的新闻,激起广大受众共鸣。再如天津台获奖作品《张榜之后》,创作团队敏锐认识到深化改革这一重大背景,发挥记者追踪追问的专业优势,获得了改革后降职干部的第一反应,从而形成这一优秀作品。

  践行“四力”,主要是为了增强观察力、判断力、思考力、表达力。这届获奖的电视消息作品,充分体现了创作人员的“四力”。以江苏广电总台电视消息一等奖作品《〈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是怎样炼成的》为例,报道围绕《条例》的出台始末,重点提炼《条例》中对公祭活动进行保障、对“精日”行为划定“法律红线”等条文亮点。主创人员正是在当今社会“精日”行为不时出现,挑战大众底线和良知的大背景下,通过“眼力”判断出这部法规的重要意义。并以优秀的“笔力”,梳理出《条例》出台的重要时间节点,穿插多位参与《条例》制定的关键人物的采访,条理清晰、有点有面,深刻揭示了《条例》的立法意义和社会效果。同样获得电视消息一等奖的湖北台作品《问政现场:书记递上小纸条》,是各地都很常见的市政府组成部门问政述职活动。创作者好“脚力”从省城赶往地市问政现场,敏锐捕捉到市委书记递纸条这一细节,运用“脑力”判断出这个举动的不寻常,从而决定全程记录会场里相关官员态度的变化。本届获奖作品基本都做到主题重大突出,手法创新、观点鲜明、论述精辟,体现新闻工作者深入践行“四力”要求的成果。

  主持人:请您结合本届中国新闻奖直播和电视消息类获奖作品,谈谈媒体人应该如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如何构建中国的海外传播话语体系?

  马宝军:怎样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就要明白讲好哪些故事。

  我认为就是要讲好像《问政现场:书记递上小纸条》一样的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讲好像《“棉花姑娘”们收获新喜悦》《阿卜杜许库尔·果加木尼亚孜:我家脱贫了》一样的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讲好像《见证历史性时刻:扫雷官兵牵手蹚过雷场》这样的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讲好《习近平同金正恩举行会谈》这样的总书记的故事!

  其次要解决怎样讲好故事。这就需要尊重新闻规律,深入研究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增强中国故事的感染力影响力,把中国的成就、理念、立场与国际社会的关注结合起来,形成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议题话题。要注重寻找中外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把中国国情、中国特色与国外受众的表述习惯和接受心理结合起来。要强调时度效,避免唱高调,大选题小切口,见人见事。像《“棉花姑娘”们收获新喜悦》,虽仍是以老照片说事,但女性题材、基层群体,以及和改革开放四十年高度吻合的轨迹……以“棉花姑娘”们生活变迁的小视角,讲述了那些平凡而勤劳、普通而伟大的中国人奋斗圆梦的故事,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农村发展成就的大主题。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小中见大,令人信服。

  又如《习近平同金正恩举行会谈》一篇,抓住国内外舆论对金正恩成为朝鲜最高元首以来首次对外访问即选择来华的重大意义的高度关注,重点发力,运用电视规律,多角度、多样态、全程记录两国领导人讲话、聆听等环节的生动表情,采用双方表述“多次来回”的编辑手法,并以“双方共同表示”调节新闻节奏,增强新闻可视性,凸显了两国领导人的广泛共识。“要把中朝传统友谊不断传承下去,发展得更好。这是双方基于历史和现实,立足于国际地区格局和中朝关系大局,作出的战略选择,也是唯一正确选择,不应也不会因一时一事而变化”等重要表态和重大信息,重申了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一贯主张,展现了总书记娴熟的外交魅力,引起国内外舆论高度关注。

  此外,面对传媒日益凸显的新媒体、移动端、社交化趋势,也要尊重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尽量“扬短避长”。此次获奖的14篇作品,除了直播以外,时长大都控制在2到4分钟,符合短视频的传播特点,适合受众观看。即便是《习近平同金正恩举行会谈》这样受众高度关注的话题,编辑们也是将跨越4天的多场外交活动浓缩到14分钟,充分考虑到受众的收视习惯。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一等奖

  《〈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体会】

  罗聪懿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第一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仪式时说:“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这场以国家名义进行的公祭,是缅怀南京大屠杀惨案和所有惨遭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也是教导后来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凝聚爱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这为国家公祭的宣传报道指明了方向。

  《〈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是怎样炼成的》正是在国家公祭进入到第五年之际采制的。当南京专门为保障国家公祭立法,并获得全票通过,这就注定是当年国家公祭宣传报道的重大选题。紧扣立法自诞生之日起的重要节点,挖掘设置条款的细致考量,我们力求让报道做出深度,选择换个视角走到条例“背后”,从单纯的文本解读延展到对时间的梳理,用“三维”视角勾勒出条例从诞生到成型的脉络。

  在南京市人大的帮助下,我们梳理出《条例》在3月全国两会缘起,到10月在市人大常委会上通过,再到当年12月13日实施所“走”过的历程。从酝酿到出台只用了半年,这部条例创造了地方立法的“南京速度”。同时,这是江苏首次委托以律师为主体的团队开展立法起草工作。针对这一创新做法,我们专门采访参与《条例》制定的律师,看到他们整理的十多份调研报告、数十次与幸存者、市民代表等沟通的座谈会笔记,记录每一项条款所包含的对民众关切的回应,和对教育警示的强调。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全社会营造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氛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这样一段采访同期点题,表明了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报道,传递出更深层次的意义——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唤起民族记忆、激发爱国热情、凝聚民族精神。我相信这不仅仅是条例制定参与者的心愿,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期盼,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

  【专家点评】

  延百亮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该作品具有几处专业亮点:其一,题材重大。南京市国家公祭是基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建立的公共团体向逝者表示哀悼,缅怀、致敬的政府文化行为,南京大屠杀震惊世界,而国家公祭条例出台则是一则有影响力的新闻事件。其二,条例的“炼成”堪称“南京速度”,从地方立法到条例条款出台、寻找依据都说明了政府部门对公祭条例的高度重视和办事效率,南京市政府在公祭条例出台操作上可谓我国政府部门的勤政典范。其三,这条电视新闻以鲜活的采访,多角度、全方位梳理挖掘《条例》的出台背景和社会价值。报道清晰,点面结合,饱含爱国主义情怀,深刻揭示了条例的立法意义和社会价值。其四,该件电视新闻作品以“精日”的可耻行为和“苦难雕像”作对比,具有较强的形象表现力和思想深度。通过形象反衬进行视觉传达,让受众触目惊心,认识到对青年一代乃至子孙后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尊严教育的迫切性。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二等奖

  《“棉花姑娘”们收获新喜悦》

  【作者体会】

  王磊

  济南广播电视台

  新闻综合频道制片人

  陈建新

  济南广播电视台

  新闻综合频道总监

  这篇报道源于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报道的采访任务,最初目标是采访改革之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济南章丘的落实情况,展现40年发展变迁。带着思路和一纸历史资料,我们扑到章丘开始了寻访。然而,时过境迁,与之相关的当事人踪迹难寻,采访中途遇阻。

  但正是在基层的寻访,让我们巧遇了“棉花姑娘”。

  2018年12月,我们在章丘龙山街道的大葱地里与村民聊天时,首次听到了“棉花姑娘”的故事。“棉花姑娘”是章丘龙山街道黄桑院村的一个农民群体,这个称呼源于1979年12月《人民日报》的报道《棉花姑娘们的喜悦》,报道的是她们在农村改革初期大胆尝试,勇于冲破思想束缚,最终获得棉花丰收的事迹。

  乍看上去,如今的“棉花姑娘”并不起眼,都是普通的农村妇女,笑意盈盈、淳朴热情,生活也日渐富足,但近40年间,她们中的大多数人很少离开济南,更不知道自己的照片入选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新闻的核心是人,只有用个体的人才能解析伟大的时代。基于这一点,我们认识到:我国农村改革的重要政策和节点,“棉花姑娘”都是亲历者、受益者,因此我们多想了一步,促成并记录下了两位“棉花姑娘”的北京之行,以她们收获的新喜悦表现了亿万农民生活的巨变。

  在北京,我们经历了第二次巧遇,在国家博物馆邂逅了《棉花姑娘的喜悦》的作者李锦,当时他是带着孙女第三次来看展览。我们讲好“棉花姑娘”这个故事的由头、这个作品的最终落点,都在这一天找到了。

  【同行点评】

  张遨

  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资深编辑

  作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为切入,现场记录了39年前采访与被采访者对话的场景,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那回眸历史的一刻无比欣喜,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溢于言表。新闻作品由点及面,从远及今,纵横捭阖,收放自如,穿越时空的展示不仅加强了电视的历史纵深感和时代厚重感,生动的画面也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作品穿插多名当事人的采访,如时任章丘平陵公社黄桑院大队队长师顺奎,他说:“大呼隆不如包产到户,包产到户不如包产有奖励,包产有奖励不如干脆实行大包干”。朴素的言语表达了当时广大农民急于摆脱贫困的呼声。作品立意高,时空跨度大,主题鲜明,生动感人。短短4分钟,不仅折射出了棉花姑娘们的喜悦,中国农民的喜悦,也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了39年穿越时空的喜悦!

  《“棉花姑娘”们收获新喜悦》报道的是一个群体,共有13位“棉花姑娘”。除了李爱荣、李艾,如今另外的11位姑娘想必也是喜悦的,如果再深入一些,多拍摄几位当事人,电视新闻的感染力会更加突出。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电视直播三等奖

  《跨越——港珠澳大桥通车运营特别直播》

  【作者体会】

  张晋

  珠海传媒集团融媒编辑中心主任

  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开工,我们以电视直播《跨越》记录了人工岛开挖的第一捧海沙;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通车运营,我们又用一场直播《跨越—港珠澳大桥通车运营特别直播》,记录了第一批社会车辆驶上这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港珠澳大桥通车运营的时间确定后,留给直播团队的准备时间并不多,许多难题摆在面前,经过一个多月的讨论、踩点、对接、磨合,最终直播团队形成了直播方案。

  直播以3路记者分别乘坐穿梭巴士、自驾车、包车等方式实地体验为主线,香港口岸、澳门口岸、大桥东西人工岛驻点连线为辅线,全面及时地为观众带来大桥通车运营的全方位信息。特别直播同时将大桥建设历程、湾区展望等内容通过短视频和访谈的方式穿插融合、互相交织。90分钟,25次直播连线,港珠澳三地连线场景变换之多、直播连线次数之密、港珠澳三地传输手段之差别不同、4G微波卫星传输等技术难度系数之高都刷新了珠海电视台直播的纪录。

  内容与技术团队经过半个月的磨合和对接,采用了虚拟技术将大桥“搬”进演播室,在线包装系统(Vizrt)整合大量的后台数据和多路现场连线记者视频信号,实现了主持人与虚拟动画的实时互动直播,既展现了大桥的宏伟壮观,也呈现了中国结等地标建筑的细节,在演播室的“海面”上甚至有波浪和游船,使画面栩栩如生,大桥立体多维。

  直播除了在珠海新闻综合频道播出外,还用符合社交媒体传播规律的形态,多角度、立体化、全方位进行传播推送,在App上首次尝试运用3路视频视角+1路电台音频直播方式多视角呈现大桥通车运营现场情况,同时新媒体直播信号在人民网客户端、央视新闻+客户端、新浪微博、ZAKER珠海客户端、今日头条客户端等平台同步推送。

  同行点评

  周强

  新华社广东分社对外新闻部主任

  港珠澳大桥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基础设施,习近平总书记巡揽大桥给予了大桥极高的评价。珠海电视台的直播报道,可谓是对港珠澳大桥进行了一次地毯式、全流程、行进式的体验报道,并在各个关键节点都设置了采访点,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记者还采访到1983年提出大桥倡议第一人胡应湘。珠海电视台的直播报道深入浅出,从民生角度切入,针对老百姓如何使用大桥进行解释,无疑增加了港珠澳大桥的亲和性,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长达90分钟的报道为港珠澳大桥开通运营营造了良好氛围。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如果能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层面来讲述港珠澳大桥的故事就更好了。港珠澳大桥任何一方单独建都不可能建成,只能由三方携手共建。”港珠澳大桥的“就高不就低”“争议解决非诉讼机制”等探索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试验田。如果直播过程中能够对这部分内容进一步充实就更好了。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0658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