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解析 国际传播圆桌研讨

2020-05-18 12:45 | 来源: 中国记者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解析

  国际传播圆桌研讨

  主持人

  王璐 新华社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总编室主任

  嘉 宾

  严文斌

  新华社副社长、本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评委

  王治平

  上海记协副主席、本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评委

  洪宇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研究员、本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评委

  杜婕

  中国体育报业总社竞赛部高级记者、本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评委

  主持人:各位国际传播类奖项的评委老师,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够与大家交流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奖项评选情况。

  自从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首次设立国际传播奖以来,今年已经第十个年头了,本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奖项作品共计41件,也是历年最多的。您如何评价这一届中国新闻奖中参评国际传播类作品的整体情况,有什么趋势和特点?

  严文斌:当今中国正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既是国家战略,也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体现。在这一背景下,在中国新闻奖中专门设置“国际传播类”奖项,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也是增强国际传播力、加强话语权的需要。

  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奖项是一个涵盖内容非常丰富、综合性较强的奖项,获奖作品中既有消息,也有通讯,既有文字、图片、也有视频、版面,但不管什么类别的作品,能够获奖的一个重要标准,要看是否把中国过去一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时有效地传播出去,并且能够在国际主流舆论场、在国外受众中形成一定反响。

  本届推荐参评国际传播类奖项的作品,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作品来源更丰富。除了中央媒体一如既往地保持高水准之外,这次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地方媒体做外宣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好作品越来越多。不少地方媒体积极利用重大主场活动、国际会议等契机,积极组织策划、加强议题设置,创作了一批在全世界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形成了中央和地方一起做国际传播的态势。二是报道形态更加丰富。以往参评作品中文字报道较多,今年的作品有很多都利用了新媒体和融合报道的手段,进行一系列的创新尝试,让评委们眼前一亮。

  洪 宇:本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以更加全面、立体的视角向世界讲诉“世界之中国”。这些作品在尖锐国际政治问题面前敢于亮出中国立场,在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挑战面前善于表达具有世界精神的人文关怀,在展示中国所取得的发展成就时善于捕捉亲历者的角度讲好中国的好故事。获奖作品主要呈现三个方面的特点:主导命名,引导舆论;世界主义,人文关怀;跨越梯度,纵横视角。

  主持人:在今年的评选办法中,国际传播类作品评选突出强调了在涉华重要舆论斗争中增强中国声音,表达中国立场,有效影响国际舆论方面的作用。本次获奖作品中,有哪些在这方面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能否举个例子说一下?

  洪 宇:本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以更加全面、立体的视角向世界讲诉“世界之中国”。这些作品在尖锐国际政治问题面前敢于亮出中国立场,在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挑战面前善于表达具有世界精神的人文关怀,在展示中国所取得的发展成就时善于捕捉亲历者的角度讲好中国的好故事。

  例如:在中美经贸摩擦爆发的前夜,新华社刊发的《美国“霸凌”经贸政策吃不开也行不通》的文字评论,高度概括、准确揭示了特朗普政府极限施压、撕裂贸易体系的自私狭隘的做法。“贸易霸凌”概念为国内外社会界定美国的行动逻辑提供了话语支撑,也在一定程度上交代了中方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的所持立场的判断依据。对于我们的启示是,这篇评论不回避客观世界中日益尖锐的支配和反支配的政治话题,而是主动阐释、准确命名、旗帜鲜明地揭示守成大国试图遏制新兴大国的霸权意图,因此产生了设置议程的积极效果。

  还有中国日报的《世界各国必须携手阻止贸易战》的英文评论,对二十国集团的立场作出分析界定,体现出很强的预见性以及对国际权力格局的深刻洞察。该评论揭示二十国集团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会议期间对于美国贸易保护所持的含糊其辞态度,并且进一步大胆预测这种逃避式作法会产生纵容效果,将容许美国扩大贸易保护的打击面。此文篇幅短小,但所做的判断和预测是基于对于国际关系的深刻洞察,体现出判断力、前瞻力和说服力。

  主持人:今年国际传播奖获奖作品中,还有哪些作品让您印象深刻?

  杜 婕:本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获奖作品中,那些在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挑战面前更加善于表达具有世界精神的人文关怀的作品让人印象非常深刻。例如:央视的电视专题《医道无界》讲述了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对非医疗援助,通过对中国55年医疗援非的梳理,抓住典型人物、典型故事,展现了中国“有情义、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这部专题片体现出中国正在践行的更为健全、包容、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洪 宇:中国日报所做的“40年40人系列报道”通过知名人物语录,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40年在国内外产生的深刻影响,并以旧带新地对特朗普政府现行的反全球化和单边主义行径作出评价,既体现出美国内部难以自洽的政治逻辑,也向读者展示了国际社会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总体规律。同样,央视的“文明对话电视论坛”集结高端讲者,就主权、民主、发展展开跨文化间的对话对辨。这栏节目在文明多样性中发现共通的愿景,在一体化中发现多样性的价值,展示出中国媒体开放、包容、兼听的价值站位。

  浙江国际频道制作的《义乌这座城》发现、报道、刻画了旅居在义乌这座商贸重镇的外籍人士,让人眼前一亮。这群人的心路历程和奋斗经历是“世界之中国”的缩影,他们有血有肉,平凡又不平凡,他们和无数奋斗中的中国人一样书写着开放、包容、追梦的时代故事。同样的,芒果TV的“我的青春在丝路”别出心裁地讲述了中国青年在丝路沿线唱响的青春之歌,抽象意义上的古老丝路与青春中国在各行各业青年人的奋斗故事中得以具象地交融呈现。

  主持人:本次获得国际传播类的41件获奖作品中,有19件来自中央级媒体,占了获奖总数的将近一半,这也折射出,央媒相对于地方媒体有较强的国际传播优势,您觉得央媒该如何进一步发挥这些优势?对于地方媒体来说,如何探索地方新闻作品的国际传播道路,您有何建议?

  杜 婕:不可否认,在国际传播中,央媒相对于地方媒体有较强的国际传播优势。但是地方媒体基于区域文化、区域特色,找到独到的传播视角,也能绘制出中国与世界互动中所包含的地方性脉络。对于地方媒体来说,如何探索地方新闻作品的国际传播道路,我认为还是应该在立足于区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融媒体,讲好故事的同时,拓宽传播路径和渠道。

  对于央媒,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

  主持人:落选的国际传播类作品,有哪些缺陷、问题或者不足之处?

  严文斌:在本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推荐参评作品中,有很多的精彩之作,但由于中国新闻奖奖项有限,很遗憾不能将它们全部容纳进来。也有一些作品很好,但是身上有“硬伤”,例如:把中国跟香港并列;将“经济体”称作“国家”等在表述上出现了问题;也有在视频制作上出现“硬伤”,这些细节问题是导致部分作品落选的直接原因。

  也有一些作品,如果从国际传播奖项的评选标准和设奖初衷来看,它们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传播作品。有些作品主题小、目标受众窄,影响力弱,可能仅仅是被海外的一两家媒体转载,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它还只是对内传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外传播。还有一些落选作品在制作手法、观看感受、讲故事的方式等方面还有些生硬,依然有比较浓的宣传味儿,跟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主持人:当前中国正面临的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舆论场,您认为,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道”与“术”上还有哪些需要提高的地方?未来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之路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力?

  杜 婕:当前中国正面临的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舆论场,未来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之路,应当树立以我为主的全球文化意识,讲述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站在全球文化制高点,用通俗易懂、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中国故事讲好;同时加强与境外媒体的合作与交流,拓展传播途径。

  洪 宇:中国的崛起动摇了传统意义上的东-西方和南-北方的等级秩序,她不仅挑战着“全球北方”的中心位置,也搅动了“全球南方”的集体性概念。如果说西方主导的“中国威胁论”在西方和非西方国家仍然有市场,这恐怕是因为中国超大国的体量以及基建于中国的庞大全球价值链中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诱发全球范围内的争夺和争论。因此,国际传播要从这样的问题意识出发,既要积极倡导正向发展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要包容和回应中国崛起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对辩和对话。

  我认为对外传播的焦点和专家学者的选题逻辑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都要回应涉及中国的国内外关切。长期以来,海外观察者很清楚中国早已在劳动、技术、商业、资本等领域与世界深度融合,甚至认为中国已经在国际范围内形成了可以对标欧美的竞争力。因此,当前,国际社会比较关注的是两个议题:一是中国在国际公共领域的治理主张与实践,换句话说,“世界之中国”将如何在观念、规范、政策、组织的层面影响世界,将是长期存在的对外传播核心议题。二是中国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具象地阐释和表达“发展”和“公共性”这些理念的,也是西方社会尤为关注的。对外传播需要体现出中国实践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效果,还要把这种中国经验与人类经验和人类共同追求联系在一起。

  主持人:本次获奖的41件国际传播类作品,内容涵盖时政、经济、军事、人文交流等多个方面,代表了过去一年里,中国媒体在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的主要成果。从评选结果来看,是不是还存在一些遗憾,您怎么看待?有什么好的建议?

  洪 宇:尽管今年的获奖作品中亮点不断,但是国际传播类的作品总体来讲稳重有余、活泼不足。因此,话语策略还要做改进。客观地讲,中国在拓宽、加深、改造自身与世界关系的过程中,必然会在现实世界中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困难,也会在观念话语层面诱发来自各方的诘问和阻力。在国际话语体系敌强我弱的环境中,中国的国际传播必须做好正面报道和倡导性报道。

  王治平:国际传播体系应该包括产品、平台(渠道)、受众效果等诸多方面,核心是要影响受众,为我发展赢得良好环境。从这次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评奖情况来看,中央媒体量多质优。央媒站位高、资源多、人才优,获奖作品令人信服。地方媒体的作品参差不齐,基本上还是“内宣作品上外宣渠道”。这里就引发了一个问题:何谓内宣?何谓外宣?内外宣的鸿沟在哪里?内外宣应不应该一体化?

  从渠道角度看,不是上了网就叫外宣渠道。我们总是应该研究受众在哪些渠道上。我们曾经将外宣的重点放在国外主流媒体上,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选择,那么现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又该怎样选择国外主流渠道呢?所以我们评奖过程中,是否应考虑作品的发布渠道呢?作品本身价值和渠道传播价值,应该作为国际传播评奖的黄金标准。

  严文斌:结合这次评奖和当前国际传播的现状来看,制约国际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是传播渠道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国际传播作品能否在海外真正的主流媒体上落地、传播并产生影响力?在意识形态斗争逐渐加剧的当下,西方主流媒体能够让我们直接去落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如何寻找传播的突破口就尤为重要。

  近几年我们在海外新媒体传播渠道上逐渐发力,充分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性质,借船出海,这也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新华社在海外社交媒体的整体传播战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例如,新华社在海外社交媒体三平台的集群总粉丝量已经超过1.2亿,从传播范围、传播影响力综合评估来看,不亚于任何一个海外主流媒体。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形势下,单篇作品已经很难在国际传播中打一场漂亮的舆论战,碎片化传播也很快会在国际舆论中石沉大海,激不起任何浪花。但如果我们充分挖掘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国际传播价值,通过长期经营、积累并形成稳定受众群,形成特有的中国外宣品牌,那么它的国际传播影响力不容小觑。

  稍有遗憾的是,目前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奖项的设置中,还没有专门针对海外传播渠道和影响力设置的奖项。希望随着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不断提升和全面推进,不久的将来,中国新闻奖的奖项设置中,也能够增加这样设置,鼓励中国媒体人以更多方式为增强国际传播力贡献智慧和力量。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qq.com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文字评论)一等奖

  《美国“霸凌”经贸政策吃不开也行不通》

  【作者体会】

  金旼旼 新华社国际部主任编辑

  新华社设置“贸易霸凌”概念引导舆论效果显著

  新华社原创“贸易霸凌”概念,成为媒体热词、官方用语,并为海外媒体广泛引用,堪称原创概念、设置议题、引导舆论的典范。

  中美经贸摩擦,既是经贸战、也是舆论战。美国时间2018年3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依据“301调查”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这一时间节点是长达一年多的中美关税战的起点。新华社精心策划,在关键时点发出关键之声,成功创设概念、设置议题、引导舆论。

  稿件中,通过原创性地将社会学中的“霸凌”概念“嫁接”到经贸问题上,成功设置了扩大传播效应的“概念抓手”,放大舆论冲击力和传播力,凸显美国政府在经贸问题上长期霸道、惯于恐吓的无理形象。

  新华社原创“贸易霸凌”概念的评论稿件采用达数百家,并通过此后连续播发的十余篇“贸易霸凌”稿件令这一概念迅速普及化。

  在短短数月内,“贸易霸凌”概念先后为其他媒体、外交部和商务部发言人所引用,并最终为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白皮书采纳,成为第四部分标题《美国政府的贸易霸凌主义行为》。

  同时,新华社创设的霸凌标签原本就存在英文中对应的说法bully,因此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被彭博社、路透社、法新社、塔斯社等主要媒体广泛引用,成功在国际舆论场引发反响。

  点评

  中美经贸摩擦来持续升温,这既是一场经贸战,也是一场舆论战。新华社主动设置议题,于2018年3月最先提出“贸易霸凌”这一形象化概念,被商务部、外交部官方表态采用,成为国内和海外媒体广泛接受并引用的热词,有效地在舆论战中形成于我有利的氛围。在中美经贸摩擦长期化背景下,这种创立概念、设置议题、引领舆论的做法颇具借鉴意义。

  短短三个多月时间里,新华社原创的“贸易霸凌”概念成为官方用语、媒体热词,成为百姓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也成为外媒广泛引述的概念,体现了新华社概念原创力、议题设置力和公众影响力。

  中美经贸摩擦目前呈现出长期化趋势,这既是双方外交、商贸部门的博弈,也是双方媒体舆论的博弈。在围绕中美经贸摩擦的舆论战中,我宜针锋相对地创设强有力的舆论概念,来形象化、标签化地描述美国的无理行为。

  在这方面,新华社创设“贸易霸凌”这一概念的经验值得总结推广,令后续中美经贸摩擦的舆论报道更有针对性和传播性。

  ——摘自新华社用户意见反馈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电视专题)一等奖

  《医道无界》

  【作者体会】

  贺亚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制片人

  见证中非友好 彰显医者大爱

  2018年是中国医疗援非55周年,为了反映55年来中国援非医疗成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栏目摄制了四集系列片《医道无界》,该项目是中宣部(国新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项目。该片聚焦55年来的援非医疗团体,选题立意高,传播时机好,历史纵深感强,既有展现中国55年医疗援非历史画卷的宏大开阔叙事,也有扎扎实实、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抓住了典型人物,典型故事,包含真实情感,用很强的国际传播意识和国际视听语言,讲出了两万多名医疗队员践行“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和中国故事,展现了中国“有情义、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该系列节目全面反映自1963年中国派出第一支援非医疗队后,55年来中国医疗援助非洲所做出的努力和成就。片中真实记录了非洲人民爱护中国医疗队、帮助医疗队、紧急时用生命保护医疗队员的感人情节,展现了中国政府无论面对突发的重大疫情,还是协助受援国日常的公共卫生,都事无巨细,表现出一个负责任国家的担当精神。

  为了全面展现这段动人历史,摄制组历时1年时间,行程5万多公里,来往中国14个省、直辖市,非洲9个国家,采访了中国资深外交家和现任驻非洲国家大使、中国十几个省的援非医疗队员及其亲属、非洲国家领导人等共计一百多位人物,记录下众多珍贵瞬间。本片通过大量现场画面,真实记录了中国医疗队不惧生死的英雄情感,其中许多埃博拉隔离病房内的治疗录像,是首度在媒体上公开播出。

  该片于2018年8月19日在CCTV-1晚黄金时间八点档首播,致敬了中国第一个医师节,并在中非合作论坛期间在CCTV-4播出。此外,该片英文版、法文版还在CGTN非洲台和CGTN外语频道完成落地播出。节目在融媒体端也引起热议,在优酷、腾讯视频和Bilibili上受到网友一致推崇,海内外观众和网友纷纷点赞,引发讨论中国医疗队发扬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的热潮。

  【点评】

  《医道无界》站在国际主义的人类大爱视角,带领观众去深刻感受中国医者的高尚品格和专业精神,也还原他们在钢铁意志武装之下的艰辛与不易。

  这部反映中国医疗队员无私奉献纪录片的推出,不仅让广大电视观众了解了中国医者牢记祖国重托,全心全意为非洲当地民众服务的伟大付出。也展示了非洲人民爱护中国医疗队、帮助医疗队、紧急时用生命保护医疗队员的感人情节,见证着深厚的中非友谊。也记录了中国政府无论面对突发的重大疫情,还是协助受援国日常的公共卫生,事无巨细,表现出一个负责任国家的担当精神。

  这部作品的成功在于其宽广的国际视野,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讲述故事,不是单纯地讲中国对非洲的援助,而是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客观地讲出中非互帮互助的事实。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文字组合报道)三等奖

  《圆梦“巴铁”祭英魂》

  【作者体会】

  徐亚军 湖南日报岳阳分社社长

  湖南日报2018年系列报道《圆梦“巴铁”祭英魂》,是记者深入异国他乡精心采写,各方面大力配合,媒体融合创新的一次有益尝试。

  2015年4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巴基斯坦,给巴基斯坦中国烈士陵园守墓人阿里·艾哈迈德等颁发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谊奖”。2018年清明节小长假期间,湖南日报社岳阳分社和中巴友谊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组织的援巴烈属及老兵赴巴基斯坦代表团开展了清明祭奠英烈的跨国活动,活动牵动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人民的心,也勾起令人动容的中巴友谊往事。

  结合此次祭奠英烈活动,采访现场记者深入到位于中巴经济走廊的伊斯兰堡、喀喇昆仑公路建设现场、吉尔吉特市中国烈士陵园等地,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报道,挖掘深藏在民间的诸多不为人知的中巴友谊往事。这一过程中,记者在前线周密策划,每天深思熟虑确定一个报道主题,同时克服时差与当地网络信号弱等困扰,深度发掘第一手材料,撰写当日新闻通讯。采写时做到了图文、视频同步记录,特别注重细节的挖掘和人性的表现。最终,一组报道深沉有力,立意高远、题材独特、叙事宏大、见证中巴友谊、震撼读者心灵的系列报道作品。

  “圆梦‘巴铁’祭英魂”系列报道不仅在湖南引发强烈反响,该专栏还得到中央网站等媒体的高频关注。新华网、人民网、环球网、凤凰网、搜狐网、新浪网、中新网、中国日报网、观察者网、齐鲁网、myzaker等多家大型网站争相转载。此次活动与报道,还被巴基斯坦日报、全巴基斯坦中国企业协会、全巴基斯坦中资企业网等巴基斯坦媒体关注与传播;海外社交媒体上也引起了巴基斯坦民众的关注。

  【点评】

  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湖南日报社作为地方媒体,能够从国际视角,主动策划,针对一次跨国祭祀活动,深挖背后感动和细节故事,体现了媒体对社会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主题立意深远,具有较好的国际传播价值。“圆梦‘巴铁’祭英魂”系列报道是也是地方媒体对于国际传播类报道的一次有益尝试。

  主题重大,紧扣热点。“圆梦‘巴铁’祭英魂”专栏报道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英雄情怀的系列论述,抓住弘扬中巴友谊这一重大主题,以及清明祭祀的时间节点,通过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刊发后,得到巴基斯坦总统及海内外华人、各级媒体的关注、传播。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党委称赞此活动为“40多年来援巴烈属首次集体跨国祭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次报道采用媒体融合方式,结合活动本身进程,深挖中国与巴基斯坦两国身后情谊的背后支撑,谱写了感动两个人民的真挚文章,成为具有较强国别针对性的国际传播作品典范。

  ——摘自《湖南日报》有关资料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065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