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记者手记:元古堆印象

2020-06-16 14:35 | 来源: 甘肃日报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沟沟峁峁、崎岖难行、海拔较高、高寒阴湿……这是来元古堆村前的印象。

  但当我们的车辆沿着花红柳绿,一路畅行至村中央的广场上时。我们知道,元古堆村实实在在地变了。

  接连5天,一行7人天天泡在元古堆村,兵分几路访农户、进田间、入校园,听村民忆往昔说今朝,这样的感觉更加明晰。

  路好走了,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一路颠簸至村口,车辆再无法前行,一行人步行进了村。那时的元古堆村,晴天扬尘路,雨天烂泥路,冬天溜冰路。路难行,人难富。

  水好喝了,7年前的那一天,22岁的马海龙从水缸里舀了一瓢水,递给总书记。那时的元古堆人喝水,要到村西南角的一眼山泉里舀满桶,肩挑人抬,歇几歇才能到家。上坡下坡,如果摔一跤,巧不巧,恰好灌满一脖子。如今,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流。

  腰包鼓了,从前的元古堆人种小麦种大豆,闲了宁可蹲着晒太阳,也不愿再多动弹;今天的元古堆人种药材种百合、养鸡养羊又养鹿。为啥以前不知道这么干呢?“以前不知道外面世界是啥样,两眼黑着呢么!”从2012年底的人均收入1465.8元增加到2019年的人均收入过万元,世世代代的绝对贫困,成为过去式。

  人爱美了,以前村里大姑娘小媳妇穿条裙子都是稀罕事,今天的元古堆人刚从田里忙完回到家,也要描描眉画画眼,换上最时新的衣服,平常日子也要美给自己看。家里也要收拾得美美的,养花养草又养鸟。

  日新月异的元古堆,村子富了人美了。

  大变样的元古堆,也有没变的。

  马海龙家的旧院落里盖新屋、刷院墙、添家具,可那座土坯房依然坐落在院子最中心,那铺占了半间屋的土炕也还在,就是在那屋里,就是在这炕上,总书记握着马海龙爷爷——老党员马岗的手说: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杜文文家的那床新棉被还在,那是那年总书记送来的年货,舍不得用攒在箱子里。每看到它,就想起总书记的话:要发扬自强自立精神,苦干实干。是啊,这么好的政策,只要肯干,哪有过不好的日子。

  那高高的土堆还在,元古堆因其得名。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不知有多少岁月,老人们忙罢了喜欢上那里或坐或蹲。

  风吹过,入眼处,满目山河,今非昔比。(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谢志娟)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143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