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这两篇一等奖作品创作故事值得一读

2020-06-23 09:31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编者按:6月11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报道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主会场和各省区分会场举行,标志着“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重大主题宣传全面启动。随后,一批批记者奔赴基层,采访真情实感好报道,讲述感人至深好故事。今天,我们与大家分享两篇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创作心得,一起探讨如何讲好扶贫故事。

  十八洞村的故事,我们拍了五年

  罗迎春 刘安戈

  做扶贫节目,往往注重总结产业发展成绩,但我们在构架《十八洞村这五年》时,却并不是急于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上项目、搞产业、实现多少增收来谋篇布局,而是一开始就摆出十八洞村村民都等着“分钱”这个尴尬事实,从扶贫工作队以环环相扣的实招高招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入手,并一直把思想建设这条线贯穿节目始终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花垣县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后,湖南广播电视台持续关注该村在脱贫路上的探索和实践,用镜头忠实记录点点滴滴,拍摄了大量视频素材。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5周年之际,推出了电视专题《新闻特稿: 十八洞村这五年》,用真实的影像,生动完整地讲述了十八洞村凝聚人心、选定产业,破解资金难题、应对市场挑战的脱贫经历。

  不惜“脚力”,保持定力,下沉一线摸实情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湘西十八洞村视察,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一个多月后,我们第一次造访了十八洞村,那时村里还没有派驻扶贫工作队,我们抢在其他媒体之前调查采访,了解到变化即将到来之前村民们的真实心态。

  当时,很多在外打工村民匆匆赶回了家,大伙都在私底下揣度着,精准扶贫要开始了,每家每户能分到多少钱;村民杨超文甚至借钱开起了第一家农家乐,因为相信马上会有源源不断的游客纷至沓来;还有村民在打听,如果征地,旱田多少钱一亩,水田又是多少钱一亩;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民则在考虑,挖机和修路哪桩生意更挣钱。

  然而,此后半年,十八洞村并未如村民们所期盼的那样迎来一场热火朝天的大干快上。扶贫工作队提出的修路、农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牵涉占谁家的田土都一律不给补偿金。于是集体阻工者有之,大闹村部者有之。老百姓对工作队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也没钱,那也没钱,有不带钱来扶贫的吗?

  前半年,我们的节目似乎难以为继。但正是由于一开始就坚持要把情况摸清楚,不预设主题,不急于下结论,十八洞村扶贫工作一开始的举步维艰,更加坚定了我们以扎实的“脚力”来长期记录的决心。

  我们坚信,中国每一个村庄虽在人文、地理、物产、习俗等方面有其独特性,但在发展的路径选择、方式方法上,很可能都会经历与十八洞村一样的解题选项,十八洞村遇到的困难,也会是其他村庄遇到的困难。尤其是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很多贫困村从2013年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7年时间里,走过了其他村庄10年、2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个“被压缩”了的时空里,也必然会集中爆发其他村庄需要更长时间才会经历的矛盾、挫折、煎熬、冲突、抉择。

  对于十八洞村而言,因为是“精准扶贫首倡地”,这种“时空压缩”一定会来得更剧烈。所以,无论我们记录的结果是好是坏,十八洞村的真实影像都可以为中国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一个或正面或负面的典型以资借鉴。

  随着记录的持续,十八洞村的解题思路也渐次在镜头里铺陈开来。扶贫工作队针对村民“等靠要”的陈旧思想,提出“投入有限、民力无穷、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十八洞村精神,发出了“有钱没钱,大干三年”的脱贫动员令,扶贫资金一时到不了位,但脱贫工作一天都不能等,鼓励群众打破幻想,从自己干起,充分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工作队挨家挨户讲道理做工作,组织“义务施工队”,发动老百姓自己动手,率先在庭院整治、道路修建等方面行动起来。

  接下来,工作队又在村民中开展“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发动村民互评互议,比贡献,比付出,比支持公益的自觉,每家每户根据自己的得分在家门口悬挂星级文明牌,用最朴素的荣辱观,树立正气,鼓励奉献。

  正是通过这样的手段,村民的心气聚齐了、劲头鼓足了,认识到跟着扶贫工作队干,自己的生活就能发生实实在在的变化,下一步再发展产业才能有基础。

  2015年12月,报道团队在十八洞村采访。

  扶贫工作队用近一年时间开展思想建设,我们也把这一过程记录了下来,没有因为十八洞村产业发展还未现端倪就放弃记录,而是从潜移默化的村民思想变化中,感知到了下一步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厘清了思想建设的手段和目的,才能说明今后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十八洞村的故事才会具备可信度。

  提升“眼力”,直面矛盾,抓住要害讲故事

  任何形式、任何主题的文艺作品,都需要寻找矛盾,有了矛盾才能产生戏剧冲突,有了戏剧冲突才能刻画人物,讲好故事。十八洞村脱贫的最主要矛盾是什么?我们认为,就是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视察时,明确提出的扶贫不能“搭风景,造盆景”,贫困村脱贫“不能没变化,更不能搞特殊化”,扶贫经验要“可复制、可推广”。

  在我们关注十八洞村的过程中,听到来自同行、观众的最多疑问是:十八洞村脱贫是不是一个特例,是不是因为总书记到过那里,沾了总书记的光才脱贫的?总书记视察过的地方,肯定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这样的脱贫典型拍起来有什么意义?

  而我们镜头记录的实情却是:十八洞村的产业发展的的确确缺钱,而且缺口还很大。十八洞村的脱贫是不是“搭风景,造盆景”,关键就是要看怎么破解产业发展缺资金的问题。

  2017年1月,报道团队在十八洞村采访。

  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根据当地的种植传统,选定猕猴桃作为脱贫的主导产业。他们注意到,十八洞村所处的湘西各地种植的猕猴桃都是常规品种,卖不出高价。为了避免低端竞争,工作队多方打听,找到了国内研究猕猴桃育种的权威机构——中科院武汉猕猴桃研究所,引进了两个优质品种。但相应的种植成本也提高了,原本的扶贫款不够用,出现了1600万元的资金缺口。当工作队提出要找银行贷款解决时,村民们立马炸开了锅,在他们看来,总书记都来过的十八洞村,有困难找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就行了,干嘛要让大家背一身债来发展产业?!这样的矛盾在2015年底的群众评议会上达到了高潮,村民们投票把扶贫队长投出了个倒数第一!

  由于我们一直跟踪记录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在产业发展上的每一步思考,充分掌握了贷款给村民心态带来的冲击,在群众评议会前对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了初步预判。因此,我们预先在会议现场安装了摄像头,用全程偷拍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投票过程的真实性,我们以这段独家获取的珍贵视频为核心,展开讲述这一贷款故事,让《十八洞村这五年》在体现脱贫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上具备了有说服力的故事影像。最终,扶贫工作队重新统一了村民思想,坚持不找“市长”找“市场”,从银行贷到了1600万元。贷款发展产业的故事雄辩地证明了,十八洞村是在按照总书记要求,为打造有说服力的脱贫样本,真正实现“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经验,脚踏实地、一丝不苟地闯路子、找答案。

  开动“脑力”,勤思深问,周密求证

  2015年,十八洞村确定把猕猴桃种植作为主导产业后,我们的追问并没有停止。优质品种怎么才能确保高产?猕猴桃要3年后才挂果,3年后的市场行情能不能确保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5年后的盛果期,一千亩猕猴桃园将产出600吨鲜果,往哪里卖?能卖得多少价?毕竟,在各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实践中,果贱伤农,丰产不丰收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也提示我们,十八洞村的故事,还远不能轻易下结论,要得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结果,我们对于十八洞村脱贫历程的记录和思考就还要继续。

  从2015年猕猴桃项目建设开始,我们的镜头记录下了扶贫工作队主动对接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按照国际市场的检疫要求和食品安全标准,建立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努力。十八洞村的猕猴桃在挂果的不同阶段先后被4次取样,进行了包括农残、重金属、硒元素等237项指标在内的635项次实验室检测。

  2016年5月30日,十八洞村猕猴桃基地获得了出口水果果园注册登记证。符合国际规范的高标准种植流程,让注入了绿水青山元素的高品质猕猴桃,真正成为了村民脱贫致富的金果银果。2018年,十八洞村的千亩猕猴桃园一共产出60万斤鲜果,尽管每斤最低价都要8块钱,但因为拿到了硬邦邦的有机食品认证和出口果园认证,猕猴桃还没摘下树,就已经被订购一空。每位入股村民当年拿到的分红达到2000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十八洞村趟出的这条脱贫路子,能不能给其他贫困地区以借鉴和启发?我们没有仅仅囿于十八洞村一个点位,而是把采访的视野扩展到了周边村寨、湘西全境,乃至整个湖南省的精准扶贫工作。

  在我们的节目中,记录了附近苗寨的绣娘,主动到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来“借船出海”;借鉴十八洞村发展猕猴桃产业的经验,全境都是贫困市县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促进农产品走出国门,实现了基地种植养殖产品、基地标准化建设、技术指导、检测服务购买、质量追溯体系建立、公共品牌创建、市场销售开拓、报检通关的“八统一”。目前,湖南已有10个国家级、省级贫困县成功创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25个国家级、省级贫困县实现了食品农产品出口。十八洞村的脱贫经验,正显现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效应。

  打磨“笔力”,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做扶贫节目,往往注重总结产业发展成绩,但我们在构架《十八洞村这五年》时,却并不是急于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上项目、搞产业、实现多少增收来谋篇布局,而是一开始就摆出十八洞村村民都等着“分钱”这个尴尬事实,从扶贫工作队以环环相扣的实招高招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入手,并一直把思想建设这条线贯穿节目始终。我们认为,对于贫困村来说,交通闭塞、产业落后是贫穷的原因,但却不是“病根”,古今中外不乏地处偏远却能奋发自强后发赶超的案例,头脑中的“等靠要”不根除,懒筋不抽,就算有再多的优势条件也会坐吃山空。精准扶贫,钱袋子的变化是结果,“人”的变化才是最根本的动因。

  节目中,十八洞村发展面临缺地、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的每一道难题时,村民中表现出来的人心浮动、“等靠要”思想重新抬头,都是我们着力刻画的内容。而这也正让观众感同身受地了解到了,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在任何时候都要面对的双重压力:既要殚精竭虑地思考发展的路子、前进的方向;又要凝聚起每一个村民的人心,为了“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目标负重前行。在扶贫路上,进行的不是淘汰赛,而是接力赛,再苦再难,都要一件事一件事地干下去,帮助所有群众战胜贫困。

  猕猴桃园第一次挂果时,我们特地把当初对贷款发展产业意见最大的村民请到了果实累累的园地里。当村民说,如果在猕猴桃园里再一次评议干部,恨不得把自己分成十份、投出十票时,十八洞村的扶贫干部们说,一切的辛苦都值了!作为历时5年的记录者,我们也同样由衷地感到,一切的辛苦都值了!

  2017年7月,报道团队在十八洞村采访。

  在长期跟踪记录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只要在采访过程中不惜“脚力”,提升“眼力”,开动“脑力”,打磨“笔力”,生活就永远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彩素材。十八洞村的故事我们拍了5年,但我们的记录不会以《十八洞村这五年》为休止符,十八洞村的变化还在继续,我们的记录也还在继续。

  在新增的素材里,我们又记录下了十八洞村干部群众的新实践、新思考:以前由于缺乏开发能力才“跳出十八洞发展十八洞”,现在脱贫后如何把村里的900亩土地充分利用起来?每年来村里的30万游客,大多数都只是简单绕村一周就走人,如何才能把他们留下来创造更多价值?十八洞村名声在外,如何才能利用品牌打造平台、带动周边苗寨发展?精准扶贫政府是第一推动力,如何形成与企业、公益组织的良性互动,让全社会力量都能投入到扶贫事业中来?

  十八洞村的精彩,正在逐渐铺开,我们的报道,只是未来十八洞村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中的一小段。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探索与实践,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十八洞村,既想看看精准扶贫工作到底怎么开展、效果如何,也很可能想实地检验我们的报道是不是真实、有没有夸大。

  这个检验过程已经展开、正在持续。我们相信,历时5年数百小时积累的翔实素材,是能够保证节目经得起最严格、最全方位验证的。同时我们也从十八洞村的报道里,找到了工作的方法:坚持主题主线报道不动摇,继续增强“四力”,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深入田间地头、厂矿车间、街道社区,在最贴近老百姓的地方寻找鲜活素材,反映干部群众的真实心声。

  最后,感谢十八洞村村支两委以及全体村民对于报道团队的支持与信任,授予了我们 “荣誉村民”称号,这是老百姓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作者罗迎春为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总监,刘安戈为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新闻中心重点报道部主任)

  6分58秒背后的用心和用情

  刘雁军 齐竞竹 闫 征

  创作好的作品,需要用心体验、用情感悟。新时代,要生产优秀的短视频,必须有心、用情、力研、精制。摄制组始终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用镜头记录扶贫的每一处细节,通过细节的张力反映扶贫的活力

  在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由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策划制作的短视频《臊子书记》获得短视频新闻一等奖。该视频讲述了天津大学选派的扶贫干部宋鹏在甘肃陇南大寨村工作3年,通过挖掘地方特色打造电商产业链、铺设幸福路的故事。

  脱贫攻坚战3年行动中,数以百万计的扶贫干部奋战在第一线。宋鹏身上所折射出的奋斗精神是广大扶贫干部的集中体现,他探索的扶贫模式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更多困难群众用上互联网,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

  该短视频刊播后,获得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中央主要媒体和新媒体的转载,数以万计网友纷纷点赞,称该作品有思想、有高度、有质量,点亮了扶贫工作的思路,创新了扶贫工作的模式,生动展现了中国青年积极向善、扶困向上、担当向实的精神面貌,有温度、有高度、有态度。

  创作过程: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津云新媒体一直想拍摄一部能够全面反映宋鹏扶贫心路的短视频。2018年7月,就在宋鹏扶贫工作即将结束的前一个月,关注其3年的津云视频团队派出一行6人的摄制组,来到甘肃陇南大寨村。

  大寨村位于陇南市西北部的宕昌县沙湾镇,这里山川秀丽、气候温润、森林茂密,有贫困户95户,全村人均耕地面积0.2亩,农业生产不成规模,村民受教育水平较低,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宋鹏告诉摄制组:“来之前,我就想好了,要成为这个村子里的‘自己人’,只有被接纳了,才能知道他们心里最真实的想法。”这句话后来被收录到视频中。想扶贫,首先要成为“一家人”。

  与宋鹏一起挨家挨户走访、进行了3天的调查沟通和头脑风暴后,津云摄制组决定,多用网民喜闻乐见、轻松易懂,能够引起共鸣的网言网语,制作有“网感”的短视频。宋鹏是“80后”,他利用“互联网+扶贫”帮助大寨村脱贫,短视频在表达风格上可以突出年轻人的“萌”和“燃”。拍摄中,摄制组发现这位普通的“80后”扶贫干部身上有很多闪光点:有想法,利用“互联网+”开展扶贫工作;有“套路”,用创新思维激发青年人创业动力;有担当,两年任期结束后主动延期1年……在短视频中,将许多不易察觉的细节有机串在一起,折射出宋鹏“心系人民、爱撒乡村、无悔青春、不负韶华”的情怀。

  在宋鹏的宿舍,摄制组无意间发现了他撰写的扶贫日志,满满3本,200多篇,每一篇都是一个故事,饱含为民情怀。白天调查任务多,大家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反复翻看,最终以“扶贫日志”为主线,撰写出《臊子书记》短视频脚本。

  大寨村的营盘山荒了十几年,臊子在网上卖火后,对花椒的需求量很大。宋鹏带领村民在山上种了1800亩梅花椒。5年后,这些梅花椒每年将给村子带来500万的收益,曾经的荒山成了“村民银行”。采访中,提起宋鹏种花椒树的事儿,很多村民竖起大拇指。

  为了在短视频中展现“村民银行”,摄制组决定上山拍摄。拍摄那天下着雨,随时有发生泥石流的危险。出于安全考虑,村民多次阻止摄制组登山。但为了最佳的拍摄效果,摄制组坚持上山。大家把无人机等器材用绳子绑在身上,徒步近两个小时才上去。由此,摄制组才知道了这条唯一能上山的土路,是宋鹏带村民种花椒时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航拍营盘山的镜头时,摄制组想了很多办法,寻找最佳角度。返回时,村民徐永军细心保护摄制组,不停地说:“让你们这些娃娃受苦了。”一下山,村民们就端出热气腾腾的沙湾臊子面给大家吃。摄制组的女编导流着泪说,这一刻才真正明白宋鹏为什么“豁出一条命,也要挖断穷根”。

  津云记者把摄像器材用绳子绑在身上登山选取拍摄地点。

  半个月时间,津云摄制组与村民们同吃同住,拍摄到了大量基层一线最鲜活的素材。“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大家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作品亮点:平凡人的不凡故事,小切口正能量大情怀

  在新的时代背景与传播环境中,津云新媒体在“小切口、正能量、大情怀”方面创新实践,以平凡人的不凡故事为切入点,展现脱贫攻坚路上的奋斗情怀。

  情节流畅。要讲好一个长达3年的扶贫故事,短短几分钟很难满足。这部短视频在初次剪辑后长达10分钟,津云编导团队在经历数次激烈的讨论后,最后决定采用“连续蒙太奇”编辑手法,砍掉部分拖沓的情节,强化放大在不同时间段宋鹏的扶贫心路和帮扶群众的感受,在正序的叙事逻辑中向网友展现最精华的内容。经过反复权衡和多次剪辑,长度降至6分58秒。

  一部好的短视频,开篇就要吸引人关注,让受众产生看下去的欲望,编导团队特意选择了一些诙谐的场景画面。如:穿着皮鞋去调研踩了一脚泥;说话文绉绉老人听不懂;村里小狗不友好地冲他叫……网友们在会心一笑之余,也能想到这位从象牙塔走出来的扶贫干部当初开展工作的不易,这也正是所有扶贫干部的真实写照。从发现臊子或许可以成为帮助村民脱贫的农产品,到带着村民前往各大城市调研,再到鼓励并教授大家利用互联网推广产品,短视频在轻松幽默中将宋鹏的工作经历展现出来。虽然是在单一线性时空下进行的画面组接,但时间与空间的协调配合,让生活以一种基于原生态但又高于原生态的方式,体现得更有层次感、新鲜感和新奇感,使人浏览起来丝毫不觉乏味。

  后面的短视频到了“燃点”,村民对宋鹏的依依不舍将短视频整体推向高潮,扶贫的最终目的是要激起受扶群众的“志”、提高受扶群众的“智”、铺出“一条带不走的幸福路”,这让短视频的立意升华到最高点,网友纷纷向扶贫干部点赞致敬。

  包装得体。MG动画和3D建模已被广泛运用到短视频中,因为它既符合当前传播环境的转型特点,又能对抽象的事物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这部短视频讲述的是宋鹏3年的扶贫故事,很多场景不可能再还原,运用受访者叙述的方式又显得枯燥乏味,巧妙地运用一些MG动画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如何运用?在哪儿运用?需要摄制组在开机拍摄的时候就要考虑到,以便做好动画与实景的无缝衔接。于是,网友们看到了视频开篇出现的宋鹏刚进村时经过的桥后期制作时被包装成动画,与实景结合,过渡得非常完美。

  在宋鹏决定带村民们外出考察的片段中,MG动画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天津、北京、西安、兰州,几帧动画就能“游走四方”。而大寨村成立第一家集体企业、成立沙湾电商扶贫服务中心等,则通过3D建模的形式直观呈现,立体感强,搭配有节奏感的音乐更使画面入脑入心。

  在结尾处,通过3D建模让花椒树在营盘山上长出来,一幅希望的景象让短视频更加生动、富有灵气。另外,在短视频左下方设计的日记本,显示重要的时间节点;根据故事情节需要,适当地出现MG弹幕,增加画面的趣味性等等,都为短视频增色不少。

  影响广泛。行百里者半九十,一部好的作品,完成创作仅仅是工作的50%,更重要的是推广。2018年10月17日,第五个国家扶贫日,短视频《臊子书记》在北方网、津云客户端、津云双微、“天津发布”微博等平台显要位置推出后,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网、中国新闻网、“共青团中央”、千龙网、东方网、长城网、红网、长江云等30多家中央机构、中央新闻网站、省级网站和其他商业平台予以转载,全网各平台传播曝光度累计过亿人次。

  短视频刊发后,在网友中引起强烈反响。他们在积极观看转发的同时,也留下很多暖心评论。网友“天汉青年—汉中央青团”称赞宋鹏是为人民服务的榜样;网友“雷雨转阳光”表示,臊子书记是新时代好青年;网友“一根汉子”说:“这么多人送他,是真的难舍难分。”很多网友认为宋鹏干的是有意义的事业,值得钦佩。同时,大家也纷纷晒出自己身边为基层百姓干实事、有担当、善作为的奋斗典型,为坚守在脱贫攻坚以及各条战线的榜样点赞!通过《臊子书记》的宣传,宋鹏的扶贫故事鼓励着更多有志青年以各种方式投身到扶贫攻坚工作中,为脱贫事业做贡献。

  创作收获:有新思维有真感情,用心用情走好长征路

  在当下短视频流行的风口,要创作出一部具有时代感、弘扬主旋律且鼓舞人心,让广大网友主动转发的优秀短视频,的确不易。创作过程除了始于“四力”、源于初心外,更重要的还要看创作团队是否带着感情、带着对生活的感悟,用心锻造。

  创作好的作品,需要用心体验、用情感悟。新时代,要生产优秀的短视频,必须有心、用情、力研、精制。摄制组始终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用镜头记录扶贫的每一处细节,通过细节的张力反映扶贫的活力。

  大寨村的贫困面较大,摄制组对于即将面对的艰苦环境是有思想准备的,但是去之后还是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真变了”,村里的道路平了,太阳能路灯亮了,安全饮水通了;二是“没想到真忙啊”,摄制组一开始根本找不到宋鹏,后来问了不少村民才找到,他正一家一家走访,辅导村民如何开网店。看到他沾满泥土的衣服,摄制组知道这是一位“真扶贫”的青年。

  津云记者深入村民家中拍摄。

  现场采访时,摄制组的小伙伴们主动和宋鹏沟通,刚开始不太愿意接受采访的他逐渐配合起来,话多了,故事自然也讲出来了。采访双方用心交流、采编制播情心到位,才能挖掘出有温度的新闻,才能讲出有灵魂的故事。

  创作好的作品,需要真实讲述、艺术表达。一部新闻作品,要展现它的真实性。只有真实,才能打动人、感染人。在制作中,摄制组尽量多地运用纪实性镜头,特别是在3年扶贫工作即将结束时,连续跟踪拍摄宋鹏与村民每一个告别的镜头,每一句离别的话语都是真实纪录。村里的老奶奶说:“他说要走,俺心上慌得很。”村民爱花说:“宋老师把路铺好了,不出去了,就在家里奋斗着干吧!”每每播放这些画面时,很多网友都感动得流泪。

  新闻传播是一门艺术,生产好的短视频,画面素材和语言表达要完美契合,应尽量尝试用多种新媒体手段表达,让短视频有新时代的新视角。为了让视频更感人,编导组把拍摄脚本修改了一遍又一遍;为了让画面更立体,许多镜头摄制组拍了五六遍;为了让特效更饱满,制作组尝试了十余种办法……连续多个夜晚,大家奋战到凌晨三四点。凡人在基层,大爱撼人心,有温情、有细节、有故事的优秀短视频,就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用眼发现,用情感受,用心制作。

  创作好的作品,需要有新思维、传正能量。新媒体时代,必须树立新的思维,要着力研究传播之后的网络互动,着力研究新媒体产品如何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基础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就扶贫题材来说,新媒体不但有责任讲好扶贫故事、宣传扶贫典型,而且还要让它成为扶贫的载体;不但要用心弘扬主旋律,而且要用情传播正能量,更要用力去推动扶贫收到实效。

  2018年7月底,就在津云摄制组结束拍摄后不久,天津举办了融媒体粉丝狂欢节,这是天津媒体界一年一度的盛会。津云新媒体立即着手研究,要利用这个有影响力的活动,深入开展新闻扶贫。经过周密的策划,开展了“情暖大寨津云在行动”公益活动,邀请宋鹏和大寨村村民,带着扶贫产品来到活动现场。在海河传媒中心的组织协调下,天津广播电视台的美女主播们在津云客户端开设“美女狂吃臊子为啥”的直播报道,录制小视频在抖音、快手等平台推介大寨村的“沙湾臊子”。粉丝节上,慕名前来购买“沙湾臊子”的天津市民络绎不绝,更多网友在网上下单扫货。通过此次活动,扶贫路上的正能量得到更广泛传播。一夜之间,沙湾电商扶贫服务中心的网店多了上百个订单,装着满满喜悦与感恩的沙湾臊子从大寨村飞到了全国各地网友的餐桌上。

  媒体融合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短视频已然成为宣传阵地的主力军,成为主流媒体突围转型面临的公共课题。行业数据显示,2019年短视频持续保持高增长态势,独立用户数已达6.4亿。让短视频在守正中做好创新,让新媒体在实践中推动融合,需要新媒体人牢记初心使命、不断践行“四力”,用心用情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作者刘雁军为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副总编辑兼副总经理,齐竞竹为该集团视频中心主任,闫征为该集团视频中心策划人、主持人)本期编辑:张君 李文华

  本文内容转自《新闻战线》(2019年11月(上)),图片由相关媒体提供,原标题分别为《以 “四力” 检视十八洞村脱贫的样本意义》《用心用情讲好扶贫故事——短视频<臊子书记>创作有感》,转发请注明来源。

    原标题:@扶贫一线采访的你 这两篇一等奖作品创作故事值得一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1599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