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身份证买卖的“黑色江湖”②:记者实测买来的身份证买票上网一路通 |
参评项目 |
短视频现场新闻 |
主创人员 |
集体(胡士才 赵瑞莹 师东 狄晓晶 米方杰 大鱼(夏雨)) |
||
编辑 |
夏雨 |
||
主管单位 |
河南广播电视台 |
发布日期及时间 |
2019年11月6日17时26分 |
发布平台 |
猛犸新闻客户端 |
作品时长 |
4分13秒 |
采编过程 (作品简介) |
身份证作为我国公民的法定身份证件,也是老百姓日常生活、工作中最常用、最重要的证件,很多人都有身份证丢失的经历,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身份证丢失后,去挂失并补办新证就可以了,殊不知丢失的老证仍能使用。身份证一旦丢失或被盗后被不法分子冒用,就会对公民合法权益和社会管理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郑州一市民多年前丢了身份证,去年国庆节准备外出游玩在买火车票时发现自己成了老赖被限制购买高铁票。后经多方查证了解自己名下在广州多出两个公司,并涉及纠纷被法院强制执行,被“法人”的他成为了老赖。记者在调查该事时发现其曾经丢失过身份证,而其名下莫名在广州多出的两家公司便是被别人冒用其丢失的身份证注册的。 对此,记者顺着丢失身份证的这条线索进行深入追踪。都有哪些地方能买到丢失的身份证?大家丢失的身份证又都是如何进入到不法分子手中的,丢失的身份证已经挂失是否真的还有用,对这些关键问题,记者用了近一月时间,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背后竟隐藏着一条灰色的产业链。发现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竟然有专门的人在收购别人丢失的身份证,而在“网络黑市”上,有大量丢失、被盗二代身份证以及被窃取的身份证扫描件在公开售卖。有的直接售卖身份证,有的还售卖用他人身份证注册的银行卡、手机卡等,这便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对于已经丢失的身份证在挂失后是否仍能使用的问题,在卖家提供的数千张别人丢失的身份证中,记者找到了多张河南本地的失主,并通过多日联系寻找到了丢失身份证的人,证实了身份证确实曾经丢失过。记者在征得失主同意的前提下,购买到了两张河南本地失主丢失的身份证,并在失主配合下,分别前往火车站、汽车站、网吧等地进行了实地测试,发现已经挂失的老身份证依然可以正常使用。 记者经过近一个月的暗访、亲身体验,编辑通过两天的剪辑制作,对倒卖身份证背后的灰色产业链进行报道的同时,就身份证丢失后该如何“正确操作”,以降低身份证被冒用的风险,分别采访了省公安厅相关负责人和律师。即提醒广大群众要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件,也向大家介绍了身份证丢失后应该采取的正确处理方法。
|
||
社会效果 |
1.该系列报道通过猛犸新闻客户端和腾讯新闻进行了同步推送,总播放量超过了500万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让大众更重视身份证的保管,了解到身份证丢失后的正确操作。该组报道受到了河南省公安厅和公安部的高度重视,省公安厅专门部署行动全省严查身份证买卖行为。 2.同时,记者在采访中获取的一些售卖身份证的不适合公开的详细线索,在进行梳理后,也全部移交给了省公安厅。就在2019年年底,省公安厅治安总队相关负责人反馈,该组报道受到了公安部的高度重视,并请记者就采访中发现的身份证使用中存在的漏洞进行了再次梳理,并上报到了公安部专题研究处理。 3.身份证是一个人当代的“通行证”,有了它你才能正常行使公民的各项功能,没有它你可能寸步难行,什么也做不了。该系列报道给不少人提了醒,要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同时也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了醒,要加强身份信息的管理,以及增强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不能让身份信息成为违法分子的“面具”。此外,也受到了公安部的关注,将进一步增强居民身份信息的管理与完善,完善身份证遗失挂失及作废的方法,防止我们遗失的身份证成为别人牟利的工具。 |
||
推荐理由 |
近年来,身份信息遭冒用“被法人”现象频发,不仅使被冒用者权益受损,还成为不法分子开展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隐身衣”,极大地扰乱了市场秩序。该报道不仅通过典型案例对公众进行了普法教育。同时,通过深入调查寻找到了现行注册登记制度、公民身份信息监管、部门信息共享等多方面存在的漏洞。此外,在报道的同时与公安等部门进行了深度沟通,将调查中发现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及时反馈,并通过采访业内人士,对下一步相关部门该如何加快推进部门信息共享与协作,堵住这一漏洞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20年4月30日 |
||
初评单位 推荐理由 |
记者通过亲身暗访揭示了身份证倒卖背后的灰色产业链。作品有点有面,点面结合,信息丰富,既有偷拍镜头,也有采访画面,配以同期音频和字幕,整体画面有张力。虽是超长作品,但获评委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