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VLOG: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 (代表作:《Vlog02|“追人”这件事儿,不仅“烧脑”还要很能跑!》 《小姐姐第一次上两会,就做了一件让BBC记者羡慕的事儿|Vlog03》 《如何拍出好视频?是时候“供出”小姐姐背后的那些人了|Vlog04》) 参评项目 短视频专题报道 主创人员 张霄、彭译萱、何娜、张若琼 编辑 王浩 主管单位 中国日报社 发布日期 2019年3月5日至2019年3月16日 发布平台 中国日报双语微信 作品时长 总时长:15分54秒 《Vlog02|“追人”这件事儿,不仅“烧脑”还要很能跑!》5分49秒; 《小姐姐第一次上两会,就做了一件让BBC记者羡慕的事儿|Vlog03》5分48秒; 《如何拍出好视频?是时候“供出”小姐姐背后的那些人了|Vlog04》4分17秒 采编过程 (作品简介) 《VLOG: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系列视频是中国日报新媒体在2019年两会期间推出的专题系列报道。该系列以初次报道两会的年轻记者小彭作为主观视角,是较早尝试当下最受海内外年轻受众欢迎的VLOG(视频网络日志)形式而拍摄的短视频新闻作品。 该系列作品通过记者小彭日常化和个性化的视角,把观众关注的两会重要问题化为极具吸引力的新媒体作品,创新表达语态,以突破圈层、极具网感化的语言和表现形态作为基础。作品选定了众多“明星委员”与“接地气委员”,着力解答观众关注的两会热点议题。在寻找采访对象的过程中自然地勾勒出会场以及驻地氛围,展现出记者眼中的“两会”日常,生动传达给用户。记者采访到医学界、体育界及影视界等政协委员,挖掘热点问题。作品还随时调整采访角度,从不期而遇的其他代表和委员身上得到了可贵的观点,丰富了作品的报道角度和叙述层次,从而使作品内容重要、角度多元,语态年轻,形成较大传播力。 社会效果 该系列视频自3月4日全网播发,受到了年轻网友群体的热烈欢迎,形成较大传播力和影响力,产生主流媒体“网红小姐姐”现象。系列报道视频多次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多家媒体转载报道。创新性地使用了“时政新闻+VLOG”的报道形式,在业界及学界受到广泛讨论,学术网站中国知网中关于“两会VLOG”、“中国日报VLOG”、“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VLOG”等相关文章达458篇。系列视频在中国日报各新媒体平台发布后,传播量超过3000万次,海外传播量超过600万次,共收到超过30万次的互动评论。 大量网友认为这样的报道形式非常生动、接地气,让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更愿意去关注和了解全国两会。网友“尉迟缓缓”评论“用VLOG形式报道两会,人格化表达加第一人称视角,还看到了不一样的代表和委员,太对我们95后的胃口啦”,“一颗钥匙宝”评论“主流媒体的报道越来越年轻化,有活力,很有趣!”,网友“ECHO”评论“新的角度报道两会,吸引了年轻人关注时事,于无声处也把记者的风采展示了出来,为创新点赞!” 推荐理由 该系列视频创新性地使用“时政主题+VLOG”的形式,采用小切入点和“网言网语”的文案策划来报道重大题材,从而增强现场感与代入感。VLOG视频以轻松明快的节奏,制造出接地气又有“网感”的“记者小姐姐”,并且采用符合年轻人审美的剪辑包装,力图展现全国两会的不同侧面。极具网生内容特点的台词与巧妙设置的环节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过往有关全国两会报道的严肃叙事,与此同时,这些交流场景本质上又在全国两会现场,因此迅速地拉近了时政报道与受众间的距离。 “我”的视角所产生的在场效应容易引起受众的情绪,如人山人海的采访现场,被采访对象拒绝的现场,都让记者的采访之路充满了悬念和现场感。同时,它又便于受众更好地“进入”事件的空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当事人”,提升观看专注度。在关注度之后,又将观众带入到医疗、体育、经济等专业领域,从现场记者的视角带受众真切地感受到代表以及委员们对于民生的关照与个人魅力,可谓是“凭实力破壁圈粉”。该系列视频引领全国媒体两会报道创新,实践意义突出,传播效果显著,推荐参评中国新闻奖。 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20 年 月 日 初评单位 推荐理由 系列视频将一向严肃的“时政主题”进行了创新表达,强调第一视角的介入式观察和行进式报道,“VLOG+网言网语”拉近了国内外年轻网友与中国两会的距离,快慢起伏的现场,生动地把网友代入到医疗、体育、经济等领域,现场感强,影响力大,放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