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中国24小时”系列微视频 代表作一:每一帧都是屏保!中国24小时·锦绣河山 代表作二:每一帧都有力量!中国24小时·天道酬勤 代表作三:太炸了!《中国军人24小时》,每一刻都是热血海报! |
参评项目 |
短视频专题报道 |
主创人员 |
集体(张意轩、安然、巩晗、王靖远、林渊、刘赫、刘镇杰、刘若轩、王威、尚丹、胡润新、朱笑熺、宋嵩、王嵘) |
||
编辑 |
丁伟、刘晓鹏 |
||
主管单位 |
人民日报社 |
发布日期及时间 |
2019年3月5日-8月1日 |
发布平台 |
人民日报客户端 |
作品时长 |
总时长:9分32秒 代表作一:3分15秒 代表作二:3分34秒 代表作三:2分43秒 |
采编过程 (作品简介) |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推出微视频《中国24小时》上下集(即锦绣河山篇、天道酬勤篇)。此后,延续“中国24小时”势能,相继推出《中国军人24小时》等主题篇与“中国24小时•地方篇”。系列微视频均以1天为维度、1小时为刻度、以24小时里的时间演进为逻辑主线,以系列化的形态架构起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整体风貌,呈现了中国与各地方在各领域取得的发展成就,描绘了祖国的山河魅力,展现出中国人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 视频制作过程中,主创团队尤其注重画面、文字与背景音乐的打磨,精雕细琢各个视频元素之间的衔接与配合,追求“每一帧都是屏保”“每一帧都有力量”的质感。在画面方面,追求视角多元、细节丰满,既有俯拍远景画面用于勾勒祖国波澜壮阔的气质,又通过大量细节特写镜头引发受众在细微处寻得共鸣。在剪辑过程中,更加注重画面的逻辑性,保证动作的连贯性与情节的完整性。在文案方面,通过对字词的反复锤炼与推敲,追求语句表达的准确达意、凝练简洁与丰富优美,使网友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字的美感与韵味。在背景音乐方面,在讲究音乐的风格、节奏的同时嵌入巧思,通过某些耳熟能详的旋律的嵌入,搭起短片由“景”入“情”的桥梁。 视频在镜头层次、剪辑节奏、音乐风格、画面质量、文字美感等各个方面都精益求精,力求为网友带来极致的感官感受。系列微视频在保持统一风格的同时,还根据各自的主题进行创新式的呈现。如《中国军人24小时》进行了竖屏微视频的探索,并将电影海报式的艺术风格融入,将一天中的整点时刻定格成一张张精美的热血海报,更加突出中国军人的血性豪情与中国军队真打实练的崭新风貌。 |
||
社会效果 |
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24小时》系列微视频仅在人民日报新媒体渠道的浏览量就超12亿,总点赞数超过1900万,网友评论超46万条;新浪微博话题阅读量逾6.9亿,参与讨论达83.2万,成为人民日报新媒体标志性爆款产品和品牌产品。各大门户网站、新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在首页首屏等重要位置转载。许多地方在省级党报党刊、本省新闻联播等平台专门介绍报道和播放。山东、黑龙江、重庆、云南、四川、广西、河南、贵州等多地通过户外大屏与机场、火车、地铁、公交车等屏幕集中轮播。系列微视频也获得业内好评,其中《中国军人24小时》被业内专家评价为“竖版视频的样本教材”。国际传播也取得良好效果,视频被翻译成多国语言版本在海外进行传播。 |
||
推荐理由 |
“中国24小时”系列微视频格局宏大、制作精美,以“每一帧都是屏保”“每一帧都有力量”的质感,立体化、全景式地描绘了祖国的山河魅力与中国人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系列化架构起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整体风貌。除了对视频形式进行竖版呈现的创新探索外,“24小时”概念还通过征集活动、动漫长图等其他形式进行了话题的拓展延伸与增值,使主题报道由单向输出变为双向互动,以众筹的方式勾勒出中国人民逐梦前行的奋斗面貌。系列微视频仅在人民日报新媒体渠道浏览量就超12亿次,实现了海量传播与广泛好评的双重效果。作为2019年的标志性主题IP,“中国24小时”还实现品牌的授权与输出,并被广泛模仿与借鉴。
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20年 月 日 |
||
初评单位 推荐理由 |
作品延续专业内容团队众筹创作模式,联动全国各地协同生产。主题篇和地方篇,相互搭配,相辅相成,共同折射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文案字斟句酌,镜头景中更饱含感情。值得一提的是,多地通过户外广告进行轮播,实现线上线下广泛覆盖、立体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