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鸟枪换炮”与“十八般兵器”

2020-07-31 09:15 |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1985年7月,我通过公开招聘考试从师范教师转为党报记者,成为光明日报社常驻宁夏的记者。那时,写稿没有电脑,每一篇稿件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用笔写出来的。为了避免原稿丢失的损失,便买来成本的复写纸,稿件要垫上复写纸抄写,写每个字都要多用一些力,所以写稿速度也难以加快。一般情况下,我都是先打草稿,然后再往有格的稿纸上抄写,既费力又费工。一般的稿件,都是平信寄往远在北京的报社,特别重要的稿件就寄挂号信。稿件寄到北京一般需要五六天,有时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这就难以保证时效了。遇到重要的当日新闻,就要发电报了。因为当时光明日报社没有在银川市设印点,银川看到的《光明日报》是在北京印、由火车运过来的,所以要到第二天下午才能看到,其他市县还要更晚。

  173,是我至今仍然铭记的电话号码。在173开通之前,与报社联系很不方便,打长途更是常常考验人们的耐心。先要跟本地的电信局联系,电信局叫通了对方的电话,才能跟对方讲话。遇到线路繁忙,两三个小时都接不通,真是急死人。为了及早通话,我上午一上班就挂电话,但有时到了中午,电话还没有接通,只好通知电信局销号。后来,电信局开通了173,打长途情况有所改善,客户先拨173,通了之后,就可以拨自己想拨的电话号码了,与报社直接通话就节省了不少时间。但因为打长途还是受到许多限制且收费较高,所以我很少打长途,有时一个月都不打一次。

  0342,也是我直到今天还牢牢记住的数字,因为它是《光明日报》的代号。用这个代号,只占一格,按一个字收费,如果写“光明日报”就要按4个字收费了。因为经常到银川的邮电大楼发电报,我仍然记得发电报的收费标准:一般的电报,每个字收费7分5,新闻稿享受特别优惠,每个字只收2分5,就是这样,如果发一份上千字的新闻稿,花费也是很可观的。所以,不是特别急、特别重要的稿件,我是不用电报发的。那时,我经常往位于银川市中心的邮电大楼跑,也成为那里的常客。一般电报稿,发到报社需要6个小时,加急电报也需要4个小时。下午举办的活动,如果不抓紧时间,第二天就见不了报。所以,我常常在活动现场就急不可待地写稿,不等活动结束就提前离开,废寝忘食也是常有的事。就是这样,有时也会因为晚了几十分钟而错过了时效,有的稿件仅仅因为晚发了那么一会儿就无法与读者见面,所以我总是尽量往前赶。记得1986年7月的一天,首都博士讲师团来到宁夏,我当天下午参加完活动就回办公室写稿,然后马不停蹄地到邮电大楼发稿,做完这一切已是傍晚六七点了,我估计已错过了报社截稿时间,内心不免有点沮丧。不料,《光明日报》第二天竟在头版突出位置登出来了,第三天,《人民日报》又做了转载,我为此兴奋了好几天,觉得付出有了丰厚的回报。为了给报社节省发报经费,我每次发电报稿都是先打好草稿,然后字斟句酌,竭力将没有实质内容、可有可无的段、句、词删掉,以求节省费用。这倒让我注意炼字炼句、不说废话套话,提高了文字基本功,也算是个意外收获吧。为了发稿方便,我一下子买了五六本电报纸。每次发电报,都是在办公室把新闻稿抄到电报纸上,然后才去发电报。因为电报新闻稿越发越多,我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也越来越高,涂改和重写的情况也越来越少。

  没想到,我购买的电报纸没过多久就变成废纸了,因为报社为记者站配备了日本产的三洋牌电传机。但是,因为那时还没有普遍使用程控电话,打长途也极不方便,有时好不容易接通了,却因线路不好而难以传稿,有时传着传着就传不动了,往往传完一张稿子要用几分钟,让人很着急。有时感觉已将稿件传过去了,但实际并没有传成功,直到对方打来电话,才又重传。记得有一次在报社开会,记者部主任提醒大家:电传机使用的是进口热敏纸,不但很贵而且不易保存,字迹不清还得重传。一篇长稿,常常要用掉半卷热敏纸。所以,如果是长稿,如果不是急稿,最好还是邮寄!

  不久,更为先进、功能齐备的传真机不断投放市场,用传真机传稿也越来越顺畅,我就不再邮寄稿件了,几乎全部在传真机上传稿。由于写稿越来越熟练,我练就了一个功夫:不打草稿,直接将稿件写在稿纸上,且几乎不作涂改。当然,这样要先打好腹稿,成竹在胸才动笔,每一句都要精心推敲,想好一句写一句,不能写了再涂改,写了半页再撕掉。虽然成稿要慢一些,但比写完草稿再抄写要快得多。记得当时报社印制的稿纸每页有400个格,非常好用。即使是长稿,也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传完了。

  1999年,《光明日报》给驻站记者配备了电脑。此前,我基本没有接触过电脑,也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一时间,还不太适应,“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我还是习惯于用笔写稿。经过几个月的过渡,大部分记者都能用电脑写稿了,报社提出不再接收手写稿,我才开始用电脑写稿。虽然是自己摸索,但也慢慢适应了,渐渐体会到了电脑写稿的诸多好处。至于发稿,那就更便捷了。最初,报社在电脑上安装个“超级终端”,只要一接通,马上就可以发稿。此后,报社又几次更新投稿系统,不但能够快捷发稿,而且可以知道自己的稿件是否被取走、是否被编辑、是否刊登及刊登的日期和版面。

  真的是“鸟枪换炮”,而这个“炮”也越换越先进了。从写字到“打字”或“敲字”,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现在,又有了新的文字输入方式,无需“打”、不用“敲”,一张口就有文字记录下来。新技术的更新,真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过去,我只给平面媒体发稿,发稿渠道单一。现在,发稿途径越来越多,既可以给报刊发稿,又可以给网络发稿,网上发稿渠道也越来越畅通。过去发稿,一般记者只发文字稿,现在不但可发文字稿,而且可以发图片、发视屏,连航拍的无人机都装备上了。过去发出的稿件,新闻价值高的,能被电台、电视台和其他报刊转播、转载,但转播、转载量也很有限。现在,除了可以继续被那些传统媒体转播、转载外,还可以在网上被大量转载、无限放大,进而引起更广泛的关注、产生更长远的影响。我自己就有被上百家网站转载的稿件,还有被全网转载的稿件。一篇稿件,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提高一个记者的知名度。

  也就在这个时期,新闻事业空前繁荣。《光明日报》的发行量逐年增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分印点相继开印,包括银川在内所有省会城市的读者都可以在一早就看到当日报纸了。

  2002年,我在《力争当‘全能记者’》(载2002年第二期《新闻战线》)中提出,记者要当“全能记者”,既要会写新闻,又要会写评论,还要能研究新闻业务,“十八般武器”样样精通,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各种新闻体裁,既要成为新闻的实践家,又能成为新闻的理论家。现在看来,我当年提出的“全能记者”,只是记者的“初级阶段”,已经不能适应融媒体发展的需要了,又有新的“十八般武器”需要年轻一代记者掌握。如果不想当“短腿”的记者,那么,需要学习的东西就太多了,而我自己真的跟不上形势了。

  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发展最快的40年,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这40年,我国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讯的发展变化只是其中之一。作为一个与通讯打交道较多的记者,我感谢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也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领略了科技进步带来的便捷。我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也为自己投身其中,取得一点进步、作出一点贡献而感到欣慰。

  (作者庄电一系光明日报社驻宁夏记者站原站长)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2533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