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内蒙古日报: “逆行手记”专栏 相互结构的宏大叙事性体系

2020-08-07 16:24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2020年2月15日,内蒙古日报社记者刘春随同内蒙古自治区对口支援湖北省医疗队赶赴湖北省荆门市,报道医疗队在一线抗疫的“战况”。记者采用消息、综述、随笔、视频、图片等形式,以影响力较大的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平台为依托,撰写、拍摄了30个新媒体产品,其中,有15个(篇)纳入“逆行手记”专栏。

  这些作品包括“战士”出征、共克时艰、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平安凯旋等内容,在一条“抗疫”主线的引领下,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描绘了内蒙古医疗队在湖北省一线抗击疫情的立体“作战图”。

  “逆行手记”专栏,以记者第一视角,讲述内蒙古医疗队员感人至深的“抗疫”故事,并结合荆门、武汉疫情防控实际,以理性客观的认识,分析形势,亮明观点,作出防疫提醒,起到了在一线鼓舞士气,在后方通报情况的作用。“逆行手记”所发布的内容,成为国内媒体争相使用的素材。

  《再等等,这样的日子不会太久》《警惕病毒放“冷枪”》《莫被自由误》3篇文章,是在湖北省疫情向好阶段,以见闻叙述的方式,理性提醒民众继续坚持居家防护,坚持不聚集、戴口罩等,防止因疏忽大意造成不可估量后果。

  专栏中的《特别旅程》一文,将记者出征的心路历程和医护人员的心路历程相融合,真实反映了白衣英雄赶赴“战场”时的义无反顾,行进途中的忧虑不安。因为真实,引发强烈心理共鸣,成为一篇“刷屏”的作品。

  《匿形者》一文,描写了在新冠肺炎病房内,内蒙古医护人员身穿防护设备,将名字写在防护服上进行身份识别的工作的状态,反映出病毒传播性强、感染防控工作是重中之重等情况,表现了医护人员在危险面前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ICU里的紧急救治》一文,讲述了女医生朱淑芬在治疗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时发生的紧张一幕,文中使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将患者的紧张绝望、医生在处置紧急情况时的镇定细腻地描写出来,读起来如身临其境。此文不仅告诉受众病毒危害之大,也树立了病毒可以战胜的信心。

  在反映内蒙古医疗队员和荆门市医疗队员携手,齐心协力共同“战斗”的情况时,作者撰写了《荆楚“战场”上的守望相助》一文,讲述了几名蒙古族医护人员与武汉、荆门当地医护人员,以及当地患者守望相助的感人故事,使“蒙古族大夫”的形象跃然而出,反映了内蒙古医护人员大爱无疆的博大胸怀,中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风貌。

  《今天,京山市17名患者出院,他们交给内蒙古医疗队两封感谢信》是一篇讲述医患关系的文章。讲述了京山市同仁医院出院患者最多的一天,医生患者备受鼓舞,心理压力骤然减轻,但是因为方言的原因,患者的感激之情只有通过书信方式进行。其实,从战“疫”开始,“战地飞鸿”就成为特有的一种交流方式和文化现象。

  《战地歌声》是一篇随笔,看似轻描淡写,却反映了疫情环境中,医护人员为舒缓压力,用歌声互相鼓励、战胜疫情的担当。这篇随笔,也是针对网上“医护人员搞开了娱乐活动”的不正确舆论而写的,具有一定的舆论引导性。同时,也反映出歌声在帮助患者战胜恐惧中发挥的重要心理治疗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给人民大学90后的回信发表后,记者将目光放在了医疗队里的90后身上,采写了《冲上援荆“战场”的90后:我们长大了!》《荆楚“战场” 逆行青春》两个作品,一个是短视频,一个是文图结合的8名90后的抗疫故事,展现90后群体基因里的责任担当、血管里涌动的家国情怀,在疫情下,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示着属于他们这个年代的精神风貌,他们已经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青春载体。

  总体来看,这30篇(个)作品,单个作品自成新闻点,串联起来,便构成了“抗疫战争”的宏大叙事性体系,相互关联,相互映衬,从而形成一部结构严谨、点面结合的重大抗疫题材作品,凸显了创新性和独特风格。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272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