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始终做农民的传声筒

2020-09-23 09:24 |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萧山日报》之《百村行》栏目

始终做农民的传声筒

  “风雨兼程二十一载,满腔热情永不变。”——这是《萧山日报》人坚持开办《百村行》栏目的真实写照。据统计,从1999年开始,到2020年5月止,《萧山日报》的《百村行》栏目已累计刊发稿件2330多篇,这是贯彻落实中宣部、省委宣传部关于开展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践工作的最好诠释。

  发力“三农”报道 栏目应运而生

  1999年2月底,《萧山日报》推出了一个“世纪之约”的创新栏目——《百村行》,围绕一个村的经济建设、企业发展、村民富裕、生态文明等全面工作或某一个方面的特色亮点工作进行报道,通过100个村“三农”报道的精准发力,全面展示萧山“三农”工作取得的新成就。

  《百村行》栏目作为《萧山日报》践行新闻战线“走转改”的重要载体之一,更是锻炼采编队伍的重要平台之一,从启动之时便对记者、编辑提出了高要求:住农家房、吃农家饭、聊农家话、写农家事。

  1999年3月初,《萧山日报》正式启动“99百村行”大型采访活动,明确了报道导向、重点内容和任务要求,并在《萧山日报》头版推出《99百村行》专栏。开栏语明确强调:萧报记者本着“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宗旨,带着当时萧山市委提出的19个课题,深入农村,深入基层,走遍每一个村庄、每一寸土地,用手中之笔,真实地反映萧山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萧山日报》从1999年3月8日推出《99百村行》专栏首篇报道《霉干菜香飘万里——走进益农镇转塘头村》,到12月27日的《水乡搏风击浪人——走进城厢镇湖头陈村》,当年报社10多名记者走访100个村,发表100篇报道,在100多万萧山干部群众中引起了良好反响。

  持续攻克难题 强化内容亲和力

  《百村行》栏目推出一年时,《萧山日报》人坐下来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回顾,大家感受最多的是如何突破“题材雷同,创新报道难”“工作雷同,挖掘深度难”“写法雷同,写活报道难”的“三难”瓶颈问题。

  经过慎重分析研判之后,《萧山日报》坚持开办《百村行》栏目,不断完善《百村行》栏目采编方案,出台了“三换”的“三年行动计划”。

  换人员:《百村行》栏目采编人员由10名增加到50名,范围从《萧山日报》编辑记者(含周刊、副刊),扩大到报社旗下的萧山网、手机报等新媒体。换村庄:由报社总编办(后改称为全媒体管理中心)列出萧山所有村庄名单,从中确定50个村庄进行报道。换角度: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推出“走百村 看巨变——2008年《萧山日报》记者百村行”活动;2013年推出《百村行之萧山边界行》,采访报道各镇街与区外交界村落的特殊文化、经济现象,等等。通过不断转换角度,避免重复和雷同现象,报道就鲜活起来了。

  2007年起,萧山网新农村专题也开设《百村行》专栏,还在报社旗下的萧山网、萧山日报官微、无线萧山、手机萧山网等新媒体发布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萧山基层的新变化、新风貌。

  紧贴一线故事 提升报道感染力

  要把《百村行》打造成为一个好栏目、品牌栏目,每篇报道不仅要接地气,还要打磨成有底气、叫得响的新闻精品。

  《百村行》栏目开设以来,记者与村组干部和村民成了贴心人,主动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挖掘了一批好典型,宣传了一些好经验。如《前兴:中国制镜卫浴第一村》,报道了一个小村子从家庭作坊到填补国际空白的木塑料装饰材料生产的发展历程。又如《浙江“首富村”到底有多富?》,记者通过对航民村这个浙江“首富村”的住房、年收入、养老保险、相关福利等方面的挖掘报道,反映了村民的幸福生活。稿件见报后,省内外不少村自发组团前往取经。

  《百村行》栏目还紧贴国家大事要事和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先后推出多个子栏目。2019年,开设《百村行——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美丽乡村巨变》栏目,刊发了30个村、社区美丽蝶变的报道,通过一个侧面反映一个村庄的变迁,来全面展示萧山农村的新面貌和新成就;2020年,《萧山日报》积极主动配合区委、区政府深入推进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开设《百村行——清廉村社》栏目,推出了《新坝村:“微信治村”实现零上访》《群围村:清廉在线监督小微权力》《丰北村:监督立体化 清风长相伴》等报道。

  21年来,《百村行》及其子栏目收获了不少荣誉,都让《萧山日报》在“三农”方面与广大读者贴得更近。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3897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