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全面小康四川行:将新闻写在大地 把故事讲入人心

2020-10-09 13:35 | 来源: 四川网络广播电视台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那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的地方……

  那是巴山蜀水之间美丽淳朴的村庄……

  9月21日至25日,“2020全面小康四川行——全国新闻广播践行‘四力’融媒体行动”在四川大地进行。本次行动由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广联广播新闻节目工作委员会、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省扶贫开发局主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总书记同时强调,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四川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也是总书记牵挂在心的地方——2018年春节前夕深入大凉山腹地贫困彝区视察指导,2019年在新年贺词中还牵挂看望过的彝族贫困群众。

  在5天的时间里,37家广播媒体百余名融媒体记者分凉山彝区线和秦巴山区线两条路线,行进在践行“四力”的征程上。各媒体综合运用视频直播、图文直播、短音视频、VLOG、航拍、记者连线、记者手记、新闻专题、人物专访等报道样态,对四川脱贫奔康故事进行了多平台融合报道,截至目前共播发各类报道802条,全网总点击量(观看量)9100万+。

  本次行动还同步探索了“主题采访+公益直播带货”新模式,完成了8场“川货飘香、全面奔康”主题公益直播带货活动,推介采访沿线绿色生态扶贫产品,4天全网总观看量1000万+,为脱贫攻坚进一步注入能量。

  练出“铁腿”!

  这是一次充分践行“脚力”的行动

  新闻报道的源头是实践。记者只有“在路上”,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才能抓到“大鱼”“活鱼”。

  当前,脱贫攻坚进入了决战关头,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四川拥有宝贵的新闻“富矿”。而“脚底板下出新闻。”鲜活的素材、生动的细节,取决于脚力的到达程度。

  9月21日深夜,是此行中让记者们最难忘的几个时间点之一。由于G5京昆高速雅西段成都—西昌方向道路中断,凉山彝区采访团车队在绕路前往目的地途中,又遭遇山体滑坡导致的严重拥堵,被困越西县梅花乡。好在乡长海秀花连夜组织村上值班同志,冒雨为滞留车队送来400多个煮熟的热鸡蛋,让采访团感叹深夜路堵心不堵、凉山老乡暖人心。

  最终,从成都出发、车行近20小时后,凉山彝区采访团才抵达目的地越西县。为见证记录全面小康路上的四川新篇,20小时昼夜兼程、崎岖山路风吹雨打,包括67岁的中广联广播新闻节目工作委员会会长杜嗣琨在内的一行人在大山深处夜宿采访车……不得不为全国新闻广播人的精神点赞!

  而在接下来几天的采访中,记者们更是翻高山、越大河、走彝乡、进羌城,听四川老乡讲述脱贫故事,看脱贫攻坚带来巨大变化。

  当秦巴山区采访团冒雨走进广安市广安区龙安柚母本园时,一整片已成规模的柚子林让云南新闻广播记者曹译文惊喜万分。她实地采访后得知,园区眼下已建成龙安柚标准种植基地1.12万亩,实现产值15.7亿元,还在延展产业链上下足了工夫:“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走进田间地头,亲眼见到了这一颗颗沉甸甸的柚子,也真正感受到了中国乡村的未来可期!”

  9月23日,当采访车辆刚到越西县城北感恩社区时,凉山彝区采访团中的福建之声记者刘琳便第一个跳下车,走进当地彝族老乡的家,跟当地群众学习刺绣,还和社区幼儿园的学生跳舞互动。她感慨,这些宝贵的采访感受,不实地扎扎实实走一趟,是绝对没办法获得的:“这里是凉山州越西县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1000多户贫困户在这里开启了新生活,热情的彝族姑娘尔古乌呷正等着各位到她的新家做客。大伙儿生活的变化和心态的改变,让人觉得太欣慰!”作为在山高路绕的大凉山晕车较为严重的一名记者,刘琳全程克服身体不适,出色地完成了一次次体验式采访与报道。

  新闻人永远“在路上”。只有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只有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只有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

  以小见大!

  这是一次充分践行“眼力”的行动

  眼力,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和必修课;

  眼力,就是新闻发现力。

  广东新闻广播记者谭海墨在广元市剑阁县探访当地新兴旅游扶贫模式时,就将注意力放在沿途商店这个小细节上:“这一路上有大大小小120个商店,都是当地贫困户就近经营的店,真是一个不错的脱贫致富好办法!”

  而一路走来,大凉山的壮阔和风土民情的淳朴,让新疆兵团广播电视台新媒体编辑邵帅一次又一次举起相机。他此行的VLOG里收藏了越西县城北感恩社区里妇女们一针一线编织的彝绣服饰,捕捉了梭梭拉打村武警四川省总队爱民幼儿园里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容,还帮着吉好也求的小卖部吆喝了几嗓子生意……仔细地发现、用心地抓取,邵帅说自己不舍得让任何一个“美的细节”溜走。你常常会看到这个新疆小伙儿大汗淋漓,穿着的黑上衣上总是布满地图一样的盐渍:“能够记录当下发生的每一个‘好的改变’,这是我的荣幸,是我作为媒体人的使命。”

  在全媒体时代,信息过载现象与信息贫乏现象共存。而本次行动中的各位记者,既见人之所见,又见人之所未见,为受众筛选出了更具价值的新闻信息。

  9月24日,一进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易地扶贫搬迁户曲木子果家的大门,山东台广播新媒体中心主任孙锡刚便仔仔细细把看了一圈,最终,目光停在了橱柜上的两张厨师证书上。他上前仔细看了看两张证书,随后拉着21岁的彝族姑娘曲木子果问了个究竟。原来,曲木子果刚和妈妈吉伍尔莫同时考取了厨师证。现在家乡越来越美,以后村里要发展旅游,所以他们筹划把家里办成农家乐,现在赶紧先学点手艺。孙锡刚说:“小细节折射大改变!2018年,习总书记来看望慰问了三河村的彝族群众;2019年,村里的乡亲们又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住进了新居。现在大伙儿不仅生活变好了,思路也更开阔了!”

  在阆中市天宫院镇五龙村,七八十岁的奶奶们通过一手磨咖啡的“绝活”成了“网红”,被中央台《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等栏目报道后,更有不少远道而来的客人能喊出她们的名字。湖北之声编辑彭睿手里的相机一刻都没停止过拍摄——奶奶们冲泡咖啡的细节,奶奶们民宿里的一草一木,都被她一一记录下来:“一个小小的咖啡店就能带动了一个村子的扶贫产业,这样的故事值得被写出来。加速培育乡村文旅产业新业态、全力发掘乡野风情对游客的别样吸引力方面,需要这类故事去启发更多人。”

  一路下来,记者们深入四川脱贫攻坚一线,寻访精准有效的奔康路径,汇聚深刻典型的扶贫启示,并且充分挖掘了一系列背后的小细节、小场景、小片段,通过一个个小而巧的切入口,温暖讲述了四川脱贫故事,为伟大时代发声立传。

  深入人心!

  这是一次充分践行“脑力”的行动

  脑力是新闻工作者政治水平、思想水平、理论水平的集中体现。本次行动中的各位记者为讲好故事,虽行程紧凑,一路披星戴月,但边走边看、边看边思,用心触摸改变,用情感受奋斗。

  在巴中市南江县赤溪镇西厢村,新疆兵团广播电视台主持人、记者万强被村里一位老大爷吸引了眼球。老大爷今年已70多岁,但看上去精神抖擞。老大爷告诉万强,西厢村山美水美,以前守着好东西可大伙儿的日子却过得苦。如今村里发展了旅游,家乡不仅山美水美更人兴旺,自己的精气神儿也跟着变好了。万强说:“这次来四川,看得出,眼下,四川不少具有丰富文旅资源和地方特色的村镇已经驶入了乡村旅游发展快车道,乡村旅游已成为四川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

  在凉山州越西县5G智慧苹果产业园区,山东综合广播总监范维坚和山东台记者于越迫不及待地奔向田间地头、深入车间冷库,深度探访了越西县当地苹果产业的“打开方式”。“脆、甜、汁水多!没想到四川也产苹果,而且口感还这么好!”从小生活在苹果树下的山东台记者于越说自己很服气,“当地5G技术助力苹果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方法,值得借鉴!”在采访现场,山东台记者于越、房华通过视频+图文直播、VLOG等形式,为山东老乡们生动展示了千里之外的“凉山经验”。

  5天时间里,采访团亮出“十八般武艺”,通过立意新颖、视角独特、手段丰富的一系列融合报道,行进式讲述了四川贫困地区摘穷帽子、走富路子的生动实践,用笔和镜头记录下了四川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决胜全面小康的精彩故事,生动展示了各地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攻坚态势和必胜信心,为最后的决战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

  多频共振!

  这是一次充分践行“笔力”的行动

  让新闻报道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让广大受众愿意看、喜欢听、看得进,让主流声音更感人、更有吸引力、更有力量,是本次行动中各位记者的共同追求。

  增强笔力,贵在把握好时度效。重庆之声记者邓可说,不管是主题宣传还是热点引导,都要从时度效着力:“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今天,如何让大山里的百姓真正脱贫致富?这次来到阆中,让我大开眼界,让我也看到了刚才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是‘发展旅游’四个字那么简单。农旅发展模式下,更多‘锦囊’正等着我们去解锁,等着我们的新闻报道去呈现。”

  增强笔力,贵在坚持守正创新。在采访中,记者们几乎都是下车忙采访、上车忙编辑,一名记者就是一支融媒体传播队伍。吉林新闻综合广播编辑曹永香说:“来凉山前,我以为这里的孩子都是爬天梯去上学。这次来才发现,凉山的村里,也有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学校,孩子们的教育环境比我想的好太多了!我刚在采访现场和孩子们一起跳舞,我要把这样的场景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看到。一个简单而生动的场景足以诉说千言万语。”

  增强笔力,贵在妙笔生花“聚人气”。在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丰富的采访素材面前,成都新闻广播记者周彦将视角聚焦当地扶贫干部——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重点挖掘了扶贫干部工作背后的酸甜苦辣,以《家人反对、两次坠山也没能阻挡这位成都小伙的凉山扶贫路》为题发表了图文报道,写法真实感人,具有直透人心的力量,在网上引发热烈反响。

  当前,脱贫攻坚正是最吃劲的时候。采访团通过手中的话筒和笔,推出了800多条见人见事的生动报道,记录了四川脱贫攻坚的伟大壮举,汇聚起坚定信心克难关、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强大力量,共振出全国新闻广播的最强音。

  1953年,著名词作家范禹写下《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一歌,让彝族同胞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民风传遍了大江南北。而9月25日,“2020全面小康四川行——全国新闻广播践行‘四力’融媒体行动”圆满收官。

  本次行动期间,全国新闻战线带着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政治自觉,深入一线采集好、高质量叙述好、多角度报道好、全方位宣传好了四川脱贫攻坚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宣传了四川脱贫攻坚成效,向全世界宣传了精准脱贫的中国方案。

  正如四川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杨颖为本次行动赋的一首诗——

  脱贫帮困路嵯峨,

  矢志攻坚故事多;

  带货融媒齐发力,

  巴山蜀水共飞歌。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4278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