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捧泥土芬芳 讲“笑脸”故事

2020-10-13 10:02 |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京九晚报》开展“百张笑脸颂党恩——商丘脱贫攻坚专题采访活动”

捧泥土芬芳 讲“笑脸”故事

  《京九晚报》记者潘中华(左一)深入田间,与脱贫户交流今年的辣椒生长情况。刘丙奇 摄

  以100个贫困户脱贫后的笑脸具象地展示豫东大地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果,讲述自立自强的励志故事,反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京九晚报》联合河南省商丘市扶贫办启动的“百张笑脸颂党恩——商丘脱贫攻坚专题采访活动”,自7月下旬启动,截至目前已刊发专题报道90期。

  原汁原味打动人

  《宁陵“猪倌”夫妻脱贫记》的开头写道:“噜噜噜,噜噜噜……迎着晨光,一大早,家住宁陵县刘楼乡吕北村的脱贫户朱德伟和爱人化素英就早早起床,开始了忙碌的一天。”专题报道大多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开头,每篇文章几乎都采用原汁原味的群众语言,展现群众脱贫前后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一村一户地走来,看到贫困户脱贫后的幸福生活,记者潘中华心生感慨,他对脱贫户王建勋说:“你老伴跟着你,现在真享福。”坐着的王建勋突然站了起来,一本正经地对他说,“啥叫跟着我享福?她享的是共产党的福。要是没有党的好政策,俺家能住上新房?我能月月领工资?”说着,他不由自主地哼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等歌曲。大家被他的情绪所感染,都自发地哼唱着。质朴的歌声、爽朗的笑声,飘荡在小院上空。

  展现农民新形象

  扶贫先扶志,这90期报道,突出展现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后的新风貌。

  潘中华在睢县采访时,就遇到一个身残志坚的脱贫户赵运启。面对政府与乡亲的帮助,他说:“庄稼人不能怕吃苦,指望谁都是一时的,最终还要靠自己。就像吃饭,今天张家管你一顿,明天李家管你一顿,总不能让人家天天管你吧?”寥寥数语,一个身残不坠志的脱贫农民形象跃然纸上。

  记者刘春正在宁陵县采访时遇到了脱贫户吕元友,吕元友说:“俺虽然困难点儿,但也不能总靠上级救济吧?原来就有种梨树的经验,通过培训学习,又提高了我的管理水平,我就想多种些梨树,争取多挣点钱改变家里的现状,脱贫还要靠自己。”

  记者鲁超在睢阳区采访脱贫户田永格时,她说:“救急不救贫,再苦再难不能靠别人,得自己能干才行。”这些脱贫群众的精神,也感动了记者。

  脚步量出好故事

  女记者宋云在柘城县采访时,正值午后,天气闷热潮湿,她给脱贫户张参军打了几个电话都无法接通。有人告诉宋云,他可能在辣椒地里,于是,宋云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新翻的田地,又穿过两边都是玉米地的白茬地,边走边喊,才找到他。

  宋云在报道中这样写道:“他好像刚从泥土里钻出来似的,宽大的上衣胡乱地套在身上,被泥土、汗渍浸染得已经看不出它本来的颜色,黑色的短裤后是两腚半干不干的泥巴,两只布鞋也被他趿拉着穿;满脸的汗水顺着鼻沟向下流,由于双手沾满泥土,不方便擦拭,他就撩起上衣抹一下,有时还努努嘴,伸出舌头舔一下流到嘴角的汗水。”宋云说,这次采访让她对贫困村致贫的深层次原因、贫困户的所思所想所盼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让她对脱贫攻坚的必要性、紧迫性有了更深体会。

  《京九晚报》执行总编辑秦培林说,从这次集中采访与报道里,《京九晚报》找到了更好的工作方法,即坚持主题主线报道不动摇,坚持不惜脚力、提升眼力、开动脑力、打磨笔力,在最贴近老百姓的地方寻找鲜活素材,反映干部群众的真实心声。(见习记者 吴明娟)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436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