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

2020-10-14 15:52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

  作者(主创人员):

  集体(宋振峰、洪文泉、赵梅、王睿君、文洁、刘健、陈泳、李艳丽、朱雅琴、范海瑞、伏润之、朱宇鲲、安志鹏、杜雪琴、顾丽娟、白德斌、杨唯伟、谢志娟、范海瑞、金鑫、叶海、杨世智、王莉、张铁梁、郁婕、张子恒、张洞若)

  编辑:

  集体(王光庆、蹇勇德、邱暄美、张国华、张倩、尚德琪、宋振峰、叶海、谢志娟、李近远、白德斌、吕宝林、吕亚龙)

  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

  代表作一:

  黄河首曲,绿水弯弯润草原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养育了世世代代生活在黄河两岸的人们。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多次就三江源、祁连山、秦岭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设提出要求。

  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期间,专门调研了黄河流域生态和经济发展。9月,他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亲自擘画治黄大计。

  滔滔大河,蜿蜒九曲。从青入甘的黄河,如一条昂首巨龙,在我省"两进两出"。在甘南草原划出"第一次"壮美的曲线后,经临夏、出兰州、穿白银,一路向东,千折万转,奔腾入海。

  作为黄河上游的甘肃,如何在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中奏响陇原乐章,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出新的更大步伐?日前,记者一行从兰州出发,溯源而上,到达黄河甘南段,一探究竟。

  "黄河首曲"扬清波

  没有想象中的雄浑磅礴,眼前的黄河一改咆哮千里之势,百转千回、恬静清澈地缓缓流淌在宽阔平坦的草原上。秋日的玛曲草原,碧空万里,一望无际,宛如一块绿色的地毯。星星点点的帐篷炊烟袅袅,悠闲自得的牛马或低头饮水、或奋蹄奔跑。

  这里是甘南州玛曲黄河首曲湿地。从巴颜喀拉山谷奔涌而出的母亲河,流经此处时,突然一个回弯,形成了秀美绝伦的"天下黄河九曲十八弯"之首曲景观。

  "秀美玛曲,源于河水"。藏语称黄河为"玛曲",它是我国唯一一个以黄河命名的县份。蜿蜒流淌的黄河水在这里,获得了充分的滋养。因此,玛曲,被誉为"黄河之肾""中华水塔",是黄河重要的水源补给区。

  "这幅美景来之不易啊!"甘南州黄河保护与建设相关项目的负责人王致君对记者感叹道,"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指出,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我觉得,甘南更应如此!"

  甘南,有着青藏高原面积最大、最原始和保存最完整的自然湿地。辽阔的草原和大片的沼泽湿地,以其宽广的胸怀哺育着黄河。甘南以占黄河流域4%的面积,补给了占黄河总径流11%和占黄河源区总径流58.7%的充沛水量。

  可是,玛曲,这个有着"天下黄河蓄水池"之称的蓄水池一度悄然缩小。

  自上世纪80年代起,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频繁等原因,玛曲境内数千泉眼干涸。28条黄河主要支流中,11条常年干涸。数百个湖泊水位明显下降,地表径流量和土壤含水量锐减。

  湿地干涸,草原沙化,水源萎缩……我们的母亲河在流泪,她再也无力给予她的儿女更多的乳汁!

  党中央高度关注甘南生态环境问题。2007年,国家启动了总投资44.5亿元的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

  "黄河第一弯"的玛曲,得以重新出发。

  "黄河项目"换新景

  "我们非常珍视‘黄河项目’,这是当时甘南建州以来最大的项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甘南的厚爱!你们看,我们单位的全称是——甘南州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指挥部办公室,这是全州县级单位里面名称最长的。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哪一个能少?"身为办公室主任的王致君笑言。

  珍视,更体现在具体行动中。从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到修建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还有建立生态保护支撑体系。甘南全力实施"黄河项目",打响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战。

  截至今年6月,"黄河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8.34亿元,超过规划总投资的八成。游牧民定居工程、牛羊育肥小区、草原鼠害治理、沙化草原综合治理等生态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这个秋天,我们走进玛曲,目睹了一道道新景象——

  瞄准草场超载压力大、草畜不平衡这一导致生态恶化的症结,堪称"牧区的一场革命"的游牧民定居工程,让玛曲县黄河两岸的很多牧民搬进了牧民新区。这些世世代代靠放牧为生的牧民群众改变了"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定居下来、圈养牛羊。

  这个全县没有一亩农田的纯牧业县,现在有了2400多座养殖暖棚。越来越多的牧羊人,成了养殖产业的带头人。新型畜牧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牧民收入,也让草原得以休养生息。

  一个个草方格压下去,一株株草木长出来……结合"黄河项目"的实施,牧民群众也主动参与到治沙中来。

  "玛曲草原的沙化恶化趋势明显得到遏制了!"玛曲县农业农村局相关项目负责人马建云告诉记者,如今,从欧拉乡欧强村到河曲马场的黄河沿岸30多公里范围内,一路过去,几乎看不到大一点的沙丘了。

  "高原明珠"迎机遇

  为了保护母亲河,在甘南,"黄河项目"并不是独奏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生态立州",成了甘南最响亮的声音。

  2014年,甘南成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5年,甘南成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区。

  曾几何时,甘南丰富的江河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使这里的小水电建设红红火火。然而,小水电项目对当地黄河生态的破坏,却是在短时间内难以修复的。

  "近年来,甘南没有修建一座水电站、没有开发一座矿山、没有污染一条河流,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底色得以恢复,大美甘南的形象和颜值全面提升。"甘南州委主要负责人言语铿锵。

  在甘南,一大批重点生态工程加入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中。随着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草原生态系统修复、生态公益林建设、湿地保护等工程的实施,甘南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正在逐年改善,生态环境退化的趋势得以初步遏制。

  自2015年开始,借助国务院确定的重大水利工程——甘肃黄河干流防洪治理工程,黄河玛曲段两岸垮塌的河道开始得以大面积治理。

  玛曲县欧拉乡欧强村村支书老道告诉记者,村里一大半牧民的草场都在黄河边。每年夏天,河水一上涨,草场都要垮塌5到10米。冬天,风一吹,这些垮塌的河岸还引起沙化。

  "现在,河岸修了护坡,再不怕黄河水对我们家园的冲刷了。"老道说。

  不仅仅是老道,采访中,甘南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示,保护好黄河流域甘南段的生态环境,是每一个甘南人的责任与担当。

  2015年以来,美丽的藏乡甘南,将全域无垃圾示范区创建与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打了一场漂亮的"环境翻身仗",包括黄河段在内的甘南的青山绿水大草原,视线所及再无垃圾。

  藏区群众千百年的生活习惯得以改变,装扮一新的高原明珠焕发璀璨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王致君说,"这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甘南的特殊关爱,令我们备受鼓舞!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把黄河生态保护这篇大文章做好!"

  王致君向记者透露说,现在,他们已经开始着手甘南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规划编制工作了……

  代表作二:

  秀美黄河在尖扎

  ——探访青海省尖扎段黄河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工作

  从西宁出发,一路南下,行车100余公里,与碧波荡漾的黄河相遇,便到了青海省尖扎县。

  尖扎县入城处,是美丽的滨河公园。沿着公园小道,穿过依依杨柳,宽阔的黄河映入眼帘。碧绿碧绿的河水,舒缓平静,宛若镶嵌在大地上的玉带,又好似情窦初开的少女。

  "我们尖扎段的黄河是最秀美的哩!"尖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朱宇莹自豪地说。

  位于青海省东南部的尖扎县,黄河纵贯南北,境内流程96公里,过境水资源203.9亿立方米。藏语里,尖扎意为"万灵的天堂"。也正是母亲河的浸润,造就了尖扎的灵秀之美,让这里有着高原难得的温润气候。

  东流不息的黄河,赐予了尖扎人民一个温润如玉的城,尖扎人民也像保护母亲一样保护着这条河。

  "早在几年前,我们就开始实行河长制了。"尖扎县水利局副局长姹伊玛介绍说,近年来,尖扎县以河长制为主要抓手,将河流治理与环境卫生整治相结合、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河流的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不断加强。

  卓果吉既是尖扎县马克唐镇镇长,又是黄河在马克唐镇境内的河长,她对该段黄河治理负主要责任,河道整治、打击非法采砂、禁止乱倒垃圾、防止污水排放等和黄河流域环境治理有关的工作,都是她负责的。

  据卓果吉介绍,她还分管5个黄河流经村的村级河长,村级河长每周都会用一天时间组织乡村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和村民志愿者清扫河道垃圾。她本人除去每月2-3次的巡河,也会时不时到河边督查,确保各项河流环境治理工作都能落实到位。

  近年来,尖扎县健全县、乡(镇)、村三级河湖日常管理机制,除去和卓果吉一样的41名乡镇级河湖长,县里还设有县级河湖长7名,村级河湖长71名,每一位河湖长都可以通过手机上安装的"河湖长通APP",进行智能化巡河,将黄河流域环境治理责任到人。

  有效利用河湖长制工作机制,尖扎县紧盯黄河流域尖扎段干流、支流河道治理,科学编制了"一河一档""一河一策"工作实施方案,全力排查整治各项问题,黄河沿岸环境明显好转。

  数据显示,仅今年尖扎县就有4000余名干部群众投身到"保护母亲河,共建美好家园"整治活动中。"最忙的是每年夏天的汛期。"姹伊玛说,汛期黄河水流量大,常常有上游垃圾随水漂下来,这就需要动员大家一起进行大规模的河道垃圾清理。

  黄河是大家的母亲河,保护好她也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尖扎县每位河长还肩负着宣传水污染防治的任务,通过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的宣传,黄河沿岸居民从把自家院子打扫干净做起,自觉保护母亲河。

  "现在,我们的每个孩子都知道一定要保护好黄河。"朱宇莹说,保护母亲河早已深入到每一个尖扎人的心里。

  人人都怀着对母亲般的敬重,爱护着赐予他们一切的黄河。今天的尖扎,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代表作三:

  大河滔滔 齐鲁展欢颜

  全长5464公里,从源头到入海,一泻千里,几千年来在人们印象中黄河似乎亘古不变。然而,时间的刻度来到二十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黄河断流频繁出现,1997年断流时间长达226天。每一位中国人都无法承受黄河变成内陆河带来的内心伤痛。

  11月下旬,甘肃日报甘肃新媒体集团沿黄跨省全媒体采访组来到齐鲁大地,探寻这片亲身体验了黄河断流切肤之痛的大地上发生的变化,感受当地干部群众力保黄河入大海的努力和决心。

  "壮士断腕"梁山泊

  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妇孺皆知,梁山泊更是书中一个标志性的地方,这个梁山泊,即今天的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东平湖。

  在渐暗的天色中,采访组来到东平湖,眼前浩渺的湖面波澜不惊,大片大片的芦苇在风中作响,很多渔船都靠岸归家,偶尔有渔民在船边收拾东西。这片水域,曾位列上古九泽,后来被称为蓼儿洼、大野泽、巨野泽,宋代名为梁山泊,号称"八百里水泊"。清代咸丰年间,梁山泊更名为东平湖,原因或许全在于黄河。

  黄河流入山东省,也进入了华北平原,水流渐缓,泥沙不断淤积,形成"二级悬河"。与河道整体高于地面的"一级悬河"相比,这里的黄河槽高、滩低、堤根洼,堤外更低。山东境内628公里长的黄河,最宽处可达20公里,最窄处仅275米,河道平均高于两岸地面4至6米,设防水位高出两岸地面8至12米。出险时,水流从较高处的主河槽决口,直冲地势较低的大堤,河水横向流动,即形成横河,或斜河、滚河,威胁大堤安全。

  东平湖是黄河天然的蓄滞洪区,也是黄河下游最大的蓄滞洪区和平原大型水库。梁山好汉阮小二等阮家兄弟,是人们知道的最早的"库区"居民。在"二级悬河"的威胁之下,历史上这里曾上演过一幕又一幕水来人走、水去人来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岁岁安澜,水来人走、水去人来成为过去,但黄河断流却一度让这颗"明珠"失色。资料显示,在1972—1999年的28年间,有22年黄河出现断流,累计断流89次1091天,其中1997年断流长达226天。断流期间,母亲河奄奄一息,东平湖萎缩严重。"最严重的时候,东平湖像一碗粥。"有人这样形容。

  为了不再让东平湖成为"一碗粥",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工作思路,先后实施了植树造林水质净化、退耕还湿、山体修复、生态修复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扎实开展生态县创建,修复湿地2.4万余亩,全县建成12个国家级和省级生态乡镇,308个省市级生态村。为了确保东平湖水质,先后关停东平湖沿湖607家小淀粉加工企业,76家山石开采企业,3家小型造纸厂,铲除4万亩网围,转移2.9万架网箱,取缔1500余艘抽沙船只,当地居民每年因此减少经济收入达6.4亿元。

  这是一种立足长远的"壮士断腕",也是发展思路的一种转变。如今,东平湖总面积达到627平方公里,常年水面达到209平方公里,平均水深达到2.5米。虽然比不了历史上"八百里水泊",但"明珠"之光却重新焕发出耀目的光彩。

  从小在湖边长大的渔民刘新华说,生态环境比以前好多了,渔民环保意识也增强了,垃圾都扔到一公里外的垃圾站,自己住在景区,每天推窗一望就能看到东平湖秀丽风光,感觉到日子越过越好。

  大河滔滔东入海

  "别让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这是3月22日"世界水日"公益广告的广告词,震撼人心。

  但在现实中,很多人并没有将这种警告放在心上。反而,很多时候,当一条大河奔流千万里归于大海时,会生出类似"水白白流入大海浪费了"的惋惜和感叹。也因此,小水电开发曾一度被一些人当成"一本万利"的投资项目,一些河流上的小水电站一座挨着一座。因为不断截流,大河变成了小河,小河变成了小溪,最后干脆断流。

  水资源开发利用真的可以有多少用多少,河水流入大海真的是一种浪费吗?我们的母亲河便是最现实的教材。

  作为我国第二大河的黄河,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35亿立方米,不到长江的7%,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8%,却养活了全国人口的30.3%,创造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6.5%。对应的,是黄河的过度开发,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一般流域40%的生态警戒线。因此,当上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断流频繁发生时,山东生态系统响起了警报。

  在山东,黄河是沿河两岸重要供水水源,引黄供水量达到了全省总供水量的30%以上。断流时,不仅给两岸带来"水荒",还让泥沙淤积抬高了主河槽,严重威胁堤防安全。同时,受多方因素影响,"泉城"济南最著名的趵突泉,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陷入季节性停喷的窘境,至2001年更是创下了停喷890天的历史纪录。

  "泉城"无泉!

  母亲河变成内陆河!

  这是多么严重的后果,这是多么严重的文化割裂。谁能够承担这样的历史之责,又如何面对子孙后代的质问?

  "那时候,我们的心情就一个字——苦。"提起黄河断流,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河务局办公室调研员周晓黎这样说。

  黄河断流的不断加剧,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1998年12月,国家授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调度管理黄河水量。其中,保障黄河河道基本生态水量,维护黄河河流健康生命,成为山东河务局的一项重要职责。

  "地处黄河下游,工作力争上游。"这是山东省委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时提出的要求。自1999年3月黄河实施水量统一调度以来,作为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派出的"守河人",山东河务局的广大干部群众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干的。

  20年来,他们不断探索、创新,综合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工程等措施,不断强化水资源调度管理,建立起了以《黄河水量调度条例》为基础的法律制度体系,形成了以国家《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和《山东省境内黄河及所属支流水量分配暨黄河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为基础的水量分配机制,以及年计划、月旬方案和实时调度指令为基本管理措施的调度管理方式,上下游、左右岸形成了良性用水秩序。

  20年来,按照"管控总量、调整结构、提高效率、保障生态"的工作思路,他们实施精准调度、精细调度,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先后实行了订单供水制度、水量调度通知单制度、取水许可制度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开展引黄灌区用水规律和用水效率研究、数字水调建设,不仅有效保障了沿途生活生产用水,还实现了黄河干流连续16年无预警、20年不断流。

  在此期间,他们连续14年组织实施了19次黄河下游调水调沙,连续8年实施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现行流路生态补水和备用流路生态补水,累计补水3.8亿立方米;适时组织实施了引黄入冀补淀、引黄济津以及引黄保泉、南四湖生态补水、滨州重盐碱区域生态修复补水,打造了泉城济南、江北水城聊城、滨州四环五海、生态东营等一大批城市生态区。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20年来,黄河年均入海水量由1998年的106亿立方米增长到2018年的330多亿立方米。

  "负重"之下保生态,大河滔滔重入海,这是一种倒逼,更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树立和践行。

  母亲乳汁哺湿地

  水,是生命之源。

  在母亲河甘甜乳汁的哺育下,黄河三角洲拥有我国暖温带最广阔、最完整的原生湿地生态系统,是国际珍稀濒危涉禽、游禽类候鸟迁徙地,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度敏感区域,也是我国主要江河河口中最具重大保护价值的生态区域之一。

  但黄河断流,引起了黄河三角洲海岸大面积蚀退,土地沙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近海水域鱼类资源衰减,生态系统、生物种群和遗传基因多样性面临着遗失的危险。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进一步加快保护和修复黄河三角洲的步伐,制定公布了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明确了湿地保护与修复的范围、措施,开了全国自然保护区详规编制先河。同时,颁布实施《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依法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

  在实践中,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则在精准和精细上下功夫。一方面,根据黄河生态补水工作促进淡水湿地恢复,使黄河口湿地水系实现了大小循环和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持。另一方向,先后投资2.35亿元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等一系列生态修复项目,开展以互花米草治理、盐地碱蓬和海草床恢复为主要内容的潮间带湿地恢复研究,探索湿地综合治理和修复措施。

  如今,自然保护区已初步形成了潮间带湿地生态恢复模式,修复湿地35万亩,湿地恢复区的明水面积由15%增加到60%。

  在保护区工作了26年的高级工程师朱书玉,目睹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的萎缩与重生,如今仍把精力投入到湿地保护与恢复之中,通过研究、构建复杂的鸟类生态环境以及建立鸟类繁殖岛、人工巢、鸟类补食区等措施,加强对保护区野生动物多样性的保护。目前,每年在那里越冬、繁殖、栖息的鸟类,从刚开始的187种增加到目前的368种600余万只,其中珍稀濒危鸟类众多,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丹顶鹤、东方白鹳等1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灰鹤、大天鹅等51种。

  同时,随着黄河再入海,湿地其他物种也在增加。其中,自然保护区内拥有种子植物685种,野生种子植物达116种;鱼类193种,其中淡水鱼108种,海洋鱼类85种;甲壳动物148种,软体动物108种;昆虫调查鉴定512种,其中99种为山东省新记录。

  在落日的余晖下,水面上波光粼粼,大批的鸟儿们或特立独行,或成群结伴栖息,嬉戏,翱翔天空,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我们的内心被深深震撼了。黄河入海口,面对着标识的"黄河入海,我们回家"几个大字,采访组感慨万千……

  以历史担当 反哺母亲河(记者手记)

  从源头到入海口,黄河流经9个省区,以前仅在自己所在的省区行政范围内"管中窥豹"般地去了解、认知黄河,总感觉有关黄河的很多事离自己很远。但当采访组从源头走到入海口,体味沿途遇到的欣喜或担忧时,才发现自己与母亲河之间的血脉联系的情感那么浓烈,以前从"纸上"得来的关注多么浅薄。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母亲河的生命健康与我们每一位母亲的生命健康同样重要。老话说一个人最后悔的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在"。数千年来,黄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如今生命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却仍在负重前行。守护母亲河、建设幸福河,需要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怀着最炽热的情感去关心、守护、反哺,这是应尽的义务,也是该有的历史担当。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434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