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更好地履行新时代新华社的职责使命

2020-10-14 15:52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更好地履行新时代新华社的职责使命 

  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四力"要求对整个宣传思想战线都是适用的,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增强"四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战线队伍建设提出的总要求,寄托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宣传思想工作者的殷切期望。根据中宣部统一部署,全国宣传思想战线正在深入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我们要充分认识增强"四力"的重大意义,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抓好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推动新华社干部人才队伍不断强起来,更好地履行党中央赋予我们的职责使?命。

  一、深刻认识增强"四力"的时代意义和丰富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战线队伍建设,多次作出深刻论述、提出明确要求,集中体现为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要求系统全面、指向明确,意蕴深厚、内涵丰富,涵盖了宣传思想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政治素质、理论素养、业务能力、工作作风,凝结着党中央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高标准和严要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华社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主力军主渠道主阵地,我们这支队伍应当在全国新闻界具备最高水准。深入贯彻落实"四力"要求,加强新华社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开创全社工作新局面,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增强"四力",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在眼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即将开启,我们从未如此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也要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国内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度调整,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进道路上面临不少"娄山关""腊子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声音,伟大的斗争需要伟大的力量。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为实现党中央确定的奋斗目标凝聚起无往而不胜的磅礴力量,是新时代新华社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主力军作用,如何适应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情况、更有效地传播中国立场中国观点中国声音,如何适应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传播格局新变化、更广泛地占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阵地,是新时代对我们提出的重大课题。回答好这些重大课题,就要深入到新时代的壮阔进程中,用脚力丈量时代大地,用眼力观察时代发展,用脑力把握时代脉搏,用笔力书写时代精神,画出最大同心圆,唱响时代最强音,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二)增强"四力",是履行职责使命的坚强保证

  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现在,宣传思想战线进入了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面对的环境、条件、对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改进创新宣传思想工作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履行好职责使命,需要新华社干部有很强的把握正确方向导向的能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能力、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的能力、加强网上舆论宣传和斗争的能力、处理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能力,这些都离不开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锻炼和提高。要通过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切实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大变局中守住"正道",在大发展中开创"新局",谱写好新时代新华社新篇章。

  (三)增强"四力",是加强队伍建设的根本途径

  长期以来,新华社队伍文旗随战鼓、以笔做刀枪,用手中的笔和镜头描绘时代画卷、记录历史进程,一纸文章传天下,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为共同目标勇往直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华社既承担光荣使命,也面临艰巨任务,这对我们这支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与新形势新任务相比,我社队伍建设还存在不适应的地方。做好党的新闻工作,关键在人。队伍强起来,新华社工作才能强起来。解决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靠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通过增强"四力",全面提高政治素质、提升理论素养、增强业务本领、转变工作作风,更好地跟上新时代、适应新变化、符合新要求,打造让党中央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一流队伍。

  二、增强脚力,投身社会实践的"大熔炉"

  脚力,顾名思义是迈开双脚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朴素的话语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唯物史观在新闻工作中的集中体现。眼力、脑力、笔力,归根到底要从脚力中得来。只有锤炼过硬的脚力,行千山万水,走千村万寨,入千家万户,吃千辛万苦,新闻工作才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才有深厚的人民情怀,才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才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也才有鼓舞人、感召人、塑造人的蓬勃力量。

  (一)增强脚力,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生动体现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是第一性的;新闻工作是人的精神活动,是对实践的反映,是第二性的。新闻工作的全部灵感和素材,都蕴含在社会实践中。因此,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新闻工作者加强调查研究提出要求,强调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近年来,新华社党组深入推进扎根工程,推动广大采编人员弘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优良传统,队伍作风有了很大转变,推出了一大批报道力作。比如,西藏分社记者去年远赴离拉萨2000多公里、每年大雪封山时间长达半年的阿里地区札达县楚鲁松杰乡采访,敏锐捕捉到当地群众四代住房的变化这一鲜活案例,采写了《中国边陲巨变的缩微影像》,反映党的民族政策给西藏带来的巨大变迁,取得良好反响。要进一步弘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优良传统,到广阔天地中去感知时代变迁的步伐、捕捉社会进步的浪花、采集思想智慧的矿藏、汲取精神力量的养分,努力奉献出充满时代力量、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

  (二)增强脚力,是以人民为中心工作导向的重要内涵

  人民是社会运动的主体,也是新闻报道的主角。党的新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是把人民群众的实践成果挖掘出来、传播开去,用以引导人民、鼓舞人民,从而实现人民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要求新闻工作者迈开脚步,深入田间地头、车间厂矿、街巷里弄、军营兵站,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摸爬滚打,挖掘人民群众的鲜活故事,反映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讴歌人民群众的英雄事迹,把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无穷伟力激发出来。新华社历史上的名篇,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夜宿车马店》《驯水记》《沂蒙山书简》,都是记者深入采访得来的。今天,新闻工作的条件和手段有了很大变化,但任何先进的技术手段都不能取代深入采访调研。仅仅从冰冷的屏幕上浏览信息,无法感受与群众紧握双手时的温度;仅仅在机械的键盘上敲击字符,无法表达群众发自肺腑的呼声。在采访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先进事迹的过程中,新华社记者历时数月,积累了40万字的采访笔记。记者感到,接触的人越多,越看到黄大年不同的侧面;问的问题越细,越感受到他强烈的棱角;越是有新的发现,越停不下追寻的脚步。为报道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新华社记者三次上坝,通过与基层干部职工的深入访谈,挖掘到一些独家的生动细节,使作品有温度、有感情。全社采编人员要始终同人民在一起,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感动着人民的感动,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三)增强脚力,是新闻工作队伍成长的必由之路

  一粒种子,植入泥土才能生根发芽;一名新闻工作者,深入人民才能锻炼成长。增强脚力的过程,就是新闻工作者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升华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只有在社会"大课堂"中经风雨、见世面,在实践"大熔炉"里经磨砺、受锤炼,新闻工作者才能洗尽铅华、褪尽浮尘,在思想上、政治上、业务上、作风上成熟起来。遍观中国新闻史上的名家,无不是从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开始成长的。范长江还是青年时,历时10个月艰苦跋涉,行程数千公里,足迹遍及川、陕、青、甘、蒙等地区,乘羊皮筏子,过雪山冰滩,察风土人情,写出了中国新闻史上的名作《中国的西北角》。新华社老社长穆青成为当代中国新闻大家的背后,是七访兰考、八下扶沟、四赴宁陵、十进辉县、两上红旗渠……他说:"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我们记者赖以成长的沃土,要做一个有成就的记者,必须熟悉我们的国情和民情,必须熟悉我们的历史、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政策,必须懂得基层社会、基层工作是怎么回事"。没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不懈追求,就不可能成就他们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卓越地位。今天,新闻工作者的成长,仍然离不开实践的锤炼。在采写《中国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过程中,新华社记者深入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访谈的贫困家庭和人物成百上千。记者感到收获良多,在采访手记中写道:"于我们,可谓是上了一堂国情教育课、精神洗礼课、责任担当课。其间的收获和意义,远远超过一篇重点报道、一篇被评为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稿子。"新华社采编人员要深入基层实践和重大斗争一线,敢于到最边远、最困难、最危险的地方去,培养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和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在实践中成长为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三、增强眼力,练就洞察世事的"基本功"

  眼力,就是新闻工作者的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判断能力,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基本功。面对社会发展的万千气象,新闻工作者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洞察本质,从众说纷纭的争议中明辨是非,从快速变化的实际中把握规律,使新闻工作始终顺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进程、推动时代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练就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火眼金睛"。

  (一)增强眼力,要培养全面辩证的思维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基本理论,是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的科学方法。新闻工作所面对的客观世界是复杂的有机体,其复杂性就在于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这些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要想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展现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就需要对事物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分析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好在实际工作中把握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内因和外因、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运动地而不是静止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防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西方新闻观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整体真实原则,认为新闻报道不但要确保个体真实,还要确保所反映的事物的整体面貌也是真实的。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社会主流是进步向上的,但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果只看到阴暗和负面,看不到光明和正面,虽然反映的个别事情可能是真实发生的,但从整体上看是不真实的。正如列宁在《统计学和社会学》一文中指出:"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要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社会运动和事物发展,从诸多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从矛盾的诸多方面中抓住主要方面,把握好主流与支流、整体真实与个体真实的关系,向受众全面呈现事物的本来面貌。

  (二)增强眼力,要提高把握大局的能力

  增强眼力,关键是要增强把握大局大势的能力,做到站得高、看得远。"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新华社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全局一盘棋"的意识,自觉把新华社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把握、来掂量。看一个干部政治上是不是成熟,关键就是看把握大局的能力,看是不是善于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讲大局,这就是最重要的大局。我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步伐坚定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不可阻挡。讲大势,这就是最根本的大势。所有新闻报道都要立足这个大局、把握这个大势,着力营造团结奋进的主流舆论氛围,着力汇聚攻坚克难的强大意志力量,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三)增强眼力,要学会比较辨别的方法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决定了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不可能是单向度、直线式的,而是需要在比较和辨别中不断深化。这也是新闻工作的基本方法。"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面对复杂事物,新闻工作者要学会比较辨别,从真假交织的信息中剥离出真实信息,从鱼龙混杂的现象中发现事物本质,既要见人之所见,更要察人所未察。毛泽东同志指出:"真理是跟谬误相比较,并且同它作斗争发展起来的。美是跟丑相比较,并且同它作斗争发展起来的。""没有同这些反面的东西作过斗争,你那个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不巩固的。"他在1958年11月同胡乔木、吴冷西同志谈话时说:"记者要善于比较。唐朝有一个太守,他问官司,先去了解原告被告周围的人和周围的情况,然后再审原告被告。这叫作‘勾推法’。这就是比较,同周围的环境比较。记者要善于运用这种方法。"一桩新闻的价值大小,要在同其他新闻的比较中才能判定。一件事情的是非曲直,要通过对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才能辨明。埃德加·斯诺初到中国时,不断听到丑化和污蔑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传闻。他通过长期观察和辨析,认为这些谎言根本说不通:"谁能相信,只对抢劫和杀人有兴趣的一些土匪,能够对抗南京的全部军队达十年之久?"经过深入采访,斯诺写出了《红星照耀中国》,向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英雄事迹。《半月谈》去年刊发舆论监督报道《来督导督查的人比抓落实的还多》,反映督查检查过多过滥、基层不堪重负的问题,引发强烈反响,受到中央重视。这篇报道的线索,就来自于记者同基层干部的交谈,体现了记者较强的分析辨别能力和新闻敏感。作为新华社采编人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辨别事情的是与非、利与弊、重与轻、急与缓。特别是对存在争议的问题,要倾听各方观点,在交换、比较、反复中不断深化认识,进而作出正确判断、得出正确结论。

  四、增强脑力,把准思想行动的"指南针"

  脑力,是新闻工作者思想水平、政治水平、理论水平的集中体现,在"四力"中居于统领地位。新闻工作就是政治工作,大事小情都要讲政治。要培养政治家的站位、哲学家的思辨、科学家的缜密,观察分析局势要把握政治因素,筹划推动工作要落实政治要求,处理解决问题要防范政治风险,真正把政治家办报方针落到实处。

  (一)新闻工作者必须有坚定的党性原则

  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毛泽东同志强调"务使我们的宣传增强党性"。邓小平同志指出:"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讲,宣传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是党性原则的鲜明体现。当前,新闻工作面临不少复杂情况,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杂音噪音不时出现,争夺人心的斗争从未止息。形势越是复杂,越要把牢党性原则这个"定海神针",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到立场坚定,在干扰诱惑面前做到眼明心亮。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旗帜鲜明地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对错误思想、错误观点要敢于发声、敢于亮剑,澄清是非、以正视听。要深入实际了解世情国情党情,通过对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的切身感受,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思想感情的真实触摸,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升"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筑牢履职尽责的思想政治根基。

  (二)新闻工作者必须有较高的理论素养

  理论上清醒是行动上自觉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党要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作为全党团结前进的精神旗帜,作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灵魂。新华社承担着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重大职责,要想把党的主张宣传好,首先要把党的主张学习好。不熟悉党的理论,不熟悉党的大政方针,宣传起来、解读起来必然不得要领,"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要坚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克服政治理论学习浅尝辄止的毛病,着力做到学懂弄通做实。

  (三)新闻工作者必须有过硬的政治能力

  新闻工作者的所有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能力就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就是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新华社干部不但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度的政治觉悟,还必须锻造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能力。新华社报道在国内外有巨大影响,每一篇稿件、每一张照片、每一段视频都可能被广泛传播,形成舆论关注的热点。对于新华社来讲,没有脱离业务的政治,也没有脱离政治的业务,要切实提高从政治上把方向、抓报道、管阵地的能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组织策划、采访写作、编辑加工、发布传播等各环节都要从政治上来把握、来考量,防止把政治性很强的问题当作一般性问题来看待,坚决克服单纯业务观点。要提高在复杂局势下正确驾驭新闻报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坚持稳中求进、稳字当头,坚持以我为主、于我有利,坚持导向第一、安全第一,做到既懂讲政治、又会讲政?治。

  五、增强笔力,锻造履职本领的"金刚钻"

  笔力,从字面上看是下笔成文、妙笔生花的能力。我理解,笔力实质上体现的是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理想情怀、知识水平、文化修养和专业功底,正所谓"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新闻工作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几把刷子是干不了的,没有好把式、真功夫是干不出漂亮活的。笔力,就是新闻工作者履职本领的集中体现。脚力、眼力、脑力,最终都反映在笔力上。要练就非凡笔力,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综合履职能力,更好地成为新闻工作的行家里手。

  (一)增强笔力,要贴近人民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新闻工作做的是人的工作,要把人民群众爱不爱听、爱不爱看,作为根本标准。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土地革命时期,我们党动员广大农民的口号就是"打土豪,分田地","打土豪"宣传了党的政治主张,"分田地"扣住了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利益,起到了广泛的宣传鼓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是运用群众语言的大师,他说的"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张蓝图干到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等等,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党的政策主张,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话语。这些都充分说明,增强笔力,关键在于贴近人民群众。脱离了人民群众,再有文采也写不出精气神。新华社去年播发的《从"一宿饥""千年穷"到"万年饱"——吕梁山腹地的山乡夜话》,之所以取得良好反响,就是因为记者深入村民家中,白天田间地头,晚上锅台灶头,挖掘出不少生动细节和鲜活话语,使稿件具有较强的贴近性和感染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关心什么、需要什么,新闻报道就要聚焦什么、提供什么。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把党的主张同基层实际结合起来,把中央政策同人民切身利益结合起来,更加有效地回应群众关切。要善于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说家常话,讲贴心话,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二)增强笔力,要把握好时度效

  笔力体现新闻工作的方法和艺术。增强笔力,就要准确把握新闻工作规律,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把握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时度效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管是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还是突发事件报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都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时度效是统一的有机整体,时就是时机、节奏,度就是力度、分寸,效就是效果、实效,其核心要义是遵从规律、精准传播、因事而为、讲求效果。毛泽东同志说:"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新闻的快慢问题也是这样。有的消息,我们就不是快登慢登的问题,而是干脆不登。"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新闻工作时说:"正确与否要考虑到时间、地点、条件等因素来判断。" 一条新闻报不报,什么时候报,通过什么形式报,以多大力度报,怎么报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都需要我们认真揣摩、反复掂量。该快的要第一时间发布,该慢的要三思而后行,该造势的要浓墨重彩,该淡化的要低调处理,是局部问题的不要渲染成全局问题,是个别现象的不要给人造成错误的整体印象,确保我们的报道符合中央精神、符合社会实际、符合客观规律,努力达到最佳的社会政治效果。

  (三)增强笔力,要坚持守正创新

  宣传思想战线进入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这是我们在新形势下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认识基点和实践前提。现在,文化形态、媒介生态、传播样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每天都面对大量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要想在这场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占据主动、赢得主导,就要切实践行守正创新。守正,就要把握好"两个巩固"根本任务,着眼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使我们的报道承载起时代变迁、承载起人民期待、承载起主流思想文化。创新,就要始终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敢于打破不适应发展的条条框框,在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不断超越中把全社工作推向前进。当前,守正创新的重大任务是适应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发展趋势,广泛占领互联网舆论阵地。要坚持内容创新为本,加强传播手段创新,推动技术建设与内容建设深度融合,进军网上、深入网上、占领网上,让网上的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六、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应当把握的几个问题

  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是我们必须抓紧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是长期性、系统性工程。要充分认识教育实践工作的重大意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好教育实践工作,守正笃实、推陈出新,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推动教育实践工作扎实深入开展。

  一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首要任务是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丰富内涵、核心要义,推动学习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地学习总书记重要思想,及时跟进学、全面系统学、深入持久学,特别要加强对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重要思想的学习,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职责使命、实践要求。要加强改进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完善常态化机制,丰富学习内容和形式,多开展调研式、研讨式学习,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积极运用新的学习方式,用好"学习强国"等平台,组织一线干部职工全员在线学习、在线交流,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是强化政治建设统领作用。

  做好新华社工作,讲政治是第一位的。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要把政治建设贯穿始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牢记"五个必须",杜绝"七个有之",确保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对党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要强化政治能力训练,把讲政治的要求落细落小落实,形成可操作、可检查的具体措施,体现到各个岗位、各个环节,把政治建设落到实处。

  三是着力突出实践要求。

  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基础是教育,关键是实践。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增强"四力"与新华社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干部职工在实践中提升觉悟、磨砺意志、转变作风。今年,我们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是贯穿全年的工作主线,还将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澳门回归20周年、新疆和平解放70周年、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活动。要把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同组织好这些重大活动的报道结合起来,推动采编人员在重大报道实践中增强"四力",用增强"四力"的成效提升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四是创新教育实践内容方式。

  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采取有针对性的工作举措。要全面深入了解干部人才队伍的思想状况、精神状态、履职情况,在此基础上完善具体措施,使教育实践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要丰富拓展教育实践方法,多开展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教育,灵活运用实践锻炼、模拟演练、现场教学等方式,调动干部职工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既当学员、也当教员,成为教育实践工作的主角。要在落实统一部署基础上,突出分类指导,体现精准化、差异化要求,结合不同单位实际开展教育实践工作,坚持什么办法管用就采取什么办法,切实增强工作实效。

  五是完善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

  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是长期任务,要坚持在"长"和"常"上下功夫,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真正做到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要抓好统筹协调,把教育实践工作同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同干部培训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强常态化设计安排,围绕教育实践工作的重点任务,多设计一些主题鲜明、内容鲜活、形式多样的活动,使教育实践工作有抓手、可落地,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要做好成果转化,及时发现和总结教育实践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为工作机制,把教育实践工作的成果延伸到日常工作中,推动教育实践工作不断走向深入。

  六是发挥领导干部表率作用。

  教育实践工作成效如何,关键看领导干部抓得紧不紧,能不能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各级领导干部一方面要加强对教育实践工作的组织领导,始终把教育实践工作抓在手上,主要负责人要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领导班子成员要履行"一岗双责",重大工作亲自上手,关键时刻靠前指挥,推动教育实践工作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要发挥"带头人""领头雁"作用,带头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带头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带头推动改革发展,带头狠抓工作落实,形成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的示范效应,引领全体干部职工投身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

  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生逢这个伟大时代,有幸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既是无上荣光,也是沉甸甸的责任。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忠实履行党中央"喉舌""耳目"职责,做人民奋斗的记录者、国家发展的推动者、民族复兴的建设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再创新的辉煌!(作者是新华社党组书记、社长)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439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