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把握“系统性问题的典型呈现” ——对党报舆论监督报道的思考

2020-10-21 16:05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把握“系统性问题的典型呈现” ——对党报舆论监督报道的思考
 

  2018年,大众日报先后三次组织记者同时暗访全省17地市政务中心、不动产登记中心,推出《17路记者暗访17市政务中心》《门好进了,脸好看了,关键还要事办好》《不动产登记,离"一次办好、五日完成"还有多远》等重头报道,拉开新一轮舆论监督报道的大幕。这组报道在大众报业集团所属网端微点击量达到1.8亿次,全网1382家媒体进行转发,得到李克强总理批示肯定和中宣部新闻阅评、山东省委主要领导表扬。随后,大众日报"挺直腰板上",全媒全员参与,持续推进舆论监督报道提升、深化,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党的立场,群众的报纸"这一原则。

  舆论监督报道,是党报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体现。如何提高报道水平、实现时度效统一,在互联网环境下是一个重要问题。笔者结合大众日报舆论监督部实践认为,要做好这一工作,关键是把握住"系统性问题的典型呈现"。

  全媒全员"挺直腰板上"

  从去年开始,大众日报落实山东省委要求,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对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省委要求不积极、不到位,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不闻不问、不担当不作为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坚决予以曝光,迅速推出了一批重磅舆论监督报道,发挥出新闻舆论监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传导压力、推动改革的作用,做出了影响力。

  今年以来,大众日报再次作出部署:"全员参与舆论监督",一大批"跑口"记者潜入"深海",在日常釆访中"留心"发现选题,舆论监督报道力度、强度、频次日趋稳定,尤其是聚焦改善营商环境政策落实、民生实事中的具体问题,以有力的舆论监督推动了问题解决。

  大众日报舆论监督部积极参与到这一报道中。2018年2月22日,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召开,对于"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现象的反思引发热议,许多网友吐槽山东道路限速问题,但会后一段时期内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7月14日,记者根据读者反映线索,对潍高线道路限速进行调查,写成报道《短短一条路,为何限速忽高忽低?》,反映"20多分钟限速值切换了7次"等突出问题,引发社会关注,得到省领导重视。省主管部门积极行动,全省道路限速问题得到有效治理、规范。

  报道影响力来源于对问题的精准把握,在于对难点、痛点、堵点的聚焦。2018年10月18日刊发的《3.3公里省道连接线卡在哪儿》反映出一个重要问题:两省的省道先后建成,如何互联互通?记者调查表明:连接线虽短,却涉及19个审批程序,所以耗时几年进展缓慢。报道发表后,引起省主管部门关注,截至今年3月,省里主管部门不仅推动这一项目进展,还对全省省际省道"断头路"全面梳理,区分情况,做好解决方案或预案,并建立了跨省协调机制。

  企业开办业务,在"一次办好"改革后得到提速,但企业注销难一直没有解决。2018年11月27日刊发的《企业注销为何仍需"多头跑"》是记者现场调查后完成的报道。随后,记者又对省直相关部门进行釆访,完成内参报道,揭示问题成因和解决途径,得到省领导批示,省政府办公厅对这一问题召开了专题协调会。2019年3月19日,省市场监管局等9部门印发了《推进企业注销便利化建设企业注销"一网通办"系统实施方案》;4月10日,企业注销"一网通"系统正式上线,山东省实现企业注销"一网"服务。

  有些深层次的问题的反映,来自对群众需求的了解和理解。比如,尽管互联网应用广泛,但群众办事习惯先打电话咨询,而许多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却没公布咨询电话,办事的企业和群众就不得不找门路。记者对政府网站逐一进行梳理,完成《一些地方部门咨询电话"隐身"》。报道刊发后引发社会热议、领导重视,省政府办公厅当天下发通知,要求相关部门限期整改。记者随后跟踪报道,这一问题很快得到彻底解决。

  这一轮舆论监督报道对报道定位、报道能力和报道规范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围绕这些要求,大众日报舆论监督部严格坚持釆访"面对面"原则、对事实进行多角度核实、对报道定位准确性多重质证、对报道选题广泛搜求,探索了把握"系统性问题典型呈现"的报道思路,取得良好效果。

  着眼"系统性问题"

  新闻是报道事实的,各类变化构成了报道的"事实"。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但各类变化之间关系并不相同,对于确切联系的把握,形成对变化的系统性认识,是提高监督报道质量的重要抓手。

  "履霜,坚冰至。"意思是已然发现"凝霜",便知随后必然"结冰",这一认识反映了季节变换的规律,"寒霜"与"坚冰"的递进构成了冬天来临的过程。

  心理学有个名词"冰山理论"。最初这是一种隐喻,表示"意识"只是"冰山尖角",水面之下有更为巨大的"潜意识"山体,两者之间存在复杂的联系。后来这一认知模式广泛应用于文学、经济学等领域,有的用来提升文学作品的表现力,有的用来表明某一领域的真实问题所在。冰山尖角与水面之下的冰山山体,构成了冰山景象。

  尽管万物相连,但有的关系与上述两者不同。比如,"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这同样是一条格言。但这类变化不是确定的,是根据经验得出的概率性的联系。而且,现在已经证明,"月晕"一说不实,"础润"可能仅仅表示空气湿度大,未必一定下雨。如果说以上变化都很普通,设想一下"行星撞地球"如何?就目前人类认识,这有可能发生但是属于极小概率事件。

  舆论监督报道针对的是"问题",理论上,可以通过对特定环境下所有问题进行报道以取得"客观"的效果;但在实践中是荒谬的:因为实践是有局限的,"舌灿莲花千万言,落到纸上只一篇"。

  所以,舆论监督报道需要在"时度效"原则下进行,选择包含确定逻辑关系的事实即系统性问题是重要选项,这是能定性、被认同、能解决的问题。还有一些变化有概率因素,需要审慎对待。生拉硬扯、胡乱定性,往往引发舆情。

  所谓的把握系统性问题,包含两层意义:一是要从联系中认识问题,在整体框架下把握报道原则和报道事实,不能就事论事;二是要从变化中认识问题,不要思维僵化。

  从实践层面看,把握系统性问题,需要着眼于政策、现实与舆情的结合。比如,山东省正在进行的"一次办好"改革,整体顺利推进,但不担当、不作为现象也很突出。如果简单化思考,这些现象都可以上纲上线。但是,"一次办好"在本质上是在互联网条件下对行政许可制度的再造,必然会导致部分单位或同志不熟悉方法、不适应改变甚至出现抵触情绪。从这一认识出发,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各类现象的实质,形成的报道更具建设性。

  抓住真问题

  舆论监督报道的目标,是揭示矛盾、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是先导。但有些报道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引发"现在记者水平下降了"之类的说法。为什么会这样呢?

  除了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局限,一个原因是"问题意识"不够精准。假设我们的社会生活是一片冰海,触目所及是浮冰和冰山。尽管两者都是从冰川上剥落形成,浮在水面的尖角很相似,但本质截然不同。如果分不清这两类问题,报道效果差别很大。要把握好,就要分清哪一个是处在紧密联系、形成因果关系或者逻辑顺序的系统中。

  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对"舆论监督"的理解出现偏差。

  "舆论监督"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是1987年的党的十三大报告,表述为:"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反对官僚主义,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十五大报告表述为:"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从此,舆论监督成为与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结合的一种形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

  根据这一要求,在具体工作中,舆论监督的作用需要聚焦,以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中心工作落实,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但在现实中,不论是实践者还是一些理论研究者的认识都有所偏颇。有的是从媒体着眼的,认为"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介代表公众对权力运作尤其是政治权力和市场权力滥用导致的腐败进行的监督"。换言之,将舆论监督定位为对权力运作的广泛监督,这导致"问题意识"的泛化。聚焦不准,很难抓住真问题。

  要发现真问题,既需要新闻敏感,发现问题的典型表现;还需要把握问题背后的系统性原因。要做到这一点,除了需要具备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还需要对党和政府的战略目标、工作重点有透彻的了解,对报道领域的专业内容有系统化的知识,对百姓疾苦有真切的体验,对敏感问题有精准的拿捏。今年3月份大众日报舆论监督部组织记者调研基层减负、政务信息化情况。对于"一直在减负,为何加班仍是常态"问题,调查发现"放权"导致"增负":应急性工作成了常规工作,权力下放了,办业务的人没来;对于政务中心的调研发现:人们印象中似乎"一次办好"已经进展很大,其实很多基础工作还没有做,这在部门专网仍很普遍,很多办事信息需要"二次录入"。报道《"二次录入"阻碍"一网通办"》就揭示了信息孤岛这个真问题。

  (李鹏飞:大众日报舆论监督部主任;王红军 赵丰:大众日报舆论监督部记者)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4557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