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饭店村”的职业种田人

2020-10-23 16:20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饭店村”的职业种田人
——永济市栲栳镇田村种粮大户王林写真
 

  如果以长年生活在农村、靠农业收入为支柱、从种到收全过程参与生产做标准来定义农民的话,王林毫无疑问是目前他们村唯一的农民了。

  这里是永济市栲栳镇的田村,一个远近闻名的"饭店村",餐饮业早些年就成为全村的主导产业。

  在这样一个"户户开饭店、人人搞餐饮"的"三产村"里当农民,往好听说是特立独行或固守本分,往难听说,那不是"憨憨逮住一套法"嘛!

  田村如今的2200多亩粮田,王林自己种了一半,年收小麦、玉米超过百万公斤;另一半,从播到收,从种子农药到化肥,也全在王林手里托管着。

  6月4日,满眼金黄的麦收时节,记者在王林的林丰家庭农场里,听他讲述在"饭店村"做职业农民、专业做农民的新时代传奇。

  "打饼子"发家

  永济牛肉饺子远近驰名,田村作为永济牛肉饺子的策源地也渐渐有了名气。就凭这"一碗香",村民们踏着改革开放的步调,走南闯北开东拓西,把牛肉饺子卖疯啦,把钱挣海啦。每年春节大小老板回村过年,房地产商会专门派人派车去接站,银行也会派驻团队进村吸储。

  田村党支部书记王海峰说:"全村80%的人在城里置办了房产,小汽车早已普及,很多家老的小的都还是各开各的车。"

  在这样一个特殊到不再依靠传统农业种植的村庄,土地由谁来耕种?

  今年47岁的王林直言,怎么也想不到会是自己。

  王林初中毕业就辍学,如果不是生活在这个特殊的"饭店村",其人生轨迹可能与其他地方的农民一样:或在土里耕种,或在最有力气最能折腾的年龄到城里打工,运气好的话也能开个店当老板。

  但因为是家里的独子,舍不下父母的王林选择距离田村一公里远近的韩村,摆摊设点打饼子。韩村比田村热闹,又是妻子的娘家村,靠着勤快踏实加手艺,他很快便站稳了脚跟。

  "我去的时候,韩村街上有4家打饼子的,我走的时候,只剩下我一家了,一天能打200斤面!"王林的语气,就像将军才打了一场胜仗。

  打饼子是个辛苦活,每天从凌晨5点忙活到夜里10点,高峰期一天睡两三个小时觉也是常事。但打饼子也确实能挣钱,除补上家里的欠账饥荒,王林又花了30万元新盖了一座宅院。更为重要的是,他手头还有余钱可以再创业。

  弃"饼"返"农"

  当饼子由五角钱一个卖到一块钱一个的时候,打饼子的王林不想再打饼子了。最直接的原因是身体的警告——常年站立,腿疼的老毛病已难以忍受。但帮他下定决心的,是另一个前景更宽广的新"战场"。

  2013年,王林的亲戚种了几十亩地。他问人家:"庄稼现今还能种不?有利可图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王林的心眼活泛了。

  但王林绝对是谨慎的。

  2014年,他拿家里的十几亩土地来试验,饼子摊没有停。2015年,他接手了其他村民七八十亩地,种粮超过百亩,饼子摊也没有停。2016年,王林种地扩张到400亩,饼子摊没敢彻底停,只在农事最忙时歇业了两个月。

  3年的实践,给了王林转型发展的信心,"一年小麦、玉米种两茬,一亩纯收入500多元,这地有种头儿"。

  2017年,他熄灭了炙烤他15年的饼炉,离开韩村,回到田村,种植面积又翻了一番,达到800亩。

  种地的"老板"

  王林宅院隔壁和对面的两个场子里,陈列着他回归农业几年来积攒的全部身家——

  4台联合收割机,3台拖拉机,1台打药机,还有其他叫不上名号的各种小型机械。

  "王林这一摊农机是最全的,就算一些农机经销商也不一定有他这儿的全,啥都有。"王海峰说。

  "这一摊","摊"了王林小二百万块钱。但这些,又是他规模种植赚钱获利的强硬底气和最大仰仗。

  一台联合收割机一天能收割120多亩小麦,一个拖拉机一天能耕种八九十亩土地。农机的充分使用,最大限度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种植效益。

  "我现在种1000多亩地,比原来种三五亩要轻松,亩均效益也更好。"王林说。

  眼前厚厚一摞土地承包合同书,都是王林与田村村民一家家商谈、一户户签订的。翻开合同,三亩两亩、十亩八亩的都有,承包期限最长的10年,最短的3年。

  一千多亩地,一茬小麦加一茬玉米,总产量达一百多万公斤,一年稳稳收入50万多元。这样的收益,哪怕和在外开饭店的村民比,也绝对不输场面。

  唯一的农民

  同样是挣钱,打饼子一人能干两人更好,但连片种地办农场却离不了其他帮手。

  王林的林丰家庭农场常年雇佣着四五个村民,每人一年要开两三万元的工资;农忙时,还需再加一二十人短期帮工,每人每天都有一百多元的工资,还有加班费。

  王林大规模承包土地,直接拉升了村里土地的流转价格。原来村里土地承包价基本上是象征性的一百多块一亩,甚至还有无人"接盘"导致撂荒的。如今,地价已经涨到了500元一亩。

  采访当天,一辆40吨载重的大型重卡拉着满满一车化肥运抵农场,66岁的王新安和其他不少村民正等着将自家订购的化肥拉回家储存。近几年,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都是王林从厂家集中订购,再分发给托管服务户各自储存。家庭农场场地有限,资金沉淀包袱也重,只能采用农场集中采办、农户分头购储,给谁家耕种再交回农场实施作业的方式。

  "人家要的量大,便宜,质量也有保障,我们搭王林的‘顺风车’,一年在农资投入上也能省不少钱。"王新安说,"更重要的是,他这农机还齐全,也有人手,我们从种到收都不用管,一个预约电话就有人过来干活了!"

  田村共有2600亩耕地,除经济作物外还有粮田2200亩。其中,王林直接经营耕种了一半;另一半经营耕种权分散在散户手中,但从播种到采收、从机械到农资,都托管给了林丰家庭农场。说到底,活儿还是王林在干。

  从这个意义上讲,王林,不仅是这个"饭店村"最大的农场主,也是目前唯一的和最专业化、职业化的农民。

  农场主的困惑

  当天恰巧是林丰家庭农场小麦开镰的日子,王林领着记者在地头看联合收割机连片作业,只一两个来回,两台加高围栏的三轮机车便会轮番迎上,从收割机储粮仓接运黄澄澄的麦粒。

  记者注意到,麦地边的支渠并未硬化,渠底因长期干旱到处裂着或大或小的裂口。通村路和田间路,坑洼不平均无硬化。有一处过渠涵洞,更是王林两口子的伤心地。"我们配上一三轮车的农药,走到这儿,咔嚓,翻车了!车还能扶起来,药拾不起来啊,一车一千多呢,哪年都要翻个一两回。"王林的妻子张白洁抱怨说。

  可以理解,作为传统的"饭店村",村民致富不靠农业,对农业配套设施几无要求,农田基本建设欠账严重,这样的重负是一个家庭农场根本无力改变的。而且,田村是典型的"民富村穷",薄弱的村集体经济也承担不起农业设施标准化这副重担。

  "麻搭"还不止这些。

  因为是一家家从村民手中承包的土地,王林耕种起来,不能改变原来的地界,这让他的机械化耕作难达最高效率,更难实现最佳效益。

  "我这1000多亩地,分成大大小小的100多块,去年好几小块地都忘种了。"王林苦笑着说。

  土地集中连片规模耕种是农业现代化的方向也是基础,形式上的连片与实质性的连片之间还有断层,还有待突破。好在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农业主管部门及村镇两级的注意,记者和王林都期待着难题能够早日得解。

  问及家庭农场的未来规划,王林说,远在桂林帮助亲戚从事服装企业管理的儿子每年农忙都会赶回来帮工,这让他很是欣慰,他打心底希望儿子能和他一样从事这个"有前景"的职业。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460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