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王丹鹰

2020-10-26 14:25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获奖作品代表作

    【标题】“改革开放40年·港澳情” 系列报道

    

(改革开放40年·港澳情)香港从未缺席 未来更有信心——专访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 

  中新社香港10月2日电 

  “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深圳讲课的照片,当时讲课的环境比较简单。”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近日在香港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展示了多张自己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旧照。在他说的这张老照片里,一堵白墙前两排桌椅,年轻的梁振英穿着白衬衫,口袋里插了一支红笔,面色从容地念着手中的笔记。在他身旁的桌上是一台旧式幻灯片投影机,地上散落着连接远处插座的电线。

  拿着讲义在罗湖排队过关的年轻人 

  在拍摄这张照片的几年前,主修测量专业的梁振英从英国大学毕业后回到香港发展。随后机缘巧合,1978年,包括梁振英在内的二、三十名专业人士,响应国家改革开放的决定,赴深圳分享香港发展的经验。这一年,他才24岁,每月利用部分周末假期到深圳义教,“当时我是一口答应(邀请),应该是当中最年轻的一个。”

  1979年,梁振英与香港一些来自法律、会计、工程等界别的专业人士在廖瑶珠律师牵头下,组成了“促进现代化专业人士协会”,进一步为国家改革开放出谋划策,希望能起带头作用。

  “我们抱定的是一份对国家热爱的心,认为祖国不应该贫穷落后,祖国人民应该过上更好的生活。”梁振英说,当年许多香港专业人士不想与内地交流接触,港英政府亦关注他们,“港英政府政治部看见我们这群专业人士周末不留在香港休息,自己还付旅费、拿着讲义在罗湖排队过关,都觉得很奇怪。” 

  在深圳讲课期间,梁振英还协助规划深圳经济特区,参与制作深圳市第一张城市规划图。 

  “南北东西”见证国家改革开放 

  上世纪80年代中,上海开始启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彼时,梁振英先后受邀出任上海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领导小组顾问、上海浦东开发领导小组顾问,以大量的业余时间和精力参与探索国家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培养房地产管理人才。而这一切,全都是无偿服务。

  梁振英忆述,上海在1987年就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进行筹备工作,他当时大胆建议借鉴香港的经验——土地使用权以国际招标方式有偿出让,公开公平公正,“价高者得”。最终,上海在1988年第一次批租土地取得成功。

  梁振英向中新社记者展示了当年他参与起草的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招标文件,强调这项土地改革“意义重大”,让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做到地尽其利,也令老百姓居住条件大幅改善。 

  在上海取得成功后,土地使用权改革亦很快幅射到全国。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批租,地方政府能够取得批租款、卖地的收入,并利用土地收入开发更多土地、兴建基础设施等,使城市的开发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从梁振英摆满桌面的旧照片中,可以看出他这40年来参与国家改革开放而奔走的足迹——1988年初,上海虹桥地块国际招标文件起草组赴香港工作,梁振英和上海工作人员并肩起草文件;1997年,在香港大学参加《社会主义中国的土地与住房市场化》国际会议;2003年,在重庆,梁振英在一个以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服务业为主题的讲座上发言……

  梁振英说,从在深圳做了第一张城市规划图开始,自己参与改革开放的足迹“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如果今日我要做一生的总结,参与国家改革开放是我一生最重要的两件事之一,另一件就是亲历香港回归祖国,筹组香港特别行政区。” 

  莫仅用商业角度看国家与香港关系 

  历数往事,梁振英感叹道,改革开放40年来,留下了许多个人的足迹,路上一代代香港同胞服务国家发展的身影更是清晰真切;40年来,香港从不缺席国家在各个领域的改革开放,香港也在改革开放中得到了自身发展的庞大动力。

  “香港得益甚多”,梁振英说,在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制造业北移,降低了生产成本,加强产品的竞争优势,为许多香港厂家带来更大利润。而制造业的北移,让香港腾出生产力发展服务业,也促使香港今天成为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系。 

  40年来,内地GDP实质增长了34倍;香港人均GDP以美元计增长了11倍,2017年达到46200美元,已超越德国、英国和日本等先进经济体。香港为国家的改革开放一直作出重要贡献,而国家的发展亦成就了今天的香港——香港和内地实现合作共赢,香港也是“受益者”。

  梁振英认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已取得阶段性成功,但改革尚未完成,要秉承“借鉴学习”的精神,重视香港的独特作用,继续扩大开放,以开放促进改革。“硬件有了惊人的进步,但是软件建设工作仍未完成。”梁振英一再强调。 

  “香港联系内地和海外。”梁振英指出,香港在国家改革开放征程中担当“超级联系人”的角色,不单是一个平台、一个门户。香港拥有广泛的国际经验及国际网络,除了为国家输送本身的资金、人才及管理制度外,内地还可以通过香港寻找海外资金,学习外地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 

  而随着国家不断发展、国际形势不断变化,梁振英认为,香港社会更应提振年轻人报效国家的奉献精神,在新时代继续为国家的改革开放效力。 

  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参与者、亲历者,梁振英坦言:人生最有价值的地方并非银行有多少存款,而是能为国家付出多少。今天香港的年轻人,机会更多,但凡事不能仅用商业角度看国家与香港的关系,在要求国家给予“国民待遇”的同时,也应该承担国民责任。 

  “我们应该对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有信心。”梁振英表示,香港与国家密不可分。期望香港年轻人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倡议等机遇发展个人事业,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完) 

(改革开放40年·港澳情)从投资先行者到政策推动者——唐英年的改革开放双重经历 

  中新社香港11月18日电 

  “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我们是和国家一起走过的。能够看见国家有今天的发展,无论在经济、在科技、在民生各方面的成就,实在是感到非常激动。”全国政协常委唐英年近日在香港接受中新社专访时如是说。 

  既是改革开放后首批赴内地投资设厂的港商,也是内地与香港商讨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时的港方相关政策掌舵人,改革开放走过四十载,唐英年以投资先行者和政策推动者的双重角色见证着中国在此期间发生的巨变。 

  唐英年出生于纺织世家,家族曾多次作出响应国家政策的选择。1976年,唐英年在美国完成学业后,决定回国协助父亲唐翔千将家族纺织生意拓展至内地。这是在与父亲聊了一个晚上,自己又思考了一天后的决定。“我到底是中国人,还是希望能够回国来发展。”他说。

  1978年,唐氏家族首间内地工厂在深圳罗湖附近的黄贝岭设立。唐英年还记得自己当年的办公室在一栋两层楼房的上层,从窗口望出去能够看见港英政府的米字旗,工厂选址此地也正是因为距离香港很近带来的便捷。1979年,唐家的第二间内地工厂选址新疆,因为这里有纺织需要的优质羊毛和羊绒。紧接着的80年代初,上海工厂也在尚未开发的浦东宣告成立。

  唐英年忆述,当年香港并没有直达新疆的飞机,因此需要耗时经北京转机。当年的浦东也都是平房和农地,需要乘搭约10分钟的摆渡小船才能抵达。唐家投资的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是上海首家合资企业,拿到的也是极具纪念意义的“第001号”上海合资企业营业执照。

  由于走在投资内地的最前线,当地官员审批唐家申请往往也是第一次,因此有时可能需要走几趟向对方解释,这是一件什么事、为什么要这么做。唐英年形容当年很多事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很多后来的商人跟着这些脚印去做就容易、顺利很多。“但是我不怕做这个先锋”,他说,如果没人来做这些,国家难以快速发展。他意识到香港的资金、经验、市场与内地的原材料、土地、劳动力可以形成互补之势,因此对未来前景也具备信心。 

  时至2002年,已在商界打拼逾20年的唐英年迎来身份的重大转变。时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正筹组第二届特区政府,他与唐英年单独在房间倾谈一个多小时后,成功邀得唐英年出任政府工商及科技局局长。

  就任后,唐英年领衔港方与内地商谈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他记得,当时双方秉持“一加一大于三”的理念,采取互惠共赢、相互信任与坦诚,以及循序渐进的政策制订方式。开放内地居民香港自由行便是这样得来的,最开始只是深圳、广州等几个城市,后来逐批增加上海、北京等地。 

  2003年的香港刚刚经历“非典”疫情,全城笼罩在一片低迷情绪之中。当年的“十一”国庆黄金周,香港迎来内地的首批自由行旅客。“开放的第一个星期,本来很冷清的商场,突然变得有很多人,商务非常开心、餐厅非常开心,香港人看着电视上的镜头,也感到非常鼓舞。”唐英年说。

  唐英年后来官至特区政府“第二把手”政务司司长,在此之前也任职“第三把手”财政司司长。从商超过20年、从政约10年的他一直参与、见证、关注内地改革开放的历程。 

  他认为,随着内地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近年香港与内地合作已出现一些新趋势。过去两地多在航运、商贸领域合作,现在已走到金融与高端服务业,未来则会走向文化领域。改革开放为香港带来很大发展机遇,香港也以先行者的优势为内地提供引进来、走出去的平台。现在两地可以在许多领域互相学习、互相勉励,未来则应该更多结合、交流与合作。(完)  

(改革开放40年·港澳情)“国家从未忘记”——香港在国家改革开放中的重大贡献 

  中新社香港12月5日电 

  上世纪80年代,香港钟表业者李秀恒北上设厂于深圳坪山区,因当地交通极为不便,设备运输到工厂尚须由人力借助自行车完成。如今,身为香港经贸商会会长的他向记者回顾起往事,不禁感叹于内地的飞速发展,更为自己一直以来参与到内地改革开放进程中感到自豪。

  大批如李秀恒这样的港人,在国家改革开放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40年来,中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香港从未缺席。

  今年11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强调,总结改革开放成功的实践,在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港澳所处的地位是独特的,港澳同胞所作出的贡献是重大的,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习近平还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港澳同胞和社会各界人士发挥的主要作用,包括投资兴业的龙头作用、市场经济的示范作用、体制改革的助推作用、双向开放的桥梁作用、先行先试的试点作用和城市管理的借鉴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虽然市场放开,但内地投资环境差、政策不完善、投资前景不明朗的情况尤在,令外资犹豫观望。在这种情况下,港商率先大胆到内地投资建厂,常常以“第一个吃螃蟹”的角色出现,更为相关领域经济发展带来“第一桶金”,起到投资兴业的龙头作用,成为风气的“引领者”。 

  1978年,中国内地第一家来料加工厂由港商在广东东莞开办;1980年,香港企业家伍淑清注册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合资企业;1983年,由港商霍英东与内地合资的白天鹅宾馆在广州正式开业,成为内地首家五星级宾馆……

  这些“先行者”背后,更是大量港商多年来持续的投资。香港一直是内地最大外资来源地。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12月底,内地累计批准港资项目417032个,实际使用港资10093亿美元。港资占内地累计吸收境外投资总额的53.1%。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庄太量对中新社记者表示,没有香港的话,改革开放或许难以进行得如此顺利。香港作为国家的对外窗口,不断带来国家改革开放急需的资金、人才。香港同胞通过投资、贸易和多种形式的合作,为内地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在“硬件”输入的同时,香港投资者更为内地改革开放输入了许多先进的发展理念、经营方式和管理经验等“软件”,促进了观念更新,为内地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示范和借鉴。 

  原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经济学会顾问刘佩琼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便持续为内地政府干部、高校教员、企业管理人员授课培训。她对记者表示,随着市场经济引入,内地各行业管理方式和思路与以往计划经济时代有很大不同。来自香港的经验,转变了内地的不少观念,可以说是让很多人“开窍”了。“可以看到,那些率先转变思想的地区,也是最早发展起来的。”

  由那时起,毗邻香港的深圳特区开始蜕变,由一个小渔村走上创造“经济奇迹”的快车道。珠三角与香港形成“前店后厂”的经济合作格局,以出口加工制造业为主要合作内容,这也直接促成珠三角逐渐成为“世界工厂”。随着制造业的转移,港商在内地的投资模式开始逐渐转为以服务业为重心。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认为,当时的香港把握了内地制造业起飞的契机,成功转型成为内地连接世界市场的重要桥梁,建立和巩固了香港今天作为国际商贸、物流、航运、金融和专业服务中心的地位。 

  1993年,青岛啤酒成为第一家在港上市的国企,为香港成为内地企业境外集资最主要国际市场拉开序幕。时至今日,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超过1000家,首发和增发的总集资额超过5.8万亿港元,占香港市场总市值的逾66%,占总成交额超过70%。

  作为国家的重要窗口,香港成为国家扩大对外开放政策先行先试的首选地,是内地企业走出去的最佳跳板;凭着在国际交流方面的丰富经验,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起到双向开放的桥梁作用;依托自身既联通国际又安全可控的离岸环境,香港持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成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  

  此外,随着40年来两地人员和经济往来日趋频繁,香港东西方融合的文化也带动内地生活方式与潮流的变化,在饮食方式、电影、流行音乐等方面体现得尤为显著;而在城市管理、教育、慈善事业发展等方面,港人亦持续贡献良多。 

  2017年6月30日,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视察香港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欢迎晚宴上致辞指出:“香港同胞一直积极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对此,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从未忘记。” 

  如今,国家迎来新一轮改革开放。作为国际上非常开放且具竞争力的城市,以及举足轻重的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香港在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过程中更迎来新的机遇。  

  习近平在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指出,在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香港、澳门仍然具有特殊地位和独特优势,仍然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并提出4点希望,包括更加积极主动助力国家全面开放、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国家治理实践以及更加积极主动促进国际人文交流。

  “相信在未来,香港对国家发展仍将起到重要作用。”李秀恒对记者表示,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将给香港带来更多机遇。“国家的未来需要香港,香港的明天也需要国家。”(完) 

  

 

 

 

 

   上一页 1 2 3 4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4676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