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融合时代电视时政报道的“变”与“不变”

2020-10-27 15:09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融合时代电视时政报道的“变”与“不变”

  摘要:从大屏到小屏的延伸推动电视时政报道呈现出移动端优先、短视频走俏、互动性强化、评论频繁化等新变化。与此同时,牢牢把握政治方向、处处彰显专业品格、从严锻造采编队伍等依然是电视时政报道坚守的不变追求。坚持"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是电视时政报道守正创新的结果,体现了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电视时政报道只有在守正中创新,以创新强守正,才能不断增强舆论场上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关键词:电视时政报道;媒体融合;互动性;政治方向;专业品格

  

  一、电视时政报道的传播新格局

  电视时政报道作为国家及地方政治生活的窗口,因题材重大、信息权威、形象直观而倍受社会各界关注,也曾因话语老旧、手法单一、贴近不够而长期被诟病。得益于当前媒体深度融合,电视时政报道拥有了在电视大屏和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小屏上共同呈现的传播新格局。"不同的播出平台对于新闻的长度、话语风格、表达手段都有不同的要求"①,从大屏到小屏的延伸推动电视时政报道从表达到传播呈现出许多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移动端优先:抢抓电视时政报道第一落点

  按照之前的惯例,重大的电视时政报道都要在大屏的新闻联播类栏目首发。如今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媒生态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新媒体凭借时效快、互动性强、接收信息便捷等诸多优势,不断分流传统电视媒体的受众。电视媒体如果依然固守时政报道要在大屏首发的做法,无异于作茧自缚。用户在哪里,新闻人就要在哪里。移动端优先理念于是应运而生,并得到了电视新闻业界的广泛认同与大力践行。以"两微一端"为依托,以新媒体视频快讯和图文视频等为主要形式,电视时政报道已形成在小屏抢发精彩片段,在大屏集纳报道全部活动的新局面。

  电视时政报道坚持移动端优先,目的是为了抢时间,拼速度,力争全网首发,为此需要从多方面发力。

  1.同等重视大小屏。

  电视时政报道采编团队必须摒弃大屏和小屏是"主—辅"关系的观念,把小屏摆到和大屏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对待,积极主动地设计和生产与移动化、社交化传播趋势相适应的内容。

  2.建平台强平台。

  目前,央视和地方台均建立了各自的"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但影响力强弱不一,部分地方台的"两微一端"影响力不大,有些省级卫视新闻联播类栏目的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阅读量一直不理想。发挥内容优势,创新传播语态,尽快使建好的新媒体平台强起来,是地方台做到移动端优先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3.再造采编流程。

  过去新媒体编辑习惯于等大屏播出新闻后进行拆条、推送。移动端优先要求电视时政报道必须再造采编流程,以更好地适应新媒体部门策划、加工、送审、推送产品的需要。理想的状态是新媒体编辑真正成为电视时政报道团队的一部分,从选题策划到后期制作全程深度介入报道。在报道策划阶段,新媒体编辑就要提前了解时政活动的主要议程,整合背景资料,收集相关视频,设计产品创意思路;在活动推进当中,新媒体编辑必须和前方记者保持密切联系,争取尽可能早地拿到稿件和视频,争分夺秒进行加工处理,同时还要做好产品送审等工作,确保产品获得审定通过后第一时间在网上推送;在产品推送后,新媒体编辑还要积极做好与用户的互动交流。

  作为国内电视时政报道的标杆,央视时政新闻部在2016年年底成立了融媒体组,制作适合小屏传播的时政内容产品。为了突破大小屏共用摄像给新媒体产品时效造成的制约,从党的十九大后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中共一大会址相关报道开始,央视时政记者尝试同时采用P2卡和SD卡拍摄视频,分别供大屏和小屏使用,这样新媒体编辑不用等到活动结束就可以拿到视频素材进行加工创作,新媒体的时效优势得到进一步释放。央视在新一届常委瞻仰中共一大会址、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腹地考察脱贫攻坚等活动中发布的新媒体视频快讯,分别比新华社的图文快讯早了15分钟和7分钟。②

  4.建立保障机制。

  电视时政报道要做到移动端优先,需要建立各项机制作为保障。首先要建立内容资源共享机制。在一些地方台,新媒体部门和电视新闻采编部门是平级关系,在业绩上还存在竞争,导致新闻资源共享存在壁垒。解决类似问题要靠台里强化顶层设计。比如,四川广播电视台采用大中心制,新闻中心下辖时政新闻部和新闻频道等,还自主运营"四川观察"客户端。这种架构有助于在新闻中心内部实现新闻资源共享。其次要建立记者优先向小屏供稿的机制。这除了给每位记者制订硬性考核任务,更要完善相关奖励措施,统一核算记者在大小屏播发的稿件量,定期开展大小屏好作品评比等。

  (二)短视频走俏:对大屏时政资源的小屏"订制"

  短视频因适应新媒体碎片化传播的特点而深受年轻用户

  群体喜爱。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有8.29亿网民,其中,使用短视频的网民有6.48亿。③ "有关机构预测,未来5年在线视频量将增长14倍,70%的手机流量将消耗在视频上。"④央视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则显示,反映娱乐、时政、情感、社会等四类话题的短视频最受欢迎。⑤

  1.时政融媒体短视频的主要类别

  综观当前电视媒体制作的时政融媒体短视频,内容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对正在进行或刚结束的重大时政活动做浓缩式呈现,以时效快捷、场景鲜活等取胜。比如,央视新闻"V观"栏目2019年5月25日推送的微纪录片《永远的初心》,讲述2019年初夏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省于都县,致敬85年前中央红军长征那一场伟大出发的"初心之旅",这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西考察活动结束之后精心制作的融媒体短视频。另一类是抓住重要时间节点,综合利用相关视频资料,围绕某个重大主题精心策划推出的重磅产品,以深度挖掘见长。比如,央视新闻2017年3月18日推出的原创系列微视频《初心》,分别截取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梁家河、河北正定、福建宁德等地工作、生活的故事片段,追寻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走来坚守不变的初心,让大家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根植大地、心系百姓、不忘初心的质朴情怀。

  2.时政融媒体短视频的共性特征

  概括起来说,电视媒体制作的时政融媒体短视频具有以下共性特征:

  一是注重凸显领导干部的精神和个性。电视时政报道强调对工作的宏观指导性,不特别注重展示领导干部的内在精神和个性魅力。而专门为小屏订制的时政融媒体短视频着力展示领导干部与大屏不同的新形象,内在精神和个性魅力成为表现的重点。浙江卫视新闻中心微信公众号2018年6月2日推出的微视频《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在调研中去思考去研究 你就一定会有收获》,对车俊2018年5月全部调研活动进行梳理,二十天内密集开展的4场调研充分展示了这位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勤政、实干、亲民的精神品质,视频推送后5小时内点击量突破10万,全网阅读量超过百万,体现的正是民心的点赞。

  二是发挥电视场景叙事的优势。电视时政报道受到篇幅等因素的制约,对活动所做的反映只能是概要式的,微观细节不够丰富。融媒体短视频对时政活动的表现不求大求全,而是依靠对最精彩的片段(场景)、最有表现力的细节画面和同期声进行纪实性全记录来感染用户心灵。像前文提及的微视频中,车俊蹲下身子和编织手工艺品的农民聊天、在树底下与村民边摇蒲扇边拉家常等细节场景就特别有亲和力。

  三是减少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的使用。时政融媒体短视频综合运用新闻当事人和目击者的同期声(第一人称叙事)、背景音乐、字幕特技等手段,却很少用播音员的解说(第三人称叙事),对于视频本身没法表现却又很重要的信息多采用在视频上叠加字幕的方式来呈现。对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的淡化处理,消弭了横亘在新闻当事人、目击者与新媒体用户之间的第三者,给观看视频的用户营造了类似于当面聆听新闻当事人、目击者讲述的人际传播效果,传播主体与客体距离的缩短增强了用户的代入感。

  四是表达生动活泼,网感强烈。时政融媒体短视频强化互联网思维,注重用小屏特有的话语方式和表达手法,对视频素材进行加工。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四川广播电视台采访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于会文的视频微访谈《于会文:夫人对空气满意,对我不满意》,播放量达2000万次。该视频之所以成为"爆款",除了内容"硬核",采访对象有"段子手"般的幽默诙谐以外,网感强烈也功不可没。视频用竖屏拍摄,记者提问被处理得快速且语调略带夸张,采访同期声中的关键内容通过镜头组接被故意多次重复呈现,画面编辑上用不同景别的镜头快速穿插,对关键字幕用大字号来呈现,整个视频话语形式非常年轻化,体现了互联网表达的鲜明特点。

  承前所述,时政融媒体短视频作为电视融合新媒体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在央视倍受重视,而地方台的探索还不均衡,今后可以作为时政报道创新的突破口大力推进。

  (三)互动性强化:探索用小屏优势弥补大屏短板

  新媒体与受众互动便捷,而传统电视媒体一个天生的短板就是互动性不强。由电视线性传播的特点所决定,新闻报道在电视大屏独立进行的互动,不管采取何种形式,均终结于报道播出之际,时间跨度有限,受众参与互动的范围偏窄。

  媒体融合拓展了电视时政报道受众参与互动的广度和深度。近年来,从央视到地方台都在探索如何借力小屏的互动优势,带动大屏互动。以新闻线索的获取为例,在全国两会、地方两会等重大会议开幕前,从央视到地方台的记者编辑都会利用网站和"两微一端"平台就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征集线索,从中挑选有代表性的话题采制成新闻在电视上播出。比如,央视新闻频道自2017年开始连续三年在全国两会期间推出特别节目《两会有啥事 我们帮你问》,观众通过发送自拍视频反映问题,记者会就此采访相关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并在节目中给予反馈。观众在收看节目时还可以随时通过手机扫码参与互动。和观众过去依靠拨打栏目热线电话、写信、发邮件等方式参与互动相比,电视时政报道当前的互动形式通过大小屏融合拓展了范围、提升了效率,遗憾之处在于这种互动一般聚焦大题材、大策划,在日常报道当中难以实现常态化。

  电视时政报道用小屏互动性强的优势弥补大屏互动性不足的短板,还体现在传播环节。时政融媒体短视频从在小屏上推送的那一刻起,就拥有了获得用户无限期观看并通过发表评论或分享转发视频等方式参与互动的可能,改变了过去电视新闻一播出就等于传播过程结束的窘境。央视2017年7月30日关于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全程融媒体直播节目,在当天直播临近结束时参与互动的人数是110多万人,到当年9月底已增加到300万人次。这为时政融媒体视频在网上推送期间可以持续掀起刷屏效应,不断吸引用户参与互动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四)评论融合化:多渠道展现电视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当前正值改革攻坚期、经济调整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错综复杂多变的形势亟需新闻评论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引领价值。而互联网舆论场众声喧哗的局面也迫切需要洪亮、权威的主流声音来引领方向。电视时政报道通过配发评论加强观点引领,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是份内要务,也已成为生动实践。湖南卫视《湖南新闻联播》"胡湘平"专栏在2019年全国两会报道中就播发9篇评论。在广西,但凡自治区举行重大活动、重要会议,作出重大部署,广西卫视《广西新闻》配发评论已是"标准配置"。

  顺应当前媒体融合的时代潮流,电视时政评论一方面要着眼于巩固传统的舆论阵地,另一方面要考虑如何在新媒体平台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一方面要保持原有的政治站位和理论品格,另一方面要积极、大胆地创新语态,用贴近亲和、情理交融的表达打动受众。

  2018年以来,央视推出时政评论"央视快评"和国际问题评论"国际锐评",把新媒体平台作为主攻阵地,央视网和"央视新闻"客户端第一时间推送"央视快评""国际锐评"文章,《新闻联播》也会精选部分评论播出。这些时政评论精准把握时度效,在台网上形成了强大的传播效应。央视《新闻联播》2019年5月13日播出的《国际锐评:中国已做好全面应对的准备》,不仅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在微信朋友圈也引发广泛转发和点赞。其成功的原因在于该评论政治站位高,气势如虹,有理有据,字字句句充分表达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同时通俗化表达深刻的内容,大量采用短句且多处句式工整,像鼓点一样铿锵有力,和口语一般通俗易懂。这样既有政治高度和思想深度又体现网络表达特点的评论,在大屏热播在小屏刷屏是顺理成章的事。

  二、电视时政报道的不变追求

  媒体融合时代,电视时政报道尽管从内容到表达与时俱进在"变",但其功能、属性、价值与责任必须保持"不变"。

  (一)体现高站位——牢牢把握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主流媒体要承担起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⑥

  电视时政报道是最直接、最集中地担负"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⑦使命任务的新闻节目形态,为老百姓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党的声音,解读国家政策,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是其重中之重的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四个意识""两个维护""四个自信"等热词在报道中高频次出现,这昭示的正是报道不断强化的政治导向。此外,每逢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从央视到地方台均会第一时间采访干部群众,推出反响报道。电视时政报道不断强化核心意识,折射的是新闻人为牢牢把握政治方向作出的努力。

  (二)追求高质量——处处彰显专业品格

  电视新闻的话语构成要素包括镜头、解说词、同期声、字幕、特技等。电视时政报道的高质量体现了对以上要素的综合要求。

  准确是对电视时政报道最基本的要求。电视时政报道出错轻则误导观众,严重的话会造成政治上的不良影响,因此,必须严之又严、细之又细,确保稿件提法、解说配音、同期内容、字幕呈现、画面编辑准确无误。

  规范是对电视时政报道更高层次的要求。电视时政报道的规范涉及稿件结构、篇幅长短和镜头设计等,有内在的规律可循,需要采编团队在实践当中日积月累,不断提升。

  到位乃至出彩是电视时政报道追求的目标。电视时政报道要做到位做出彩,稿件撰写必须增强政治敏感,把该说的说够说透,对不该说的不乱说;报道播出要把握最佳时机,该抢的抢,该等的等,该压的压;报道的画面也必须在确保丰富的前提下多抓细节场景。

  (三)恪守高要求——从严锻造采编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⑧高素质的采编队伍是确保电视时政报道质量的关键因素。合格的电视时政记者编辑必须深刻理解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必须熟练掌握电视新闻采编各项专业技能;必须具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必须严守新闻宣传纪律,能够保守国家机密和商业秘密等。

  实践是最好的课堂。一个合格的电视时政记者编辑需要在多年的采编实践当中历练、成长。引导电视时政记者编辑全身心地投入全国新闻战线正在开展的增强"四力"教育实践,锻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采编队伍,是当前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总之,在媒体融合时代,电视时政报道关于"变"与"不变"的探索,体现了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是守正创新的结果。"不变"是为了守正,确保电视时政报道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稳定的专业水准;而"变"是为了与时俱进,创新报道内容手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需求。坚持"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电视时政报道才能在守正中创新,以创新强守正,不断增强舆论场上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注释:

  ①周亭:《从"广播"到"宽带"——媒介融合时代电视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现代传播》2012年第1期。

  ②李燕:《从大屏到多屏:央视时政报道的融媒体探索》,《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年第9期。

  ③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http://www.cnnic.net.cn/hwfzyi/hlwxzbg/hlwtjbg/201902/t20190228_70645. htm

  ④《短视频市场将达300亿 新一轮移动互联网的风口?》,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19/0508/c1004-31073049.html

  ⑤念红梅:《互联网语境下电视新闻融合传播新变化》,《电视研究》2019年第4期。

  ⑥ ⑧见杜尚泽《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與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人民日报》2016年2月20日。

  ⑦见张洋《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人民日报》2018年8月23日。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469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