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安徽日报:“全媒说故事”让脱贫报道打动人心

2020-12-16 14:17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今年10月以来,安徽日报推出“摘帽出列促振兴”全媒体系列报道,选取部分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为典型,通过一线调研、讲述故事、挖掘特色、创新表达、全媒呈现,从“微观+宏观”的多维视角展示安徽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报道一体策划、一体采编,全媒体发布,得到广大受众的点赞和好评。

  娓娓道来说故事,亲切自然

  真实的百姓故事,最能打动人心。这组报道以“说故事”的方式,活灵活现讲述发生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事情,读来如同拉家常般亲切自然。

  “42岁的老王还没说媳妇。王佰军不是不勤快,只是上头两个哥哥都没有劳动力,2014年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本想着回家种地,只能勉强养活两个哥哥,没想到家门口有企业招工,干活时间灵活,两头兼顾。一年下来,光打零工能赚三四万块钱。现在脱了贫,俺还想脱单”……《“五彩”触电 土货出村 萧县“摘帽”故事》讲述了村里单身汉老王的脱贫故事,语言朴实、“土味”十足。报道从他还没结婚的“家事”说到致贫原因,再到如今在桃园打工种田两不误,言谈中,这个农村汉子“一份劳力、两份收入”的脱贫欣喜和对“脱贫又脱单”的向往,跃然纸上。

  “刘书记,俺也想住到那好房子里去。”王家坝镇和谐村解放庄台村民郎泽金风风火火地骑着三轮车,一把拦住村支书刘杰,说出自己的心事。

  “你别着急哦,我再帮你问问,你之前不符合条件,后面还有新政策,有机会!”

  “那些房子得劲得很,他们都住过去了,俺不是心里急么……”

  这是《浴“水”重生 因“人”兴业 阜南“摘帽”故事》开头中的一段,几句对话瞬间把读者拉到了皖北农村里,村民向村干部反映问题的现场,也让人们好奇,为何这个村民急忙忙地要搬到那些“好房子”里,“好房子”究竟是什么房子。随后,报道又引用了老杨从蓄洪区庄台搬迁到安置小区的故事,前后对比之下,将蒙洼地区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和蓄洪区群众人居生活环境改善的成效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

  《“痛点”变“卖点” 岳西“摘帽”故事》中,一开始就描写了“一座三层小楼前,打电话谈生意‘老板’模样的男人”,并抛出记者的疑问“你真的曾是贫困户吗?”,用曾经的“贫困户”和如今的“老板”两个角色作对比,塑造冲突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贫困户“老查”通过政策帮扶和办茶厂,脱贫致富变“查总”的励志故事。

  这些如临其境的故事,带着泥土、含着露珠,读来既亲切感人,又给大众以启迪激励,凝聚了社会和大众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力量,放大了主题报道的效果。

  聚焦特色说脱贫,开门见山

  不面面俱到、不长篇大论。本组报道紧扣“特色+成效”,在多个摘帽县中仅选一个“点”说细、说透、说具体。

  在标题制作上,大标题突出主题,精心提炼,如《铸红色魂 走绿色路 金寨“摘帽”故事》《“痛点”变“卖点” 岳西“摘帽”故事》等等;小标题则聚焦中心,多角度鲜活烘托。

  以写深处大别山区的岳西县的《“痛点”变“卖点” 岳西“摘帽”故事》为例。大山,曾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和障碍。报道紧扣一个“山”字,采用前后对比,讲述该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因地制宜发展“高山经济”,把山水等生态资源由“痛点”变“卖点”的生动故事。

  阜南县蒙洼地区承担了行蓄洪功能,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南县视察时对当地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报道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扣住“人”与“水”的关系,展现当地巧做“水”的文章,用好“人”的优势,发展适应性农业,实现“人水和谐、浴‘水’重生”的生动实践。

  每篇报道的“记者手记”和“短评”都紧扣“脱贫”这个关键词,着重提炼摘帽县的特色经验或记者的采访感受。《“后浪”村官,好样的》是由记者在现场采访的感受提炼成的短评,文章围绕“记者采访时所遇基层干部大多是年轻富有朝气的‘后浪’”这一现象,结合“因‘人’兴业”主题,阐述了“后浪”村官脱颖而出,对于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手记看似随性感受,却回归理性主题,成为报道的补充与升华。

  趣味深度相融合,好看精彩

  报道不局限于报纸,而是“多点开花”,在微信、微博、客户端推出不同版本,采取分众化、差异化表达,实现了速读、广读、精读、趣读的融合。

  网络深度文打造“速读精读融合版”。移动端上,碎片化信息过多,受众期待高质量的文章深读、精读。由此,安徽日报将一篇报纸通讯改编成适宜网端阅读习惯的《“山里人”的逆袭之路》,采取图文并茂、短句短段等方式,侧重于讲述脱贫攻坚里的具体故事。标题用“逆袭”这一常见于网络的词汇,表达岳西蝶变,生动形象;开头结尾各用网络语言引入和点评,让报道有趣味更有余味。

  “萌化表达”拉近与受众距离。《74万只羊、4.7万头牛、1.2万吨水产品……你咋恁厉害?》这条微信端报道,走的是另外一种风格。它用方言式标题引入,配上三段现场短视频和表情包,用流行的“萌化表达”来说新闻,给读者满满的亲切感,使受众在趣味中感受到利辛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感人短视频增强“受众共情”。今年夏天,安徽遭遇严重洪灾,淮河流域开启多个行蓄洪区,蒙洼地区第16次被启用,分担淮河干流的洪水压力。报道紧扣热点、回应关切,推出短视频《四个月后,蒙洼安好》,用一帧帧打动人心的画面,展现蒙洼人从与水对抗到和谐共生的故事,表现他们坚韧不拔和乐观豁达的精神。解说词中,“经历过苦难的蒙洼人,就像这杞柳一样,倔强而有韧性”“浴‘水’重生后的笑容,真美”等句子画龙点睛,感动了受众,增强了共情,网友在报道后纷纷跟帖评论表示“向蒙洼人致敬!”

  这组报道一体策划、下沉采编,一个主题、多种风格,或感性,或活泼,或深度,或直观,将主题宣传报道转化成一件件受众喜闻乐见的融媒体作品,让安徽脱贫攻坚的成果成效跃然眼前、入脑入心,体现了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主动作为和责任担当。(王弘毅 范春晓)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5932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