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前沿 | 真假莫辨,“摆拍新闻”何时休?

2020-12-17 20:47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编者按:近日,一则“徐州奇葩家长因给老师送特制锦旗而走红”视频在网上刷屏,引发广泛讨论。后经徐州市教育局证实,该视频内容纯属虚构。近年来,类似虚假摆拍的短视频时常刷屏网络。前段时间,更有“女孩考上清华大学后给捡瓶子父亲跪下大哭”等打着“传播正能量”幌子的“摆拍新闻”在网络流传,为抓眼球、博关注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

  新闻来源于生活,可以去发现,但绝不能虚构。这些为谋取流量不顾观感、突破道德底线甚至法律规定的炒作,干扰了正常的网络传播秩序,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主流价值传播的信任。今天,我们邀请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刘自雄解剖这一乱象,分享治理之策。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刘自雄:

  新闻造假没有挡箭牌

  短视频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流量经济。近段时间以来,为了博眼球、吸流量,在网络空间里,一些短视频创作者拍摄貌似“纪实”、实则“摆拍”的视频,传播虚假信息,造成传播误导和谣言发酵,甚至新闻反转;有的还打着“传播正能量”的招牌,实则传播“负能量”。这些摆拍的虚假视频,不仅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激起网民的恶评,降低网民对网络信息平台的信任,更是伤害了人们之间的社会信任度。

  新闻视频,勿触真实性底线

  不久前,一则题为“徐州奇葩家长因给老师送特制锦旗而走红”的视频,在网上迅速传播,引发热议。视频中,一名男子手持锦旗,上书“教啥啥不行,叫家长第一名”,反映江苏省徐州市天翔小学三(2)班赵西海老师“频繁叫家长”。该男子称,“作业完成不好,叫家长。字写得不好,还要叫家长。如果我们家长什么都会做的话,还要你们老师做什么。”

  徐州市教育局迅速对该视频反映的内容进行核查。经排查,徐州市范围内无天翔小学,也无赵西海老师,该视频内容纯属虚构,给徐州家校共育造成不良影响。此后,徐州警方查明,该视频系赵某某为博取眼球、吸引关注而自导自演的虚假视频,并依法传唤了赵某某。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新闻造假没有挡箭牌。利用互联网制作、复制、传播不实信息等,扰乱社会秩序的,都属于违法行为,将受到依法处理。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性的短视频作品必须遵守新闻规律,坚持真实性原则。这几年不时出现的“摆拍新闻”视频,就是在新闻真实性上“触红线”。短视频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受欢迎的表达形式,用来承载新闻、宣传、广告、微电影、纪录片、情景剧、讽刺小品等不同性质的内容产品,每种属性的产品都应该符合人们预设的内容、价值与美学要求。短视频新闻就应该按照新闻标准来生产,而碰瓷社会热点,用虚构手段讲述、演绎所谓的“新闻故事”,伪装成新闻来散布,是对新闻的亵渎,也是对网民的欺骗。

  新闻不真,能量不正

  特别要说的是,正能量也不是“摆拍新闻”的挡箭牌。引起舆论非议的“百善孝为先”系列短视频就是典型案例。

  今年7月,一自媒体账号在某视频平台发布了一则短视频,题为“女孩知道自己考上清华大学后给捡瓶子的父亲跪下大哭”。有网友质疑,该视频表演痕迹太重。发布者承认是策划摆拍的“段子”。视频发布平台方认定该视频违规,下架该作品,并对该账号限流10天。

  新闻传播“正能量”,本意是为了弘扬社会正气,维护公序良俗。它承载着社会的道德理想,引领大家积极向上、向善。因此,人们对“正能量”新闻报道具有更高的道德期待和审美要求,这就要求传播者的动机要纯正,而且传播手段也必须正当。

  正能量新闻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它是原生的,也是稀缺的;可以去发现,但绝不能虚构。社交媒体平台上出现少数所谓的正能量自媒体平台,批量生产正能量作品,从根本上来说是违背新闻规律的。

  以“正能量”为幌子、噱头,策划剧本,摆拍造假,挂羊头卖狗肉,是对“正能量”的蓄意滥用。传播者动机既不纯正,手段又粗制滥造,作品最后难免堕落为反面的“负能量”。长此以往,必然解构正能量文化的道德内涵,消解人们对正能量的心理好感,客观上毁坏了社会的精神信仰、道德风尚。

  2020年7月12日,某自媒体号在某视频平台发布了题为“女孩知道自己考上清华大学后给捡瓶子的父亲跪下大哭”短视频。有网友发现,该自媒体号下有“考上清华”系列视频,表演痕迹明显。面对造假质疑,发布者承认是策划摆拍的“段子”,不是真的。后视频发布平台方认定相关视频违规,涉嫌用造假的“正能量视频”骗取流量,违反平台社区公约,下架该作品,并对该自媒体号限流10天。

  文体勿混淆,纪实虚构要区分

  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让短视频造假争议极易发生。传统媒体在新闻与评论、新闻与广告宣传、新闻与文学、新闻与艺术、虚构与非虚构之间设置了清晰的界限,各安其位,不易混淆。然而,在社交媒体中,新闻产品与文艺作品、虚构作品与非虚构作品在传播过程中界限模糊,它们平行并置,甚至渗透、融合在一起。这既容易让短视频生产者掉入文体混淆的陷阱,也容易导致网络用户在信息消费中产生误认。

  以“女孩知道自己考上清华大学后给捡瓶子的父亲跪下大哭”短视频为例。创作者认为自己策划摆拍的是“段子”,并不是真的;但观看者却将其当作“正能量新闻”来看待,并为其虚假性所伤。问题在于,创作者蹭了高考新闻热点,又碰瓷了正能量,却未清楚交待视频内容的虚构属性,这就造成了“假新闻”的客观社会影响。“徐州奇葩家长因给老师送特制锦旗而走红”视频同样是蹭社会热点,却给学校、老师、家长造成不良影响的假新闻案例。

  以上这些陷入争议的“摆拍新闻”视频,违背了新闻伦理、传播规范。要杜绝类似造假现象,应当细化短视频创作与发布规范,避免新闻作品与艺术作品、非虚构作品与虚构作品之间的混淆;确保创作者能够谨守分寸,端正传播动机,正确使用视频创作手段。

  “摆拍”“情景再现”“情景剧”,这些叙事方法都是传统电视媒体曾经使用过的,已有一套成熟的规范。有的叙事手法可以使用,但需要清晰标注,避免误解,关键在于不能制造“以假乱真”的错觉。

  今年10月发生的“山东济南两醉汉调戏火锅店老板娘反被打”短视频反转事件,再次说明了这一点。当事人承认,该视频并非真实“纪录”,而是“事后摆拍”的“段子”,采用了“情景再现”的叙事手法,但视频标题与叙事画面中皆未加以说明。结果在传播中被网民当作新闻接受,自然引起大家对该短视频的造假质疑。有网友评价说:假如作者说明了视频是“情景模拟”,也就不会有争议了。

  2020年10月9日,一段“俩男子在火锅店借酒调戏老板娘、不料遭反击”的视频火爆网络,不少网友表示看得很激动,为恶人受惩叫好。一天过后,真相反转,当事人在媒体记者求证时承认该视频系摆拍的“创意作品”,是根据此前自己的真实遭遇而拍摄的一个段子视频,属于“情景再现”。

  “段子”不真,切莫蓄意蹭热点

  在短视频发展大潮中,追逐流量应有度。短视频创作者需提高媒体素养,遵守创作规范。切莫蓄意蹭热点,打擦边球,生产真假莫辨的所谓“新闻”产品,误导网民。拍摄正能量新闻视频,必须坚持真实性标准,纯正传播动机,规范传播手段,尊重受众权益。

  目前来看,所谓“段子”短视频,是特殊的网络虚构文艺作品,务必以恰当方式清晰标明故事内容属性及叙事手法,切忌浑水摸鱼、以假乱真。社交媒体平台在履行内容审核职责时,需严格区分虚构与非虚构作品,对正能量新闻视频尤其要坚持更严格的把关标准。

 

  ▼ 更多阅读 ▼

  前沿 | 4个融合实验室,新动作带来哪些新影响

  前沿 | 新的视频号又来了,媒体跟不跟?

  前沿 | 机器人写稿首获版权,智能写作走向何方?

  前沿 | 全媒体运营师来了!能否成为“黄金职业”?

  前沿 | 报业+广电,媒体整合是否“一刀切”?

  前沿︱复合型VS专业型,全媒时代新闻人才培养看重啥?

  前沿︱“民法典时代”,新闻采访是保护大,还是约束多?

  前沿︱从法制到法治,媒体掌门详解"更名"

  前沿 | 5G之下,“万物皆媒”还是“媒融万物”?

  前沿 | 网络“流行梗”,你玩得转吗?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为“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 张爽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598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