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2020年全国“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活动走进重庆

2020-12-24 15:47 | 来源: 重庆日报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一架飞机划过湛蓝的天空,缓缓抵靠武汉天河国际机场。这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武汉第一架复航的国际客运班机……”12月23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新闻报告厅内,中国移民管理报社记者洪燕森娓娓道来。当日,由中宣部、中国记协等组织的第七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活动走进重庆,来自全国各新闻单位的12位“好记者”讲述了他们记录时代风云的“好故事”。

  “这些故事个个精彩纷呈,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记者们践行‘四力’(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证明,不愧是‘国家队’的水平!”重庆市记协专职副主席丁道谊点赞道。

  “你写的新闻好不好,取决于你离现场近不近。”河北日报社记者白云分享了她用一年时间访遍河北487公里海岸线、写好一组报道的故事。2019年,河北日报策划了大型系列报道《大河之北——河北自然地理解读》,系统介绍河北的地貌特征和历史人文故事,白云负责其中的海洋单元。

  “作为本地人,我所知也仅限于北戴河能看海,唐山有个港口而已。”白云说,第一次访谈海洋专家,她捏着采访本不敢抬头,根本不知道要问什么,从哪问起。于是,专家拿出一本《河北海洋资源调查与评价》,让她回去了解一下基础知识。

  这本有543页、70万字的书里全是砂质岸线、上新世、潮位差、郯庐地震带凹陷这样闻所未闻的词儿。从门外汉到初步入门,白云用了3个月时间。

  带着一脑子恶补来的海洋知识,白云又踏上了河北的海岸线。几个月时间,河北487公里的海岸线,凡是人能走到的地方,她几乎都走了一遍。

  6组报道她一共修改了26稿。最终,白云用6篇、总计8万余字的报道,把河北487公里海岸线的形成机制、生物类型、三大港口的前世今生、沿海旅游的独特韵味进行了解析。

  见微知著,是对记者“眼力”的要求。光明日报社记者常河讲述了他三年追踪报道21年义务助教的乡村教师叶连平的故事,并将其与自己采访过的“最美乡村教师”任影、“燃灯者”路丙辉、“布衣教授”何家庆等人联系起来,刻画出中国科学教育工作者群像。他说,正是这些为文明“接续香火”的人,构成了推动中国前进的力量,他们是在大地上书写论文、在平凡中坚守初心的“大先生”。

  暗访中如何与不法分子周旋、如何帮助市民解决安置房质量问题……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王瑾锦讲述的故事惊险曲折,让听众们直呼过瘾。听众刘一叶感叹:“做一名好记者不仅要有一颗赤子之心,还要有强大的‘脑力’。”

  前不久,《科技日报》新闻名专栏“环球科技24小时·总编辑圈点”获评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科技日报社国际部副主任房琳琳分享了她与栏目同事们的日常:每天800字新闻加200字点评,把高精尖的科技搞懂已是绞尽脑汁,动笔的时候还要不断提醒自己别太啰嗦、来点文采、要有新意……

  用平实畅达的语言叙事说理,离不开记者的“笔力”。房琳琳说:“比如科技报道,要尽可能放低身段,笔调轻松、通俗易懂,才能让科技创新深入人心。”

  当天下午,来自重庆市党政机关、宣传思想文化单位、在渝高校、企业及市民代表等200余听众参加了巡讲活动。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615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