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2021年1月1日,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法治日报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推出“民法典知多少”专栏,以多种形式生动阐释了民法典的法治内容,让法律常识在普及时充满了美感。
精选生动案例阐释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因其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又被称作“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为了将这部法典的知识生动准确地向大众传达普及,法治日报微信公众号的编辑充分运用法条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媒介渠道与媒体平台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推送主题内容。
“民法典知多少”专栏采用法条与案例相结合的体例,编辑知识图谱,每一个板块自成章节,篇篇连续的专栏内容合为一体,又组成链条式的知识体系。专栏中的各篇章将法律理论与司法实践相结合,依据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专题内容,通过法条释义的方式,讲解经典案例。每篇稿件中的知识结构规划、法条点评、案例解析均按照主题进行编排。
法律条文比较单调枯燥,司法案例又常常包含诸多法律条文,如何将法理常识、法律条文、司法案例按主题统一编排,编辑依据微信传播特点进行了创新:力求科学,使读者易于学习和理解;知行合一,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解读和点评,提高读者运用适用法律解决问题之能力的培养;注重实用,广泛梳理《法治日报》所报道过的经典司法案例,给读者以充分的启发思考。
多形式联合呈现内容
法治日报微信公众号“民法典知多少”专栏所推送的每一条微信稿件均涵盖叙述文字、书法作品图片、视频、H5等多种内容表现形式,这种联合呈现的方式,既能从多角度较为详尽的解读民法典,又能发挥不同形式的优势。
从选题策划到文案写作、视频剪辑,再到H5动画设计、书法作品制图,一直到最后的编辑统筹,“民法典知多少”专栏中所推出的微信稿件均体现出多工种、多环节联动。多媒体呈现是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也是未来新闻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民法典知多少”专栏在选题策划之初就已经做出明确定位,多种形式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根据选题内容做到表现形式的互补与相融。微信稿件中的文字主要起到逻辑叙述功能,书法作品图片则重在呈现艺术形式之美,视频充分发挥知识服务的视听功能,H5重在实现主办方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几种内容表现形式扬长避短、相互衬托。
值得一提的是,在每篇微信的文末,由《法治日报》和法律出版社联合推出的“看书法答题”活动,呈现了策划的互动性。每位获奖者获赠由法律出版社法律应用中心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学习笔记版)》,大大加强了用户的参与感。
碎片化与系统性相统一
碎片化传播与系统性知识相统一,是当下知识服务的典型特征。优秀的知识服务产品既能通过碎片化传播的方式在社交媒体上吸引用户,又能在圈层传播的基础之上构建系统性的知识内容。
作为政法类专业媒体的《法治日报》通过专栏“民法典知多少”的形式正在为大众进行免费的知识服务。
“民法典知多少”专栏的内容依据主题进行生产,将民法典的内容分成小板块,满足了当下社交媒体时间碎片化、空间碎片化、行动效能碎片化传播特征的需求。专栏通过民法典的7编,分别构成“民法典知多少”专栏的主题,在相应的主题之下,精选颇受关注的法律条款,并进行知识解读。每一个主题章节构成一个叙述单元,每一单元之间又形成有机的联系和组合,环环相扣的链条式知识体系给用户带来系统性的民法典知识服务。(记者 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