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7日,北京开卷公司发布了2020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这被业内看作是图书市场的一个晴雨表。从这份报告中可以看到,在过去一年,疫情对于出版业的影响十分明显。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而我国在党中央强有力的领导下,疫情得到快速且有效的遏制,社会经济逐步恢复正常。然而,各行各业仍不可避免地进入后疫情时代,并随之面临着许多改变。即便是一直较为稳定的教育出版,也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不过,危与机总是相伴而来,教育出版在后疫情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笔者通过实践调研,对教育出版的发展态势进行了一些思考,希望可以给教育出版从业者提供一些思路。
一、外部环境状况
(一)新媒体与教育信息化的冲击。
科技的发展,使得各项新兴技术喷涌而出,给传统教育出版带来很大冲击,转型迫在眉睫。然而,由于长久以来固定的体制机制,以及出版业本身固有的制约因素,使得教育出版的转型面临很多困难,即使有些理念超前的出版社积极整合资源,进行纸数融合、直播带货等一些尝试,也只是维持在“内容+平台”这一层面,与真正实现盈利还有一定距离,需要不断地探索。
另外,随着出版、教育、媒体的边界进一步弱化,教育信息化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已逐步渗透进教师、家长、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对教育出版来说,这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无论传播介质如何变化,教育出版都肩负着“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使命,在此变化下,教育出版社应主动思考利用新技术为自己赋能,将优质内容更好地输出给教师及学生,真正参与到国家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
不得不提的是,教育出版的竞争环境,已经从各出版机构之间的竞争,变为出版机构与软硬件技术公司之间的跨界竞争。电信、移动、联通等网络运营商,浪潮、微软、华为等硬件设备制造商,阿里、腾讯、科大讯飞等互联网公司,各教育培训机构以及数量繁多的知识付费平台都在争夺教育出版的市场。面对这一形势,教育出版企业并非只能被动接受竞争,而是可以主动出击。在信息爆炸时代,信息泛滥、网络上传播的知识真伪难辨、深浅不一、鱼龙混杂,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都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专业的、权威的、具有一定知识体系和逻辑深度的教育内容无疑是一种稀缺的知识资源,而传统教育出版在教育领域多年的深耕细作中,已经形成了较为科学、完善的出版框架和专业、权威的编写团队,并且拥有较为固定的客户群,在这一竞争中,教育出版社应该勇于面对挑战,深入分析自身特点及长处、守正出新,闯出一片新天地。
(二)“互联网+”与数字出版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互联网+”在近几年是个非常时髦的词汇,几乎所有行业都想和它挂上钩,享受到这一技术红利,出版业也不例外,如今各出版机构都在积极尝试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转型。
网络化与数字化在教育领域的融合早已出现,网络课堂、电子书包等都极大地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授课模式,而这一改变在教育出版领域也带来连锁反应。一方面,数字出版一定会影响到纸质书的销售,对传统出版造成冲击;另一方面,如果出版社积极创新、学习新技术,打造不同于传统纸质图书功能的,更适合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数字教材教辅,提供智能化、有特色的精细化教育服务,或许可以使“互联网+”在教育出版领域形成一个新业态,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后疫情时代给教育出版带来的新变化。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全球范围内的产业格局、人们的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明显改变。在教育出版领域,融合出版、在线教育更加凸显其重要性。在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各出版机构主动提供免费的线上教育资源,积极开发数字化教辅产品,帮助师生度过了这一艰难时期,尽显教育出版的使命担当。然而,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网络化教学与数字化出版或将成为常态,而作为面向市场的出版企业,各教育出版机构也需要及时考虑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与经营模式,在保持自身传统优势的前提下,积极进行转型升级,将传统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提升教育服务品质,进而实现经济效益。
二、内部因素分析
(一)多元化的产品竞争趋势。
正是由于上文分析的外部环境带来的变化,使得教育出版领域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除纸质版图书,各教育出版机构开始尝试出版多种形态的教育产品。如山西教育出版社的问导网、湖南教育出版社的贝壳网,都是基于原有优势教辅图书建立起来的数字化教学互动平台,平台包含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全方位满足基础教育互联网服务需求,也为推进建设智慧课堂提供支持,得到本省学校及师生的广泛好评。另外,山西教育出版社紧跟教育动态,主动开展项目学习的研究与教材编写,受到试点学校师生的认可,推广范围逐渐扩大,由此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
(二)复合型人才的匮乏。
出版社的核心人才是编辑与发行人员。随着教育出版环境的变化,出版社的“两线”人员也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这个“复合型才能”包括复合知识结构、综合能力及稳定的非智力因素等。
对编辑来说,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编辑技能,还应掌握一定的互联网技术与数字媒体技术,能够利用大数据进行用户画像等。而对于发行人员,则需要其具备良好的沟通技能、互联网营销手段,甚至是直播带货的能力等。虽然教育出版者已经深刻感受到互联网给出版、发行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也意识到复合型人才是发展教育数字出版的关键,但是目前这方面的人才少之又少,出版企业对此类人才的吸引力也不足,这是困扰教育出版机构进行转型升级的难题之一。
(三)更加注重立体化服务。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各行各业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及立体化服务,之于教育出版亦是如此。传统的教育出版只需将优质内容付诸纸张,做成图书交到读者手中,这样便完成了一个生产周期,而现今,在保证内容质量不变的前提下,则更加注重用户心理分析、作者与读者的线上线下维护、营销宣传能力的提升等。
出版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单是产品的竞争,而更加趋向甚至更大比例靠的是服务的竞争,谁能够将自身的服务水平做到最贴合市场、贴合用户心理,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流量与利润。
(四)积极探索管理机制改革。
一个现代企业想要良好运营和稳步发展,离不开与时俱进地进行管理机制的改革。对于教育出版企业,一些原本制约出版效率的管理机制都可以在相关技术软件出现后进行改进与更新。例如已在许多出版企业实施使用的ERP系统,从最初的选题申报到最终的付印后开付稿酬都可以在该系统上进行,实现编、印、发、财务一体化,极大改善了繁琐的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除此之外,教育出版企业如能积极探索更加适合的管理机制,则有助于自身进入一个良性快速发展的轨道。
三、结语
挑战与机遇并存,虽然疫情对教育出版带来的影响是长远且显而易见的,但内容生产不会萎缩,人类的优秀思想仍需要优质途径加以传播和传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追求与审美品位也将不断提高。可以预见,文化产业总体会更加繁荣。
《怎样读懂一本书》里有一句话是:“每本书都承载着作者的写作使命,找到一本书的使命,你就读懂了这本书。”笔者认为,做教育出版要有教育的精神追求,它塑造了出版社的品牌形象与人文情怀,希望每个教育出版企业都能够找到自己所追求的那份使命,稳住阵脚,守住阵地,充满信心,拥抱未来。
(作者崔璨单位:山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