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起感受!记者笔下的寒冬暖流

2021-02-01 22:24 | 来源: “京原路8号”微信公众号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编者按:寒冬必尽春将始,展己所长显担当。中央新闻单位青年记者践行“四力”交流活动启动后,新闻人奔赴基层一线,努力撰写精品文章,不断锤炼“四力”本领。从龙江大地到黄土高坡,从田野阡陌到防控一线,他们迈开双脚丈量大地、开动脑筋深入思考、妙笔生花书写时代,成为今年“新春走基层”系列活动的一道亮色。今天,我们选取三篇采访手记,与同行分享三位记者采访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人民日报社黑龙江分社记者郝迎灿:

  从改换采写思路到反复修改稿件,这次采访对我来说是践行“四力”的一次深刻锤炼

  1月25日,人民日报《新春走基层》栏目在一版开栏,首篇刊发的即是我采写的《东宁市10万农民种植黑木耳增收 品质响当当 致富更稳当》,报道的是黑龙江省东宁市10万余农民通过种植黑木耳增收致富的故事。

  人民日报社黑龙江分社在2020年底便开始谋划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报道安排。在资料检索、对接沟通当中,我了解到东宁市素有种植黑木耳的传统,并且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11年居于全省榜首位置。

郝迎灿(右一)在东宁市黑木耳深加工企业生产线采访。王良武 摄

  东宁地处长白山余脉,境内老爷岭蜿蜒,呈“九山半水半分田”之势。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不正是穷则思变,才逼出了黑木耳这个富民产业?于是我在脑海中勾勒出“种植黑木耳使农民由穷变富”这一思路,兴冲冲坐上了去往东宁的火车。

  到东宁后首先安排座谈,这才了解到“穷则思变”的思路是没错,但是当地种植黑木耳的历史已有数十年,近几年的工作重点早已转移到了黑木耳产业的升级转型上,产品由求数量转向质量、种植方式由地摆转向吊袋、产业结构由一产转向三产融合……

  经过深入了解,我当即决定把写作重点放到当地推动木耳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全产业链条上来。在此思路指导下,我走访了普通种植户,了解他们如何通过种植黑木耳增收;走访菌包生产工厂,了解菌包生产标准化;走访黑木耳加工企业,了解产业链延伸带来的效益;走访绥阳镇黑木耳交易大市场,了解产品销售情况……

  在充分调研采访的基础上,我写成了将近3000字的初稿。可稿件发回总社之后,主编指出稿件逻辑欠通畅、文字欠简练。经过反复沟通,我最终将3000字的初稿压缩到了千字左右。虽然字数大大减少,可是文章主题更凝练突出,文风也更简洁。

  从改换采写思路到反复修改稿件,这次采访是对我践行“四力”要求的一次深刻锤炼,也让我深深意识到业务素养和本领能力的不足,以后当扎根地方、深入基层,努力推出无愧于新时代的新闻作品。

  新华社陕西分社记者韩啸:

  对于一个新闻行业的新兵来说,我深知年轻人要勇于突破自己

  凛冬时节,在陕西分社锻炼不久的我第一次到延安出差。能和陈昌奇老师合作完成《寒冬!窑洞里的“暖流”》这组报道,实际上是一次“不期而遇”。参与其中对我的启发是,对于记者而言,在基层采访随时都应做好践行“四力”的准备。

  采访中眼力要敏锐,发动脑力结合理论知识,才能发现好的新闻线索。繁重的工作间隙,我们偶然得知延安有个叫孔家沟村的地方前不久实现了集中供暖。这条线索听上去只是小新闻,但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当地村落都分散在沟壑之间,集中供暖几乎不可能实现。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小康社会中人民生活怎么样,具体到这个村子就是集中供暖效果怎么样,村民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带着诸多疑问,我们直奔采访地。

韩啸(左)采访孔家沟村村民任贵平。

  “四力”中脚力为先,不论是文字还是摄影、视频,扎实的实地采访是践行“四力”的开始。在孔家沟村,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居住着近200家农户、700多位村民。我们先后五次深入村庄,循着山路探访多家居住在不同区域的村民。看到前来采访的我们,任大爷端起一盘自己种的红彤彤的苹果递给我们,热情地张罗我们“快喝点热水。来,吃苹果!”。

韩啸正在直播。

  我仔细端详起眼前窑洞+暖气这样的神奇组合,这是来自南方“暖气绝缘体”地区的我第一次见到黄土高原,也是第一次见到窑洞,摸到炕。

  任大爷家窗外就能看到沟壑起伏的山坡,背阴的山上缠着一圈一圈白色的丝带,那是寒冬落下的积雪还没有融化。这里最低气温可达零下20多摄氏度,山上的雪,得来年开春后才能消融。我们问大爷集中供暖怎么样,大爷连连称赞“原来取暖用煤炉子,不安全,村里出过事,不安心啊。现在好了,暖气片又安全又卫生哩”。

  韩啸(右)在直播中采访孔家沟村村民闫世荣。

  采访中还见到另一位村民闫世荣,他耳朵不好,我们敲了很长时间门他才听见。他的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原来用的煤炉还没撤掉。闫大爷指着新装的暖气片给我们看,“对啊,前不久才装的。好用着呢。”他一边蒸着馍一边看着电视里的节目,不时露出笑容。

  看到这里,我突然十分感动,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长期在总社做编辑工作的我对政策名词、经济数据熟悉得不得了,但政策背后意味着什么却知之甚少。其实,说一千道一万,这些政策就是为了让大家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满足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舒舒服服的房子里蒸馍看电视,就是孔家沟村民这个冬天真切的幸福。

  采访结束,写作环节则是在考验笔力,学会灵活运用群众语言是基层采访报道的秘诀。“原来煤炉子弄得黑七绺八的”,这是陕北方言形容煤炉熏得房间黑漆漆的意思,正是这种原汁原味的方言让文字报道更接地气。除了文字,这组报道还涉及摄影、视频、音频、直播等多种形式,并最终呈现为融媒产品。

  在融媒体的今天,笔力不仅仅体现在笔头的功夫,也体现在如何花精力做好全媒体的采集。虽然我的总社工作经验仅限于文字,但这次完整的直播过程让我获益匪浅:硬着头皮学习写脚本、找镜头感、和摄像老师合作、和采访对象互动,最后再看视频回放找不足,怎么改进。对于一个新闻行业的新兵来说,我深知年轻人要勇于突破自己的常规报道形式,学习使用不同的媒体形态和语言,才能为报道注入更强的能量。

  截至写这篇采访手记时,《寒冬!窑洞里的“暖流”》这组报道直播浏览量超77万次,视频报道阅读量超百万次,被北京卫视等多家媒体采用。

  践行“四力”,善于在小事件中发现新闻线索,用扎实的采访、敏锐的观察力、鲜活的语言,记录人民群众新时代的生活面貌,是赋予每名记者的重担与荣誉。

  在温暖如春的窑洞里,任大爷看着两个小孙女在滑梯上爬上爬下,脸上挂满了笑意,我知道,这就是幸福。我在记录这样的幸福中,收获了青春时光里属于自己的职业满足。

  中国青年报全媒体协调中心记者张艺:

  在重大突发事件下,任务总是来得紧急,一线工作者与居民急需架起一座理解之桥

  1月21日晚间,北京市大兴区发布公告,对出现确诊病例周边区域进一步扩大封闭管控范围。截至当天,大兴区聚集性疫情已有16位感染者。

天宫院社区门口因疫情增加安保力量值守。张艺 摄

  1月22日上午11点,我来到天宫院街道新封闭社区,彼时区域内的道路均已实行封闭管控,道路上几乎看不到来往车辆和行人。我在新封闭的兴宇社区处采访了天宫院街道办事处主任邵全。采访地点就在地铁生物医药站附近,距离4号线始发站天宫院站仅一站,马路对面是多名确诊病例曾去过的天宫院凯德MALL。

兴宇社区工作人员向一名小区居民讲解新规定。张艺 摄

  邵全告诉我,封闭区域内有3层管控,从核心区到新增加的区域实行不同的分级管控措施。除此之外,我最关心的是居民的日常生活如何保障,疾病等特殊情况如何处理。除了邵全的介绍外,我就近采访了兴宇社区的社区工作者、居民以及来访的巡查专家,从他们那里了解到更多信息。比如街道商铺几乎全部关闭,只保留民生所需的少数果蔬菜站。社区工作者告诉我,这几天鸡蛋、方便面的订单量特别大,店里的存货预估仅足够供应两天。不过,大兴区商务区正在紧急对接几家大型商超,保障物资方面应该没有问题。

社区门口的果蔬超市目前负责社区居民的部分物资供应。张艺 摄

  之后,我又联系了融汇社区临时居委会工作人员郭雨、物资保障组组长赵志刚和其他熟悉情况的人士,进一步了解高风险区的现状。采访的前一天深夜,郭雨和医务人员还在对之前融汇社区漏检的老人、婴幼儿上门采集核酸。

  第二天早上,我和他的通话也因临时任务中断。我曾几次联系融汇社区临时居委会的冯丽,她总是匆匆地说,“太忙了”“先打仗”。从赵志刚的朋友圈里,我看到凌晨三四点睡觉并非虚言,他说,“大家都没日没夜地工作,只要有订单,不管多晚都得送。”

艺(左)采访天宫院街道办事处主任邵全。

  采访中我感受到,在重大突发事件下,任务总是来得紧急,一线工作者与居民急需架起一座理解之桥。一边是日夜奔忙,一边是隔离焦虑,问及邵全工作中最大的难点是什么,他只说,希望居民能够多理解支持。比如,一些人不理解为什么没有病例的社区也要执行严格封闭措施,一些居民因物资送到手的时间延迟出现小情绪,一些人诟病集中隔离宠物在家无人照看。一线人员和管理者直面这些质疑,并及时改进工作方法,同时也希望居民能够对他们的工作有更多理解。不管是居民还是一线工作者,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目标——早日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中央新闻单位青年记者践行“四力”交流活动

  2021年1月21日,中央新闻单位青年记者践行“四力”交流活动在京启动。活动由中宣部新闻局主办、《中国记者》杂志承办。为了激励广大青年记者践行“四力”多出精品,活动还设立8个奖项,颁奖仪式将在五四青年节前后举行。青年记者采写的新闻作品将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开设的专题刊播,人民网、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网、新华社客户端、央视网、央视新闻客户端“新春走基层”栏目都将在醒目位置刊发。

  备注:想报名参加此次交流活动的媒体同仁请于2月4日前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中央新闻单位青年记者践行“四力”交流活动个人报名表》或《中央新闻单位青年记者践行“四力”交流活动团队报名表》进行报名。

 

  本期编辑:刘洋 温娟 张君

  本文内容转自“京原路8号”微信公众号,转发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 张爽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713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