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中央新闻媒体青年记者践行“四力”业务交流活动采访手记:​到田野上,看农业梦

2021-02-07 16:11 | 来源: 《中国记者》微信公众号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到田野上,看农业梦

  1月25日,还有半个多月就到农历春节了,我们和赵九梅约好,要到她的农业生态园看看。

  2017年,24岁的赵九梅从安徽农业大学毕业,和三位同学组成创业团队,来到安徽省巢湖市。巢湖岸边的4000多亩荒地,成了他们探索现代农业的“试验田”。

  和这个笑声爽朗的皖北姑娘相识已久,一直没有机会看看她的“试验田”,只是在电话里听着她一遍遍地讲述自己的农业梦。“高中时我们老师提到国外农场主运用现代农业技术,一人就能管理几万亩土地,收入很高,而我的父母日夜在田里劳作,却难以挣脱贫困。我暗下决心,将来要做新型农民,让我们这一代人改变中国的农业。”因为这个梦想,高考填志愿时,赵九梅不到5分钟就完成了填报,都是和农业相关的专业。

  ▲ 2019年5月2日,赵九梅给养殖的小龙虾投食。新华社记者张端摄

  “传统农民就是纯粹的种和养,各干各的,很少考虑品牌和产业链。而我们是整体规划、规模化经营。”对于现代农业,赵九梅有自己的理解。这几年,她带领团队不断尝试,发展稻虾深加工产业,打造品牌,并利用互联网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扭亏为盈。创业之初,公司就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委、团省委合作,将农业园作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先后承接了15位在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带动周边100多位农民脱贫致富。

  年末,我们终于来到位于八百里巢湖岸边的黄麓镇,希望受众随着我们的直播镜头,一起走进这位青年农场主的农业梦。

  寒冬时节草木枯黄,赵九梅的农场里显得有些萧瑟。从视听语言的角度考量,此时做农业的直播报道,无论从场景选择还是镜头衔接,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如何在有限的直播时间内,既传达出信息量,表现出一个倔强女生矢志农村创业的决心;又通过画面语言和采访叙述,将这个昔日茅草丛生的小土坡,短短三年所发生的惊人变化娓娓道来?

  ▲ 2021年1月25日,赵九梅(左)和戴威在直播中。

  经过设计,我们选择了从赵九梅家庭农场的茶舍内作为本次走基层直播的起点,采取边走边聊的方式,展现这个“新农人”的过人之处。如此,不但可以通过室内室外转场,将农村大环境和农场小环境形成反差,营造记者和嘉宾对话时雅致文艺的观感,而且自然而然地利用镜头,交代出农场的历史变迁和嘉宾在创业路上所付出的努力。

  当直播镜头对准赵九梅,当她把这些年的苦辣酸甜对着镜头全盘托出,我们和观众一起被触动,完全沉浸于这个和农业相关的故事里。

  编辑点评

  这是一次田野直播,也是一次脚粘泥土的寻访。通过直播的方式让报道充满带入感,展现一名大学生执著于农的情怀,也让人看到乡村振兴的希望,在凡人微光中看到了大时代的印迹。田野直播是一次积极尝试,长达20分钟的直播也留有改进的空间,比如采访的节奏感还可以把控更好,与采访对象的交流引导还可以更自然,话题可以更精粹和有吸引力等。或许,每一次不完美都是一种有意义的留白,让下一次报道更趋于完美。践行“四力”,我们一直在路上。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727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