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青年记者践行“四力”采访手记:一线工作者与居民需架起一座理解之桥 ——探访北京疫情高风险区采访手记

2021-02-07 16:12 | 来源: 中国记者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张艺

  中国青年报全媒体协调中心记者

  一线工作者与居民需架起一座理解之桥

  ——探访北京疫情高风险区采访手记

  1月21日晚间,北京市大兴区发布公告,对出现确诊病例周边区域进一步扩大封闭管控范围。截至当天,大兴区聚集性疫情已有16位感染者。

  ▲疫情封闭社区门口增加安保力量值守 张艺/摄

  1月22日上午11点,我来到天宫院街道新封闭社区,彼时区域内的道路均已实行封闭管控,道路上几乎看不到来往车辆和行人。我在新封闭的兴宇社区处采访了天宫院街道办事处主任邵全。采访地点就在地铁生物医药站附近,距离4号线始发站天宫院站仅一站,马路对面是多名确诊病例曾去过的天宫院凯德MALL。

  ▲兴宇社区工作人员向一名小区居民讲解新规定,替居民将衣物送给在医院的家属 张艺/摄

  邵全告诉我,封闭区域内有3层管控,从核心区到新增加的区域实行不同的分级管控措施。除此之外,我最关心的是居民的吃喝拉撒如何保障,急病等特殊情况如何处理。除了邵全的介绍外,我就近采访了兴宇社区的社区工作者、居民以及来访的巡查专家,从他们那里了解到更多信息。比如街道商铺几乎全部关闭,只保留民生所需的少数果蔬菜站。社区工作者告诉我,这几天鸡蛋、方便面的订单量特别大,店里的存货预估仅足够供应两天。不过,大兴区商务区正在紧急对接几家大型商超,保障物资方面应该没有问题。

  ▲社区门口的果蔬超市目前负责社区居民的部分物资 张艺/摄

  之后,我又联系了融汇社区临时居委会工作人员郭雨、物资保障组组长赵志刚和其他熟悉情况的人士,进一步了解高风险区的现状。采访的前一天深夜,郭雨和医务人员还在对之前融汇社区漏检的老人、婴幼儿上门采集核酸。第二天早上,我和他的通话也因临时任务中断。我曾几次联系融汇社区临时居委会的冯丽,她总是匆匆地说,“太忙了”“先打仗”。从赵志刚的朋友圈里,我看到凌晨三四点睡觉并非虚言,他说,“大家都没日没夜地工作,只要有订单,不管多晚都得送。”

  ▼ 封闭区域内的新源大街几乎看不到来往行人和车辆,只有从事疫情防控工作的车辆和人员可凭专有证件出入 张艺/摄

  ---------------------------------------------------

  ▲记者采访天宫院街道办事处主任邵全

  采访中我感受到,在重大突发事件下,任务总是来得紧急,一线工作者与居民急需架起一座理解之桥。一边是日夜奔忙,一边是隔离焦虑,问及邵全工作中最大的难点是什么,他只说,希望居民能够多理解支持。比如,一些人不理解为什么没有病例的社区也要执行严格封闭措施,一些居民因物资送到手的时间延迟出现小情绪,一些人诟病集中隔离宠物在家无人照看。一线人员和管理者直面这些质疑,并及时改进工作方法,同时也希望居民能够对他们的工作有更多理解。不管是居民还是一线工作者,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目标——早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编辑点评

  崔丽

  中国青年报国内时事部主任

  到北京疫情风险最高的地区采访,显示出记者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管多晚的订单都有人送——探访北京唯一高风险区战疫防线》,仅题目就传递出抗疫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让人感动,也让人心疼,报道本身很好地在实现记者在这篇采访手记里表达的心愿:一线工作者与居民需架起一座理解之桥。全文1600多字,没有小标题,转承启合和素材运用,都还有进一步打磨的空间。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7278841